北京中北厚德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趙薇
如今,我國正在進行素質教育的推廣,教育模式也逐漸擺脫了傳統的應試教育,逐漸轉變為素質教育,老師和家長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狀況,以此為背景,學校也在不斷改善教學環境,希望能夠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好的學習和教育環境。對于學生而言,良好的校園環境不僅能夠改善他們的學習環境,還為他們課后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我國中學校園建筑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都是以成年人的需求建設的,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并不相符。相較于成年人,中學生無論是心理還是行為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若站在成年人的角度進行建筑物的設計,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中學生的審美要求。因此,在進行中學校園建筑設計時,除了考慮建筑物的外觀和美觀性能外,還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心理、性格等方面的需求。
在我國的建筑設計理念中,校園建筑設計按照功能將校園劃分為教學區域、校園外部區域、公共區域等,但是區域的劃分沒有考慮學生的需求,缺乏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大多數校園建筑只是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或者給教師安排一個教學活動的平臺。設計師在設計教學建筑時,將學生的課余生活放在最后考慮,而且設計考慮不全面,無法進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傳統的設計理念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校園建筑設計師通常會將校園的教學區域作為設計的重點,它不僅提供了功能空間,也是為學生及教師提供教學活動的平臺。傳統的設計理念主要注重教室的設計,重點考慮座椅的擺放位置、采光的面積大小等環境因素,而忽略了學生成長所必要的活動空間。在設計規范中,對學生教室的空間及使用人數的數量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但是對教室內活動空間的設計沒有相關的標準,這就導致了設計者在設計校園建筑時很難將學生的成長空間考慮進去,造成設計模式的單一,無法滿足學校學生的實際需求。
受當前建筑設計理念的影響,由于缺乏建造經費等一系列原因,大部分建設完工的學校都對教學空間更為關注,注重教室的實際使用空間,輕視了多功能教室、音樂及舞蹈等興趣教室的建設。隨著教育改革及時代的發展,這種情況逐漸改變,但是仍然存在教學空間分配不合理的現象,部分學校的內部教學空間沒有充分利用起來,例如,樓梯間不僅能夠充當疏散的通道,還具有其他功能,可以將它作為社交平臺,成為同學交流之間的渠道。一般傳統的設計中,樓梯通道的面積較窄,僅僅滿足規范的最低要求,但是樓梯間的人流量較大,無法使其長時間逗留,阻礙了學生之間的交流。
從教學現狀來分析,我國部分中學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及學生將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教室中,學校沒有重視課外活動及學生的健康培養,使得學生學習壓力劇增,從而影響校園安全。這種情況與學校外部的空間設計不合理有一定的關系,學校的綠化及景觀不符合標準,學生沒有交往及放松的平臺,無法滿足同學的交流需求。學校沒有開辟新的活動空間,大部分課外活動僅僅在操場進行,活動的種類很少范圍很小,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發揮。
大部分的中學建筑設計形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都遵循同樣的設計外形標準,沒有進行個性鮮明的外部設計,中學生往往是彰顯個性的一族,需要更為活潑的建筑理念。為了適應當前學生發展,學校在開展素質教育的時候,應當對學校建筑設計理念進行創新,注重設計的標志性,同時,在設計材料的選擇上應當推陳出新,采用更為環保的新材料,運用新技術,使學校的建筑同學生的個性融為一體。同樣,校園建筑的個性化也應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使得街道環境更為和諧。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人們越來越關注人們的個體特征,對于建筑物的使用也越來越重視自身的需求。所以在進行中學建筑的設計時,設計者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想法,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同時還要保證建筑物的美觀性和實用性。在設計工作開展之前,設計師可對學生進行調研,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求。設計初稿出來之后,還需要進行反復審核和優化,以設計出滿足學生需求的建筑物。
中學生在學校除了學習之外,還有游戲、交流等活動需求。因此,設計的建筑物也要滿足學生此方面的需求,只有滿足學生行為和心理兩個方面的需求,學生才能以一個輕松、愉快的心情融入校園環境中。通過對中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行調查,可將其綜合分為四類,分別為交往需求、識別需求、多樣化需求以及對校園的歸屬感需求。在需求明確的情況下,設計出的建筑物才能體現出“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
首先,在設計方案的規劃階段,就應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地開發,了解學校的實際需求,并對其進行總結分析,為設計方案的落地提供建設性的建議,使得建筑方案既可以體現設計者的水平,又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建筑方案的特點如下: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當前的基礎設施已經無法滿足服務需求,需要對建筑進行更新,滿足多元化的服務需求,這就對設計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要求其能應對當前教學活動的靈活性。靈活的教學空間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當前教育改革的成果顯著,教學活動已經向信息化及分層化等教育科學模式轉變,這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但是,靈活的教學方式需要一定的教學空間來保障活動的順利進行。為解決這種情況,設計人員必須考慮建筑設計的靈活性,使得建筑具備更高的靈活性,以滿足日常的教學實踐活動。(2)校園建筑設計中要突出靈活性,這樣才能提供相應的條件,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創建更為合理的活動平臺。建筑設計者需要合理劃分建筑物的空間,使校園活動的開展更為順利,突出學校教育改革成果,科學合理地使用設計方案,打造更為靈活的校園建筑。
建筑設計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校園的人文氣息是否濃厚,良好的設計方案能夠將校園的設計理念體現出來。因此,建筑設計人員在設計建筑方案時要考慮人文因素,從而降低自身的設計缺陷,更好地滿足設計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校園建筑的設計中應該大量使用科學元素,在校園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體現人文關懷,進而展現校園的人文特色,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交流的信息平臺,具有人文氣息的建筑設計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還能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2)一個校園的文化內涵也可以通過校園建筑體現,在確保校園建筑功能性的同時,應當盡力融入人文理念,使校園建筑更具特色,從而彰顯校園發展理念。同時,在設計初期就需要考慮設計方案的可執行性,做到既要求建筑的功能性,又能體現建筑的人文氣息,為設計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在設計方案中體現建筑的技術性。因此,在設計初期,建筑師應當充分了解學校的人文思想,確保將這些思想加入設計方案中。
1.溫馨的生活場所
當前,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比較長,對學校環境能夠充分了解,這就要求學校設計需要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符合教師及家長的心理預期,讓他們體會到學校的安全性,使學生有一個溫馨的校園生活。所以設計學校建筑時,充分規劃學校的整體布局及空間設計,既要保證學習氛圍,又要將舒適、溫馨考慮進去,給學生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
2.可持續發展要求
設計師完成的校園設計方案應當還要滿足實用性,在方案設計階段,設計符合學校情況的方案,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因此,在設計中加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學校建筑的設計方式更為科學,將建筑的使用價值發揮到最大。所以,分析學校設計的特點,將科學理念融入設計方案,提升設計方案的實踐水平。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深層次挖掘使用者的真實需求,這就需要了解建筑使用者的行為特點。中學建筑物主要為學生服務,學校的學生群體量較大,加之學生的心理情況比較多變,如何分析其行為特征成為本次研究的重點,只有在分析得當的情況下,才能了解到最真實的需求。
對中學生而言,其校園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學習,其次還有游戲、生活等。建筑是學生在校期間主要的活動空間,所以在設計時需要考慮其空間多樣性需求。在早期的建筑設計中,更多考慮的是學生的學習空間,對課后的談論、主動學習空間并未進行設計,這也是導致很多學生覺得校園生活壓抑的主要原因,不利于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設計時除了必要的學習空間之外,還可進行教學空間的設計,例如閱覽室、活動房等,通過為學生設計更多的活動空間,讓學生之間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在共同進步的同時,也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生在校期間,主要的交流活動都是在公共活動空間完成的,因此在對建筑物進行設計時,應重點關注這一方面。作為中學生校園生活的補充教學空間,在課程結束之后,學生們應能在公共空間參與各種課后活動,因此公共活動空間也要具有靈活、多樣的基本特征。在公共活動空間設計中,首先要考慮學生的交流需求,立足于學生的心理特征,設計與之相符的公共活動空間。此外,學校還會舉辦各類校園活動,例如晚會、運動會等,考慮到校內學生人數較多,活動空間大多是合并的。在對此類空間進行設計時,既要考慮足夠大的空間尺寸,還要考慮不同活動類型對于建筑外形等方面的需求。
在具體設計中,可以重點關注大廳、走廊等空間。作為學生課后活動的主要空間,走廊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基本的通行,還要考慮學生的休息和活動需求,因此在尺寸和外形設計時要綜合考慮出行和活動需求。總體來說,對于公共活動空間的設計需要綜合考慮才能滿足學生的使用需求。
在校學習期間,學生的學習、生活都在校園,因此學校應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一方面,保證學生的基本學習和生活空間,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另一方面,滿足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需求。中學階段的學生身心都處于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心理歸屬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校方在進行環境設計時,是否能夠讓學生產生歸屬感也是十分重要的。以往的校園建筑設計更加強調建筑物的規范性和統一性,所呈現的效果也比較嚴肅,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創造力和個性的培養,從而對校園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設計要求。
在設計時,可設計一些幽靜的環境,例如,在小樹林中設計一些石凳和石桌,供學生在學習之余娛樂使用,在教學樓前可設計草坪和綠化樹木,增加建筑物的親和力。在這些環境和場所,學生可以進行溝通和交流,也可獨立自思考,滿足各方面的需求。此外,還可在公共場所設計與校園建筑風格和辦學理念相匹配的景觀,例如雕塑、水景等,通過增加校園的人文景觀,使校園環境變得更加生動,學生處于這種環境之中,也能減緩壓力、調節心情。通過對校園內外部空間的布置,能夠增強學生的在校體驗,從而讓學生對學校產生心理上的歸屬感。
在進行校園建筑物設計時,可進行特征性的設計,一方面,能夠體現建筑物的獨有特點,另一方面,也能夠滿足學生對于建筑物的可識別需求。對于使用者而言,能夠準確識別建筑物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保證其他心理和行為的前提,因此,校方應綜合學生的心理因素特點,設計活潑、輕松的建筑。當使用者能夠迅速識別建筑物時,即可了解自身所處的位置,能夠給予學生安全感。
在中學建筑物設計中,要求建筑物充滿生機和活力,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更能展現出學校良好的精神面貌。在設計過程中,對于建筑材料和色彩的選擇尤為重要,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于色彩的審美標準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建筑材質又可以直接體現在建筑外形上。通過建筑外形和色彩的對比,直接觸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感受校園的魅力。
校園建筑設計中需要體現創新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校園設計方案中可以加入創新理念,科學使用創新理念可以完成對設計初稿的方案優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人員首先需要對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調研,在設計方案中融入適合學校發展的創新型設計,并對創新式的建筑進行科學評估,判斷其實際運用的可行性,使得設計工作更加科學有效。
(2)建筑設計的創新性還可以體現在建筑物的空間布局上,充分利用校園建筑的空間布局,體現創新理念,使得校園建筑更加完善,提供更為合適的服務。
校園建筑的目的是保證學生正常使用,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但在這一基礎上也要進行發展,將建筑的主體打造成文化符號,展示學校的多元化,體現融合性。在建筑設計的影響下,設計師需要充分考慮學校的文化背景,將豐富的文化知識融入建筑設計中,體現學校的吸引力,使其具有更為先進的設計效果。
1.強化創新意識
校園設計方案的具體實施效果能夠體現設計者的創新意識,在設計師專業的背景下,加強自身的設計創新,從而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在經驗的加持下,完善創新意識。
2.考慮實用性
在創新設計時,學生心理需求也是設計方案必須考慮的方面之一,在建造時,將實用性與心理預期進行結合,完成校園建筑的功能優化。
3.關注設計要點
節省設計一直是校園建筑設計中的重點,在設計中,應當重點關注其資源的利用情況,保證學校與周圍環境的融合,使得資源能合理利用,保證設計的創新性,體現設計者的環保意識。
總體而言,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外界環境會對其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進行中學建筑物的設計時,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在真實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良好的校園環境和氛圍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