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熊曉雪
如今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覺醒期,接收信息的渠道較廣泛,信息較復雜,雖然大學生學習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同時也存在社會閱歷較少、自制能力較弱、思想不夠成熟等特點。在面對新時代思想意識領域尖銳復雜的環境時,不能夠準確的提取有效的信息。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當前,要把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置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充分把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機遇,創新大學生愛國主教育的路徑,切實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實效[1]。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均有不同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當前推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背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全體中華兒女正為實現這一偉大夢想而矢志奮斗,這是當前推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主題。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時代主題,賦予了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新的內涵[2]?!惫识?,把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不斷豐富和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渠道和方式,這不僅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各種突發問題,而且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高校大學生思想意識教育工作是指承擔著思想意識教育工作主體責任的高校,針對大學生這一特定對象而開展的有目標、有任務、有原則、有計劃的課外實踐活動。[3]”從這個觀點出發,促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意識教育工作有效率地完成,使之具有實踐性和可行性,這有助于大學生個人成長和價值觀念的顯現。故而,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以此來促推大學生思想意識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
高校是大學生接受知識的一個載體,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高校這個平臺,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校園氛圍。
如今大學生所處的環境紛繁復雜,海量的信息和文化的多樣性,會導致大學生很難辨別信息真偽,不能夠自覺屏蔽無效信息篩選有效信息,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最終迷失前進的方向。當然,這是我們所不可控制的。所以有必要通過大學生思政課這個載體加強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當代大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地了學習、關心、了解時事政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將進一步豐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增強校園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鞏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
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但是,最直接最高效就是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引導大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閱歷、實踐來感知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正確地把握和確立愛國主義的價值導向,大力弘揚融“政治情感”、動力源泉、行為準則和道德力量為一體的愛國主義,持續增強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時代內涵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有利于大學生認同和踐行愛國主義科學內涵的生活情境和社會氛圍,使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而有利于將大學生培育成忠誠的愛國者。
因此,我們要抓住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政課融合的方式的途徑這個主要矛盾,不斷豐富傳播方式,不斷豐富課堂內容。愛國主義的課堂教學不僅要引領學生學習和掌握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還要引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喜愛,將民族文化的印記深深地融入學生的精神文化血脈中,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胎記”,形塑和熔鑄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使他們真正成長為忠誠的愛國者。[4]
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政課的結合,能夠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與個人未來發展相結合,與專業知識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可以使學生更加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還可以使其認識到所學知識在現實中的運用方法,真正起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進而優化思政工作環境。比如:通過針對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從不同層面的角度進行思想政治的理解運用,闡述錯誤思想政治行為產生的危害,將正確的思想政治理念具體運用到工作中,使其產生的積極作用并進行說明展示等。通過這樣與實踐相結合的作用對比,來向學生展示思想政治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以達到提高其思想素養的目的,同時也為其生活和工作起到積極的幫助作用。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是培育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重要途徑與方式,大學生政治認同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二者具有緊密的內在關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因此,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本質就是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就要以加強道路認同教育、理論認同教育、制度認同教育和文化認同教育為主要抓手,不斷培育和提升大學生政治認同,促進大學生理解和認同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和中國文化。[5]
愛國主義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結合有利于加強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可以從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去給大學生營造一個較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大學生而言,良好的校園環境能夠對他們美好的大學時光產生很重要的影響,以師生為主體的校園文化是一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文化現象,校園文化能夠影響大學生的道德觀念、行為習慣以及價值觀念的形成。
高校課堂是大學生接受知識的有效載體,雖然大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和載體多種多樣,但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就是通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培訓專業的老師給大學生教授專業的知識,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大學生課堂的有效性。有效的課堂教學始終是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最重要的渠道,也是大學生系統習得愛國主義理論知識最直接的途徑。不論是專業課教師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都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進行愛國引導,為學生傳遞正確價值導向,加大愛國主義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注重講好歷史教科書、講清時代“大考題”、講透世界大趨勢,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厚愛國之情、強化愛國擔當、砥礪報國之行。通過思政課堂豐富內容的呈現,使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也變得豐富起來,通過思政課堂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可以促使大學生積極投身愛國主義實踐。[6]
不斷探索新的育人模式,首先,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上可以通過教師在課堂上向同學們講解我們國家發展重要歷史時期的典型事例和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跡,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通過對中國歷史上涌現出的著名愛國者、民族英雄、革命前輩的英雄事跡,從他們身上提煉出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后人、為今天的大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榜樣宣傳和示范[7]。歷史上涌現出了無數愛國主義的英雄人物,比如古代的岳飛、文天祥、鄧世昌等,特別是自2020年那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國家和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在這場與新冠疫情抗擊的斗爭中,中國涌現出了一大批“平凡英雄”,他們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無私奉獻、默默無聞,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唱響了成千上萬首英雄贊歌,還有如鐘南山、李蘭娟、張伯禮、陳薇、張定宇等醫療專家臨危受命,攻堅克難,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抗擊病毒的有效方案。[8]這些都是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素材,可以通過對大學生講解各種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跡,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從而達到各位英雄的英勇事跡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其行為的目的。
不斷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上加強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引導當代大學生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使大學生在貼近生活的內容、喜聞樂見的方式和輕松活潑的氣氛中自覺主動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探索新的育人模式,要善于 “利用我國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等來增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不斷豐富和拓展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培育的渠道和方式,進一步推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高校有效的開展[9]。
如今,正處在網絡信息時代的大學生,針對沖突與競爭日益加深的外部環境,面對更加復雜和不可預見的現實問題,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青年大學生不應成為一個被動的接收主體,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積極作為的共同完成主體。這種共同屬性在于,能夠直接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一份力量,完成從傳統的被教育角色向自我教育、主動教育角色的轉變,不僅能夠被育,而且能夠育人。要合理看待網絡里的碎片化信息,自覺進行整合歸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網絡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陣地,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載體。高校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及時、主動地占領新媒體領域。比如,建立愛國主義教育網站,發布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軟件、文章等,在校園論壇、貼吧、班級QQ 群、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正面信息,另外還要高度重視智慧校園和校園網絡建設,要充分利用易班、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力量,傳播先進思想和文化,打造具有公信力、引導力和傳播力的信息交互平臺。確保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能夠及時發聲,正面引導,增強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與此同時還要加強校園網絡管理,謹防網絡上的不良信息,防止錯誤信息和不當言論對大學生產生不良誘導。[10]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宣傳的主要陣地和社會思潮的前沿陣地,做好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愛國主義教育最終目的是讓大學生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對國家的深刻認知到深厚情感,再到日常生活中的愛國自覺。要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功能,讓學生在接受知識教育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從而增強大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熏陶中,讓大學生自覺接受愛國精神洗禮和理想信念培育?!罢n程思政內容與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相結合的內容,既是教育的知識傳授,更是愛國的時代需求。高等教育要通過學科建設將愛國主義教育思想融進專業教材,進入課本,深入課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專業課教學融會貫通,讓學生們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建立對國家歷史、人文、自然、科學、文化的傳承和熱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載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平臺?!盵11]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著眼固本培元、凝心鑄魂,高效有序開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正處于關鍵期的大學生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增強愛國情感、加強愛國認同。在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政課堂上,要加大課程改革創新力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在教學風格上要貼近大學生學習習慣,在教學內容上要緊扣大學生的現實利益關切,在教學方式上堅持課堂管理與教學互動并重。要充分發揮教師隊伍的關鍵作用,合理用好師資隊伍,提升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促進其著力鍛造過硬政治素質、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著力增強教學能力,用情、用心、用力做好黨的創新理論的宣傳闡釋,引導大學生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新時代建功立業的愛國報國實際行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