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旅游管理學院 廖新月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工作收官之年,實現了全國貧困縣全部脫帽。2021年,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進行了有效銜接。
民族縣域旅游作為鄉村旅游業的一種,主要以其獨特的民俗文化、民族風氣、自然風光及人文特色為旅游吸引物。2016年,國家旅游局等12部委聯合出臺《鄉村旅游扶貧八大行動方案》,明確提出了要實施鄉村旅游扶貧8大行動。鄉村旅游與“兩山論”轉化天然契合,發展旅游的模式既保護了“綠水青山”,也確保了通過可持續發展而來的“金山銀山”回饋涵養鄉村。
民族縣域多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但與此同時,由于受地域、文化傳統等限制,其參與國際國內分工能力較弱,科技引領發展能力亦不強,查閱2015年確定的832個國家級貧困縣資料,不難發現其中民族地區縣域的占比不低。
鄉村旅游(Agritourism),指在鄉村地區開展的旅游活動,主要包括:市場驅動模式、治理驅動模式和綜合路徑模式(Weaver 2012)。鄉村旅游的興起,被認為是城市居民對農村特有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興趣逐漸增加,推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Alf Hwalle 1996)。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社會進程,鄉村旅游蓬勃發展(Milburnsupb 2010)。
中國疆域遼闊,地大物博,擁有寶貴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鄉村旅游業伴隨著國內經濟的騰飛和鄉村振興的步伐,在近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內對發展旅游產業扶貧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996年,吳忠軍提出旅游扶貧就是通過開發貧困地區旅游資源,使貧困地區人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王琳麗(2020)將我國鄉村旅游現有模式分為:田園農業模式、農家樂模式、民俗風情模式、休閑度假模式、古村鎮模式和鄉村紅色游模式。
王兵(1999)對比鄉村旅游現狀,認為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緊密結合生態旅游、文化旅游方向;要開發高質量的產品以適應國際市場,實現高層次發展。朱建江(2017)認為鄉村旅游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發展動力,是當前農村促進發展、提升收入的重要領域;程瑞芳等(2019)認為,要想提升鄉村旅游的多元價值功能必須促進鄉村旅游社區化建設。
20世紀70年代以來,居民在區域旅游發展中的情感感知逐漸成為旅游研究中的一個焦點,不少學者開始探討旅游對社區的影響(KIM K等,2013)。現在研究普遍認為,旅游發展對社區帶來的影響主要分為經濟影響、文化影響和環境影響,均有其正面和負面影響。通常負面影響越大,當地居民對這種發展的支持率會越低(KEOGH B,1990)。當地居民的情感因素也會反向影響地區文旅發展情況,形成助力或阻力。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昆明市遠郊,縣域平均海拔1679米,總面積4249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占98.4%。境內地形復雜多樣,地貌千姿百態,文化、自然旅游資源獨具特色。
自然景觀方面:該縣最大旅游吸引物—轎子雪山,因山型如同一乘放置在萬山叢中的花轎而得名。主峰海拔4223.4米,是云南境內第一高峰,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AAAA旅游景區。此外,縣內還有著豐富的溫泉資源、溶洞資源、森林資源等。
紅色旅游方面:案例地是一個革命老區縣,是云南省47個革命老區縣之一,2005年被列為全國100處重點紅色旅游地之一,2006年被列為全國30條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之一。
人文資源方面:案例地是鳳氏政治集團的發祥地,還有摩巖浮雕造像、彝文摩崖石刻等歷史遺址。作為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其境內有漢、彝、苗、僳傈等24個民族,世居民族8個,是彝族重要發祥地之一,少數民族人口占比達到32.71%,還有獨具特色的“羅婺文化”。
即便如此,經濟發展的落后使得當地在過去難有余力進行文旅建設。案例地于1985年建縣,198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從此拉開了扶貧開發工作的帷幕。十八大以來,案例地政府進一步加大扶貧攻堅力度,至2020年,全縣如期脫貧。
文章以祿勸縣為案例地,主要采用參與觀察、深度訪問、政府信息收集等質性方法開展研究。筆者曾前往過多次祿勸縣,并于2021年11月與當地居民、地方管理人員進行訪談。筆者采用定點抽樣的方式,選取了10名(表1)當地居民與管理人員進行訪談,樣本主要覆蓋祿勸縣縣城與縣內重要景點—轎子雪山及周邊,選取了不同生計方式、不同人口特征的對象進行訪談。訪談以半結構式為主,主要側重以下問題。
1.針對當地居民:(1)民族文化的價值認知;(2)文旅發展過程中的感受;
2.針對當地管理人員:(1)文旅發展過程中的感受;(2)對本地文旅發展當前情況的判斷及對未來發展的看法,在訪談過程中,由于涉及不同人口特征與立場的訪談對象,需要不斷變換訪談語境,并且在某些時候進行適當的追問與引導,以獲得更有效、全面的信息。
深度訪問樣本構成情況如下:
1號受訪者,23歲,女性,本地彝族,在外就讀大學本科;
2號受訪者,29歲,男性,大專文化,外地漢族,轎子雪山工作人員;
3號受訪者,34歲,女性,大學文化,本地彝族,當地涉旅單位公務員;
4號受訪者,32歲,男性,初中文化,本地漢族,當地客運司機;
5號受訪者,47歲,女性,小學文化,本地彝族,轎子雪山外商販;
6號受訪者,43歲,男性,大學文化,本地漢族,當地公務員;
7號受訪者,58歲,女性,初中文化,本地彝族,無業;
8號受訪者,62歲,男性,小學文化,當地民宿經營者。
訪談中發現,社區中涉及旅游行業的居民對文旅產業發展完全持積極態度,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發展已經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家庭收入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時部分受訪群眾也表示這對促進地區文化發展有積極意義。
受訪者1號表示:“以前沒有感覺,出去讀了書回來才意識到家鄉的美。我希望能夠通過旅游的發展,讓家鄉富裕起來,也讓我們彝族文化得到傳承、發揚。”
受訪者3號表示:“過去我們這個部門一年到頭沒有幾個事要抓,大家都那么窮,哪里有精力搞旅游。現在旅游搞起來,我們也跟著學習新思維、新路子,感覺這個發展方向肯定是好的,但是具體怎么做出彩,或許還需要更多投入……旅游的發展確實為本地經濟帶來了積極的意義,也讓酒店業等第三行業有了發展的契機,一方面實現了對本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勞動崗位。”
受訪者5號表示“我沒有文化,前兩年就吃點低保,現在來我們縣玩的人多了,我和村上的人一起在雪山門口賣點氧氣、手套,日子好的時候賺的不比我兒子在城里打工少。”7號受訪者表示:“旅游沒有發展起來,消費反而變高了。”
從經濟發展來看,大多數居民,尤其是旅游行業人員認為,文旅的發展能夠給他們帶來實際的經濟收入增加;旅游部門公務人員則同樣對文旅產業發展持積極態度,雖然認同當前發展較為滯后,但是對脫貧完成后的縣域文旅發展工作有極高的信心。與此同時,部分非涉旅行業的居民則對旅游發展帶來的物價上漲、外地人增加持負面情緒。
從文化上來看,年輕一代的少數民族居民對于文旅發展帶來的可能對原有文化的稀釋并無太多焦慮,因為互聯網串聯之下,他們早已習慣各種文化交融并包;年老一代的少數民族居民對民族文化有著更深刻的認同,不認為民族文化的淡化與旅游的發展有關,而是將這種淡化歸結于年輕人的“忘本”。
總體看來,縣內居民對于文旅產業發展大多也持積極態度,并對縣域內的旅游資源有較高的認同。
十八大以來,祿勸縣不斷總結經驗優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策略。在文旅發展工作中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持續發展理念,重視文旅發展頂層設計,多次走出去、請進來人才專家交流工作,編制總體規劃,指發展方向。
目前,案例地政府正著力構建以縣城為核心,建立轎子雪山冰雪游、長征文化紅色游、金沙江峽谷觀光體驗游、普渡河峽谷溫泉康養游、馬鹿塘杜鵑花海生態游、民族民俗體驗游六大文旅產業布局。2019年,全縣接待旅游人數1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和30%。
文旅扶貧工作上,首先鼓勵扶持當地貧困戶直接參與旅游經營與接待服務中,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直接參與農家樂、旅館等業態的達30余戶,參與旅游接待服務的達350余戶;其次引導貧困戶進行農副產品銷售,鼓勵景區周邊農戶積極利用旅游發展契機,向游客出售火腿、小米糖、刺繡等農特產品,實現增收。直接帶動全縣1100余戶貧困戶,增收超過5000萬元;全縣參加鄉村旅游合作社或者通過資金、人力、土地參與鄉村旅游經營入股分紅的農戶120余戶;利用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實現增收的農戶共有100余戶。
通過大力實施文旅振興,案例地全縣2019年均增收30%以上、旅游業的發展帶動在全縣脫貧工作中貢獻率達10%以上、全縣貧困戶通過旅游業的發展,實現就業人數占貧困戶的8%以上。
在鄉村振興助推之下,案例地旅游業繁榮發展。餐飲業、住宿業、旅游購物業有極大提升,2019年實現綜合收入同比上年增長30%,截至2019年年底有文旅融合項目11個、農旅融合6個、生態旅游項目26個。
剛剛完成脫貧攻堅的祿勸縣,2020年武倘尋高速公路祿勸段實現通車,這也是第一條通往該縣的高速公路,但目前來看,前往該縣最大旅游目的地—轎子雪山仍未貫通高速,僅有一條旅游專線公路,且沿途部分路段坑洼、狹窄。
同時,該縣目前依然很難找到一個符合中高端出游需求的酒店,餐飲服務與云南省內旅游強縣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如何擴寬當地旅游配套建設的路子,也是祿勸縣文旅發展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為一個離省會僅70公里的脫貧縣,祿勸縣的人口空心化嚴重,年輕的勞動力大量外出,這也導致當地的旅游業經營者大多為文化水平較低的中老年人,他們的經營往往呈現出缺乏管理與服務意識、缺乏創新經營能力等特點,同時,大部分經營者都選擇短資金回報周期、重勞動的傳統經營范圍、廉價旅游商品的兜售和小吃售賣等,無法形成穩定的產業收入,也難以為當地旅游業帶來附加的吸引。如何利用政策優勢,引導社區居民實現更穩定的旅游收入,發展高端旅游產業市場,需要當地政府多加思考。
得益于當地政府的投入與支持,祿勸縣近年來文旅發展勢頭良好,幫助不少村鎮實現了脫貧。但文旅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不應只依靠政府支持,也不應只著眼于“脫貧”。筆者認為,祿勸縣有實現文旅產業獨立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實力,希望當地政府能夠通過更完善、持久的策略,邁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幫助文旅產業順利成長,最終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馬車。
本文從社區居民視角出發,以祿勸縣為例,探討脫貧縣居民對脫貧攻堅政策支持之下地區文旅發展的感知,研究發現如下:
社區居民中涉及旅游行業居民對文旅產業發展完全持積極態度,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發展已經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使得家庭收入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時部分受訪群眾也表示這對促進地區文化發展有積極意義。大部分人都對文旅產業發展持積極態度,并對縣域內的旅游資源有較高的認同。從文化保護上看,較少有人認為文旅發展有礙當地文化保護,反而更多地相信伴隨著文旅產業的發展,當地文化能夠進一步地被挖掘和保護。
同時,也有少數人認為,旅游者的到來打破了鄉村原有的寧靜、抬高了物價。
通過對當地政府信息發布的研究,以及與當地旅游行業從業人員的溝通所得,當地政府以鄉村振興為抓手,有力地落實地方文旅產業的發展,使得相關產業獲得極大的發展,對比當地居民有實實在在的參與感、獲得感。
但即便有大量政策支持,有政府組織、引導。但案例地的文旅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文旅資源的發掘、文旅品牌的打造、文旅投資的吸引等工作仍未進入正軌。楊瑜婷(2018)認為,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一定范圍內增加政府補貼、引入政府擔保機制,能夠更好地推動旅游發展。
案例地若想要更持久、健康的發展文旅產業,一是需加強政策引領,做好人才吸引、財政投入等利好政策的制定與落實;二是需進一步調動當地居民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居民有實實在在的參與感、獲得感;三是適當引進信譽好、實力強、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共同發展。
本文的主要數據和資料來自一個時段的橫斷面調查,難以歷時性描述當地脫貧攻堅工作對文旅發展的助推成效。本文的深入訪談樣本選取較為單一,數據量較少,樣本量不充足,難以全面探討當地居民和游客對當地文旅發展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