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對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一線教師最關心的話題是如何準確把握新課標的內容和變化,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踐行新課標理念。《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2 年第10期的很多文章,為落實新課標提供了實踐路徑,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多啟示。
一、關注數學基本思想的本質感悟
數學基本思想是“四基”之一,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基本導向,感悟數學基本思想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感悟抽象思想,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通過感悟推理思想,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通過感悟建模思想,學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本期話題”中,蘇明強老師帶領的團隊,經過長期研究,結合小學數學中的學習內容,探索了利用數學基本思想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其中蘇明強老師撰寫的《感悟數學基本思想?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一文,從“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三個學習領域,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闡述了“三思”與“三會”的關聯以及如何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路徑。這樣的文章不僅有理論的指引,同時又有實踐的參考,具有較高的品讀價值。
由其團隊成員撰寫的三篇文章,以具體的課例形式呈現,在“如何讓學生經歷數學抽象,發展數學眼光”“如何引領學生感悟推理思想,發展數學思維”“如何滲透模型思想”等方面給我們提供了教學范式。其中,陳璐老師在《經歷數學抽象? ?發展數學眼光——以“三角形的分類”為例談抽象思想教學》一文中,引導學生采取“辨異同、析本質、觀萬象”的具體策略,經歷“分離—提純—簡略”的抽象過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促進學生對抽象思想的感悟。李培芳老師在《感悟推理思想? ?發展數學思維——以“商的變化規律”為例談推理思想教學》一文中,設計了一個個有趣而巧妙的情境,由淺入深地帶領學生接觸三種推理方式,在推理和應用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許貽亮老師在《立足“建模” 講好“故事”——以“折線統計圖”為例談模型思想教學》一文中,引導學生從折線統計圖的“形、質、神”三個維度,在講好數學與現實世界故事的過程中感悟模型思想。
呂立峰老師在《以數解形,讓數形結合思想更加豐滿——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數與形〉為例》一文中,結合教學實踐,架構了以“以數解形”為基本理念的課堂實施路徑,提出了“三環六步”的教學策略,為“數形結合”思想的真正落地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二、關注數學課程目標的課堂落實
新課標提出,課程目標應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重視學生“四基”和“四能”的獲得,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從新課標出發,深入思考“讓學生成長些什么”。教學目標要圍繞“課程核心概念”,從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核心素養等層面去設計與確立。
張春燕老師在《基于高位視角? ?引領深度學習》一文中提出:擁有高位視角,才能優化目標、找準方向,做出深遠而可靠的規劃。張老師借助具體的課例進行闡述,她認為可以從“課程核心概念”“學科結構體系”“思維發展軌跡”這三個維度去確立高位視角,并給出了用高位視角來引領課堂教學的路徑和策略,讓一線教師有理可依,有章可循。
在“備課之窗”欄目中,有四篇“教學小問”,教師設計巧妙,關注學情,教出了大學問。余千老師撰寫的《如何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算理》一文,引導學生借助多元表征,理解每一步計算的算理,感悟當計數單位不夠平均分時,需要把余數轉化成更小的計數單位,繼續平均分。在此基礎上,通過兩種豎式的對比,進一步溝通算法和算理之間的聯系。最后通過練習進行適度拓展,幫助學生內化算理,提高思維能力。陳仲瓊老師的《怎樣畫長方形里的最大半圓》一文,創設了長方形中“長=寬×2”“長>寬×2”“長<寬×2”這三種情境,引導學生在想、畫、疑、思的過程中,找到正確畫法,并得出結論:當長方形的“長≥寬×2”時,最大半圓是正的,半徑=寬;當長方形的“長<寬×2”時,最大半圓是斜的,直徑>長。 “教學小問”中的文章雖然短小,但目標明確、實操性強,為一線教師提供了教學范式。
三、關注數學學習內容的整合聯系
(一)基于單元視角,構建學習路徑
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點狀的,而是整體的、相互聯系的。可以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抓住核心概念,梳理知識序列,從整體上理解學科本質,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邵蓓瑜、章勤瓊、麻永侃三位老師在《基于學習路徑分析的“角的度量”單元整體教學——以認知階段建構度量教學》一文中,基于前測了解學生對角內涵的理解情況,結合課程目標和教材內容,確定了學生在學習角的度量時需要經歷兩個過程:一是關注角的內涵,在角的大小比較中讓學生對角的理解走向深刻;二是關注度量單位的產生,在描述角的大小中產生度量單位,提升學生對度量本質的理解和感悟。該文對單元內容進行了重新架構,對學習路徑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增加了《角的再認識》和《認識角的度量單位》兩節課,并設計了相應的學習任務與教學活動。這樣的嘗試,更符合度量認知的順序和學生認知規律,作為單元整合教學的范例,值得大家細細品讀和借鑒。
(二)基于差異比較,著眼思維發展
數學教學要注重知識間的聯系,即要重視整體教學,也要關注“相似”知識之間的差異,實現思維中的“概念轉變”。郜舒竹、呂港麗兩位老師在《面積測量中值得重視的“知一求二”》一文中,對新課標增加的“面積測量”這一內容,從“長度測量與面積測量的差異”“《美諾篇》中的對話”和“概念轉變”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長度測量”到“面積測量”看似都是“知一求幾”的過程,實則蘊含了從線性思維到非線性思維的轉變,因此長度測量的經驗并不能直接遷移到面積測量的過程中。該文提出在教科書的編修以及教師的教學中,都應該關注面積測量和長度測量的差異,重視對面積測量中“知一求二”探究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這種差異比較,概念轉變,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視角。
心中有課標,腳下方有路。新課標是教學的指南針,給課堂教學落實核心素養的路徑指引方向。在廣大教師腳踏實地的教學中,學生會更好地理解數學的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學會數學的思維,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第二實驗小學? ?31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