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韓宇
現階段我國農村貧困由絕對貧困轉變到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共存,表明農村貧困治理出現新情況。同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經濟發展新常態等要求我們拓寬扶貧思路、創新扶貧機制、轉變扶貧方式,有效調動社會力量。而發展培育產業是實現脫貧攻堅勝利的根本之策。農業產業扶貧作為全面推進精準脫貧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抓手,能夠保障農村的貧困地區和農民盡快擺脫貧困、增強地區產業活力,實現農業升級發展。社會組織在農村貧困治理過程中可以與政府優勢互補,通過物質援助、知識能力培訓、項目引進等手段,發揮其在農村扶貧方式的創新作用,從而促進貧困地區農業產業一體化發展。文章在厘清農業產業扶貧、社會組織等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分析社會組織參與農村貧困治理的現狀及其制約因素,探討化解社會組織參與農業產業扶貧的障礙,促使社會組織更加深入全面地融入我國農業扶貧工作中來。
產業扶貧是指以貧困地區的產業開發、發展為重點,堅持因地制宜,強調以市場為導向,以推動貧困地區發展、實現貧困農民脫貧增收為目的,通過產業杠桿作用提高地區經濟效益的扶貧開發過程。農業產業扶貧就是引導農村貧困農戶立足當地資源和產業基礎,根據國內外市場供需情況因地制宜培植農產品,通過正規穩定的加工、銷售渠道形成規?;?、一體化的產業經營,增強我國貧困地區的經濟實力,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的和諧發展。產業扶貧注重貧困地區、貧困農戶的內生發展動力,作為我國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這一扶貧開發過程聚焦貧困農民與貧困地區之間的協同發展,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化解貧困根源[1]。
我國學界對農業產業扶貧的研究集中在產業扶貧組織模式、影響因素和構建長效機制等領域。在組織模式上,有學者基于實證研究結果指出,發展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對貧困農民的脫貧增收作用有限,兩者之間的利益分享機制并不均衡,“龍頭企業+貧困農戶”的農業產業合作模式不是理想的組織模式[2]。但也有學者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益貧性特性及其提高貧困農民經濟收益的正向作用毋庸置疑[3],因此堅持龍頭企業帶動型產業扶貧模式有利于擴大產業規模,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的可持續經營和保證脫貧效果的長久性、有效性。在影響因素方面,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產業扶貧項目,受囿于資金不足、z組織自主性地位不明晰、社會認可度較低等因素,難以充分發揮其在農業產業扶貧中的創新作用,對參與的產業扶貧項目不能保證持久穩定的治理。扶貧對象中的龍頭企業常因自利行為,與貧困農戶難以形成長久的良性合作關系[4]。受困農民缺乏持續跟進的產業技能培訓以及部分農戶契約精神的缺失造成產業發展緩慢、扶貧項目績效有待提升。此外貧困地區獲取市場供需信息能力不足、加工流通滯后引致的市場化程度低、產品銷售渠道不暢通等瓶頸使得農業扶貧產業重生產、輕銷售,生產的集約化、組織化和現代化程度低[5],難以形成完整的扶貧產業鏈,產業扶貧發展的可持續性尚需增強?;诖?,有學者提出將互聯網融合到產業扶貧全過程,利用信息優勢,解決產業規?;洜I問題[4],拓寬加工、銷售渠道,實現扶貧產業豐產又豐收,保障扶貧效果持續有效。另一方面產業扶貧需要多元主體的協同參與。推進參與主體良性互動,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縱向一體化的利益聯結與協調機制[5],是推進產業扶貧發展的核心要義。
作為公共關系的構成要素之一,社會組織在學界研究中有如“非營利組織”“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等稱謂,具體是指在國家法律、制度框架內,依據自愿原則,不以贏利為目的,為社會公共事業管理服務的民間組織。有學者通過分析“社會組織”這一概念,指出社會組織的特質在于其社會性和中介性[6]。這表明社會組織要體現公益性、民間性和專業性等特征。社會組織參與扶貧實踐由來已久,有關研究層出不窮。通過對我國一些民間組織為社會貧困群體提供救助、服務和開發等活動的研究,學者在肯定社會組織對扶貧活動的貢獻的基礎上,指出社會組織是扶貧領域中的重要主體之一[7]。也有學者在個例研究的基礎上,梳理了我國的扶貧進度并且理論分析了社會組織參與農村扶貧的必要性[8]。還有一些學者以精準扶貧為視角,通過研究社會組織在參與農村扶貧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探尋應對之策以促進社會組織內外部的協調發展。
一方面,我國社會組織治理農村貧困的領域日益廣泛,從最初的物質援助扶貧逐步擴展到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和科技扶貧等扶貧領域。如北京農家女實用技能培訓學校的“貧困農村婦女掃盲項目”、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的“創意手工業”等均體現了社會組織近年來的扶貧成果。同時社會組織參與深度進一步深化,運行機制不斷完善。主要體現在社會組織精準瞄準貧困農戶程度日益提高、扶貧項目選擇適配性不斷提升、扶貧方式創新能力逐步加強,實現從“授人以魚”到“授之以漁”轉變。另一方面社會組織的資金來源逐漸擴大,從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到憑借社會捐贈、會費收入和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等收入推動組織自身發展,積極參與農村貧困治理。如2011年中國扶貧基金會通過公益招投標的方式,公開篩選有潛力的草根社會組織予以500萬元的公益項目投入。誠然,我國社會組織經過多年來的耕耘,在農村扶貧上有所進步,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一是社會組織扶貧主體地位弱小。雖然社會組織參與農村扶貧治理的數量日益增加,但與目前我國農村貧困治理的難度相比,依然有待提高。目前參與我國農業產業扶貧的部分社會組織由于尚未正式注冊、組織規模較小等原因,導致這些社會組織自身運行困難,參與的產業扶貧項目和活動推進力度??;還有相當一部分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和服務理念還停留在過去,內部管理結構和外部服務對接水平有待發展。二是扶貧參與機制不健全。多數社會組織依然處在對貧困農戶直接物質幫扶的低級階段,同時社會組織內部、社會組織與扶貧人群、當地政府、相關市場主體之間的協調機制尚未建立,缺少完備的資金和項目整合機制,從而影響社會組織的扶貧效果。三是資金來源的不穩定導致社會組織的扶貧持續性不足。這體現在:有相當一部分社會組織沒有形成完善的資金資源運轉體系,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扶貧資源來推動扶貧活動的開展。同時我國公民的社會慈善意識尚不成熟,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資金對社會組織的投入;另一方面,社會組織投入的項目通常帶有階段性特征,受制于組織規?;蚣庇诘玫缴鐣蟊姷恼J可,扶貧項目往往難以持續跟進,而這又更加阻礙了社會組織的長久發展,導致其扶貧項目績效表現欠佳。
1.社會組織參與農村貧困治理有待成熟
我國社會組織主要是在政府主導下進行扶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分擔政府社會治理的職能,協助政府更高效地履行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能。從社會組織自身的發展階段來看,還處在積極成長的狀態,在人才培養、資源融合、扶貧工作成效等方面有待提升。由于目前組織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較為嚴重的內耗消解了其扶貧工作的動力,與此同時,大多數社會組織的規模較小,同類型的社會組織層出不窮且缺乏競爭意識,以上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這類組織扶貧能力的充分展示。
2.公益性有待提升
在我國,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社會組織,它們獲取扶貧資源的途徑除了來自政府的支持,還有通過非正式渠道或個人關系網,但是這些非正式渠道或組織成員的關系網絡也或多或少與政府存在聯系。這種對政府的過多依賴使得我國社會組織的公益性特征不夠顯著,這也造成社會組織在做相關農業產業扶貧決策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考慮如何做好社會組織功能之外的其他任務,從而導致社會組織扶貧功能發揮不協調、減低扶貧效率。此外,這也造成社會組織不能及時有效地回應社會使命和民眾需求,降低了自身社會公益功能。更有一些社會組織對外宣稱從事社會公益事業以獲得政府稅收減免優惠的支持,但事實上卻變成營利性組織,背離社會組織扶貧治理目標,致使組織公信力一落千丈,而這又影響了組織對人才和資源的獲取,使得扶貧工作能力不高,進而對社會組織的可持續性發展產生作用。
3.資金籌措能力有待增強
一是公益性不足的社會組織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村貧困治理過程中,主觀上籌集資金乏力。二是專業化程度欠缺的扶貧能力影響社會組織在農業產業扶貧方面的資源利用效率,弱化社會捐贈者對社會組織的信心,資金開源能力嚴重匱乏。
基于現代社會矛盾的復雜性和社會治理需求的多樣性,僅靠政府這一單一主體來應對層出不窮且多種多樣的公共需求是遠遠不夠的,同時當前我國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的交織以及貧困原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得農村貧困地區依靠自身解決貧困難度很大,因此解決復雜問題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政府、市場、公民和社會組織的緊密合作,農業產業扶貧作為農村貧困治理的“金鑰匙”更加需要社會組織的大力參與。政府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貧困治理領域具有各自的優勢,社會組織可以在社會公益資源吸納、項目瞄準度以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支持政府的扶貧治理工作,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有利于深化雙方合作。隨著社會組織在農村扶貧領域功能的進一步擴大,國家越來越意識到社會組織的重要性。要整體考慮制約社會組織參與農業產業扶貧的各種因素,提升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產業扶貧的能力和水平,確保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其扶貧作用。
政府作為農業產業扶貧的重要主體,其主導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政府主導搭建產業扶貧合作互動平臺,通過有關政策措施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充分融合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和兜底保障,引領產業扶貧緊緊圍繞主導產業,為產業整體發展布局服務。在具體實踐中,一方面,政府能夠通過扶貧項目招標等方式引導社會組織有序參與農業農村的扶貧治理工作,加大購買由社會組織提供的扶貧公共服務,給予社會組織更多的資金支持。同時積極宣傳提供優質扶貧服務的社會組織,倡導其他社會組織借鑒學習扶貧表現突出的社會組織,推動社會組織之間的良性競爭和發展。另一方面,能夠有效連接社會資源與貧困地區,科學構建一個權責明確、互相監督的合作框架,引導社會組織有序參與農業農村產業扶貧,促使社會組織在農業扶貧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與此同時,社會公益文化的建設不僅可以培育良好的社會捐獻氛圍,進而拓寬社會組織的資金渠道,而且也會潛在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從而激發農村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的動力。在推進社會公益文化建設方面,政府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加大宣傳公益文化和先進慈善人物系列報道,提高社會公眾對社會現實的認識,積極倡導普通民眾參與公益慈善事業,讓公益慈善理念在公民心中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同時政府應主動幫助社會組織樹立良好的扶貧形象,向普通民眾傳達自身與社會組織友好合作的正面信息,提升社會大眾對社會組織參與農村貧困治理的正確認知,增強普羅大眾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理解與認可,為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提供文化支持。
1.提升組織運行管理能力,增強社會公信力
社會組織扶貧能力的專業化程度是其能否在農業產業扶貧發揮作用的關鍵。這要求組織自身必須要在扶貧工作的創新過程中盡力克服不足和規避風險。一方面社會組織應加大組織成員的教育、培訓力度,不斷提高組織成員的扶貧工作能力,積極借鑒學習國內外社會組織扶貧成功的經驗,并善于吸取失敗教訓,加強社會組織之間的交流溝通;另一方面,社會組織應構建內部成員扶貧工作成效評估機制,促使組織成員創新產業扶貧項目、增強扶貧工作參與能力,進一步提升產業扶貧服務質量和農業扶貧治理效率。此外,社會組織參與農業產業扶貧時應根據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扶貧工作、逐步拓展服務范圍,不斷加強自身公信力建設。這要求社會組織在產業扶貧工作中一是要厘清服務主體、增強其主人翁意識,真正幫助貧困農戶脫貧致富;二是要充分利用當地信息傳播媒介,加強組織工作內容介紹,消除幫扶對象對社會組織的信任缺乏;三是及時向扶貧對象公開用于產業扶貧項目的資金使用情況,鼓勵公眾對社會組織工作的監督,促使組織不斷提高參與農業產業扶貧工作的能力。
2.推進組織公益性建設
受傳統文化和扶貧工作模式影響,我國社會組織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自主性較低,影響其扶貧工作能力的發揮和提升,繼續增強組織公益性。因此,社會組織應加強自身獨立性建設,要逐步消解對政府的慣性依賴,不斷構建完善自身的獨特扶貧模式。在推進組織獨立性建設的基礎上,深化其社會公益性質,不論是在單一產業扶貧項目上,還是在政府主導的多方扶貧項目中,都應充分發揮自主性,增強社會服務意識,為自身能更深層次參與扶貧工作營造發展空間,高度展示在扶貧工作中社會組織的高效性與靈活性。
3.提高自身扶貧資金籌措能力
社會組織籌資能力的不足不僅嚴重制約了自身持續健康發展,而且也嚴重影響了其扶貧能力的發揮。因此,社會組織應積極尋求多種方式,不斷拓寬籌資渠道。在政府加強對社會組織扶貧工作的財政轉移支付的基礎上,社會組織應主動尋求各級政府的政策、資源支持,以自身專業化的扶貧方式和多樣的扶貧手段吸引政府購買組織扶貧服務。通過對慈善資金公開、透明、有效的利用,吸納更多的社會捐贈投入到農業產業扶貧項目中來。同時,社會組織應繼續加深與國際社會組織的合作和交流,不斷拓寬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