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夢宇 陳煩
黔東南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由省人民政府于2019年12月將原凱里經濟開發區變更認定而成,園區著重發展新材料產業、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大力發展民族醫藥和健康食品,建立民族特色文化創意基地。開發區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地位顯著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城融合不斷推進,發展質量不斷改善,形成具有區域地方特色和示范引領效應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高新區創新創業發展不斷增強,R&D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為0.4%,從業人員數為25248人,萬人從業人員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數為4204人,省級以上研發機構數7個,擁有孵化器、眾創空間數3個,萬人從業人員發明專利授權量為2.1件,萬人從業人員技術合同成交額為472.67萬元,財政科級支出315萬元,萬人從業人員研發人員數228人,科級服務機構1家,承擔省級以上科級計劃項目所獲資金支持288萬元。擁有十一類創新創業平臺,其中省級以上27家。
為了依托黔東南州風情濃郁、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尋找全州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014年,原凱里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規劃建設了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按照園區景區化、景區特色化的發展思路,總規劃面積479.23公頃,發展定位為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景區、文化展示的窗口和文創產業的高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心,分為濱水養生休閑娛樂區、民族節慶體育游藝區、產品創意研發生產區、非遺技藝傳承體驗區、文創產品展銷展示區五個區。現建成占地面積3.2公頃,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吸引了20余戶企業入駐,入駐企業涉及了工藝品生產加工和展示營銷、民族文化產品研發和創新創意,旅游觀光和接待,成為一個苗侗文化產業基地和旅游景區。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高新區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九通一平”已經成為高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標配。同時,高新區還積極改善區內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環境,提升園區項目的承載力和對要素的吸引力。在公共服務方面,建立了多元化、多層次的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在園區管理方面,各園區精簡行政編制、優化管理程序,營造“小機構、大服務、大網絡”的管理格局,減少管理環節,提高管理效率。同時,園區不斷進行管理體制創新,積極推進園區的信息化管理服務,借助互聯網平臺,信息系統平臺先后開通了初創服務包、高企服務包、知識產權服務包、分析測試服務包和新三板掛牌服務包,基本覆蓋了企業創新創業的每一個階段,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高新區工業總產值2018年和2019年分別完成9.8億元和13.12億元,2020年、2021年受疫情影響總體產值不高。高新區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018年和2019年分別完成60.52億元和27.1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018年和2019年分別完成15.6億元和20.69億元。黔東南州2019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為45億元,高新區僅為4.26億元;黔東南州現有高新企業45家,高新區僅有6家,高新區發展基礎不強。
貴安新區、黔西南、六盤水、安順市2019年R&D經費支出占高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分別為2.5%、0.77%、0.7%、0.6%,高新區僅為0.4%。遵義2019年投入科技經費2780萬元,高新區僅投入315萬元。凱里市2019年引導企業投入科研經費1.4億元,高新區僅有9000萬元。貴安新區2019年兌現創新補助資金2292萬元、企業享受加計扣除6500萬元,凱里市全年到位研發投入補助資金僅為37萬元,極大地影響了高新區創新工作的發展。
高新區2019年R&D經費投入強度為0.4%,低于全省4.6個百分點。高新區現有高新技術企業6家,占規上企業總數比重僅為30%。高新區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尚未建立,相關科技創新優惠政策無法兌現,導致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意愿不足,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能力不足,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創新支撐不夠,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率和產業化程度不高,科技人才面臨著引進難和易外流雙重壓力。
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緊緊把握發展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的契機,以凱里經濟開發區大數據產業園為平臺,大力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以“互聯網+”為引導,按照“核心業態+關聯業態+衍生業態”模式,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建設,形成錯位發展、協同發展態勢。加快實施“大數據+”專項行動計劃,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支持申黔數據、中科漢天下等企業拓展數據儲備、物聯網和移動通信等行業領域產業。支持以振華華聯、富士康科技、中昊電子等公司為代表的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創建一批高端產品制造集聚區,建成一批省級數字經濟示范基地(園區),形成一批具有引領性的技術、產品、企業、行業,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明顯增強。重點發展醫藥產業,加快建設凱里、丹寨、施秉等地醫藥產業園,積極推進貴州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建設,爭取創建國家級大健康產業集群示范區。以中泰生物科技、飛云嶺等企業為重點,開展生物醫藥新品研發,大力發展苗侗醫藥和制劑研發,圍繞醫、養、健、管等健康醫藥產業,打造生物制藥與民族醫藥相結合的現代醫藥產業基地,做強健康醫藥產業、鞏固壯大中醫藥。
加大財政科技投入,持續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支持。統籌州級各類科技專項資金,用于推進自主創新和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強化財政投入引導作用,以財政資金引導和帶動全社會對科技的投入。力爭財政科技投入增長幅度高于本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落實稅收激勵政策。依據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制定的稅收優惠政策,貫徹落實國務院《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國發〔2006〕6號)關于稅收激勵的有關規定。加快實施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稅收政策。落實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扶持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鼓勵創業投資和社會資金支持自主創新活動等稅收優惠政策。加強金融支持服務。深入推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引導金融資源向高新技術產業、企業集聚,鼓勵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業務,加大對自主創新與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支持力度。
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技術支撐,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科研院所、高校聯合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推進以企業為核心,高校、科研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參與,在優勢產業中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積極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鼓勵和支持州內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其他投資主體創辦科技企業孵化器,提升服務功能。重點支持建立2~3個高新技術重點發展領域的專業孵化器。對獲得省級以上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給予資助。積極促進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建設,鼓勵支持高校、園區、企業建設眾創空間。支持建設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新型創新創業服務機構,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公共資源向創新創業的企業和人才開放,降低創新創業成本。積極引導資金、項目、人才、信息、平臺等資源向科技創新創業一線聚集,優化科技創業的金融環境,鼓勵金融機構適度設定初創企業融資門檻,加大財政資金的扶持力度,每年從州級財政拿出一定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創業。
強化各類創新人才培養,重點培養黔東南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人才和綜合型管理人才。通過企業自籌+項目資助方式,加快培養一批技術創新拔尖人才,建設一批創新人才團隊。積極引進各類創新人才,支持重大項目發展所需的人才引進,將引進人才與引進項目相結合,以項目資助帶動人才的直接引進或柔性引進。用人單位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住房貨幣補貼、安家費、科研啟動經費等費用和報酬,可依法計入成本核算。對重點培養和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給予專項資助,按照《中共黔東南州委黔東南州人民政府關于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加快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黔東南黨發〔2013〕19號)、《黔東南州引進高層次人才暫行辦法》等文件精神,切實做好符合條件創新人才的配偶入戶、就業推薦和子女入戶、入學等工作落實。鼓勵支持建設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申請設立院士工作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對批準認定為省級以上院士工作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給予相應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