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凡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備受社會關注,當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趨于穩定,但高質量就業壓力較大,形勢嚴峻,高職院校要逐漸將“促就業”擺在重要位置,統籌推進,精準施策,扎實有序推動高質量就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本文基于目前“穩就業”工作推進良好的態勢,針對就業新趨勢新變化,探索高職院校“促就業”的實踐路徑。
一方面,高職院校畢業生數量增勢迅猛,畢業生基數增大將增加人才供應量,當前,畢業生出國留學或工作計劃暫擱,就業轉向國內就業市場,就業壓力激增。另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大多數企業求穩生存,維持現狀,招聘計劃減少,吸納畢業生就業能力有限,一些行業形勢不樂觀,甚至大批量裁員來降低人力成本,維持基本運行。失業人員將重新進入市場,增加了就業壓力,企業精簡人員和畢業生數量增長加劇了就業競爭壓力。
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加讓畢業生找到理想的工作相對困難,部分畢業生應屆年內甚至難以就業,畢業生“就業難”現象存在。同時,企業反映招工不足、無人可用情況普遍,勞動力密集型和技能工種需求旺盛的企業吸引力低,招聘時門可羅雀,無人問津,招工難。相反,高薪低消耗或體制工作招聘門庭若市,但崗位相對飽和,鮮有招聘需求,且對學歷、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大部分高職畢業生剛畢業難以企及,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的狀況存在,就業市場供需錯位現象凸顯。
高職教育以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要求畢業生具有直接上崗的專業素質。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畢業生專業技能遠低于直接上崗的要求,無法滿足社會現實需求。加之,當前高職畢業生為“千禧后”,崇尚自我和自由,就業選擇趨自主化、多元化,從事基層崗位意愿偏弱,很多畢業生只想找“工資高、任務少”的工作,畢業生專業素質低、職場期望高與社會現實需求脫節的結構性矛盾愈發明顯。
校企協作更加緊密,給畢業生就業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近年來,高職整體就業率很高,但存在就業質量不高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就業專業對口率低、工資待遇較低與就業穩定性低等方面。許多高職畢業生對所學專業興趣不高、缺乏認知,知識技能掌握較差,對口專業就業競爭力較弱,就業轉向專業性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崗位,所從事的崗位往往在生產一線,工作環境較差,工資待遇較低,缺乏人文關懷,畢業生心理落差較大,一時難以承受,導致頻繁跳槽,就業工作就業率趨高與就業質量偏低顧此失彼。
面對就業工作新趨勢,高職院校要探索就業工作新方向,尋求科學有效的“促就業”路徑,制定切實可行細化措施,促進高質量就業有序開展。
“穩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是社會長治久安的“穩定器”。高職院校目前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在形勢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就業工作維穩仍面臨挑戰,要一如既往堅持抓緊“高就業率”紅線,將穩定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總量作為就業工作的基本思路,抓住就業工作的重點,抓細就業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將培養技能型人才與企業實際需求相結合,為企業輸送更多的實用型人才,努力提高學生的求職錄用率。
高職院校要在保障高就業率的前提下,將促進充分高質量就業作為下一步就業工作的努力方向,以市場需求、國家戰略為導向,把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和提升高職院校就業服務質量作為促進充分高質量就業的切入點,將培養適應未來的經濟發展的趨勢,適應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需求的綜合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己任,把人力資本的潛力轉換成經濟增長的強大勢能,助力激發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鍛造經濟的足夠韌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大多數畢業生就業思想觀念陳舊,高職畢業生應轉變就業思想觀念,樹立積極地就業觀和正確的擇業觀,提高就業認知和覺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要將實現個人價值與服務社會發展相結合,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考慮到基層服務就業。畢業生在基層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國,積累閱歷和經驗,為自身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此外,線上工作范式和催生的新興行業成為新潮流,創造出巨大就業紅利,高職畢業生要適應新變化,轉變舊思維,勇于突破自我,善于抓緊機遇,不局限于所學專業,有合適的機會和適合的崗位,可選擇到新興產業中就業。
高職院校應將畢業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全放在首位。近年來,畢業生就業負面情緒加劇,例如就業前手足無措的心理焦慮、理想現實落差導致憤懣以及對未來就業方向不明確的迷茫等。筑牢心理防線,正確處理和消除畢業生的心理危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學生、家長常態化溝通,積極發揮班級育人優勢,輔導員和班主任要做好畢業生的“大家長”,搭建家校生“連接橋”,展開心理健康測評和心理訪談,結合測評結果和訪談記錄,精準摸排有潛在心理危機學生的情況,實行心理健康重點關注人員“一人一檔”動態跟蹤管理,針對實際問題制定具體的心理干預方案,通過不斷細化工作落實、分層分級指導,完善家校共育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機制。
高職院校要加強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將就業能力提升作為核心培養目標之一,多措并舉搭建好就業競爭能力提升體系。為在面試中脫穎而出,高職畢業生既要努力掌握面試技巧和制作簡歷等硬實力,還要不斷提升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軟實力。高職畢業生要合理利用學校提供的就業資源,學習掌握就業硬實力;充分發揮校企平臺和校友資源優勢,通過實踐,積累工作閱歷和經驗,掌握就業軟實力,為就業增加“砝碼”。另外,院校要關注行業發展動態,及時調整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措施,適應崗位需求變化。高職畢業生要善于運用職業能力測評系統認識自身的優勢和短板,及時查缺補漏,取長補短,通過不斷充電學習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
有些高職院校因對行業缺乏科學的調研和正確認知,與社會脫節嚴重,人才培養目標缺乏實踐性,無法滿足企業需求。高職院校要與企業加強良性互動,充分傾聽“聲音”,加深合作深度,拓展合作廣度,構建新型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實現共贏。將企業訴求納入人才培養目標范疇,對企業人才需求廣泛調研,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和課程體系,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將企業需求與人才培養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深化校企協同育人能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讓學生早謀“出路”,搶占就業先機,同時,企業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培養好苗子,儲備人才,降低招聘成本,實現共贏。
高職院校要緊跟時代步伐,根據專業結構和辦學特色,結合學生發展目標,針對性制定專項指導方案,通過整改,動態調整,精準施策。要積極發揮“就業導師”的指導主體作用,及時了解學生的就業需求,實時跟蹤畢業生的就業進展,指導學生提升自身職業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增強學生就業自信心,尋找適合自身的工作;要豐富就業指導的形式和方法,組織開展就業形勢與政策解讀、職業規劃、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方面的主題講座,充電賦能,從政策知曉、求職技能培養、心理疏導等方面進行指導;組織就業能力提升比賽和模擬招聘會等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就業技巧,增加就業經驗,精準助力畢業生就業。
高職院校要密切關注就業困難畢業生情況,構建全員參與的全方位就業幫扶機制。要根據專業班級特色實行“包干制”,進行“小而精”精準幫扶,建立就業幫扶對象臺賬,實行“一人一策”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實時掌握幫扶對象動態,分類分級幫扶跟蹤。對暫無就業意向的畢業和就業困難的畢業生進行家校協同幫扶和朋輩幫扶等,了解就業需求、意向和就業困難,激發就業意識,鼓勵其利用網絡資源提升求職技能,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就業能力,建立就業自信心。對于“四困”畢業生,創建重點幫扶教師團隊,一對一幫扶跟蹤,解讀傳達好就業補貼政策,引導申請崗位援助、政策援助等,落實好職業培訓、就業幫扶、信息篩選推送等服務,以專場招聘、優先推薦、個別推薦等形式,為“四困”畢業生匹配合適的就業崗位。
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數據共享思維打造“校企生”就業信息互聯互通平臺,圍繞招聘信息與學生具體情況互通有無,為企業學生雙方暢通溝通渠道,實現學生期望與企業需求高效對接。平臺運營下沉,提高運行效率。企業學生可以通過平臺實時交互,企業發布招聘信息,畢業生同步細化指標,系統會自動匹配契合度較高的崗位,提高就業成功率。同時,平臺具有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反饋功能,可以對畢業生的發展狀況進行跟蹤調查,根據畢業生反饋的信息,持續優化就業溝通反饋工作機制,根據對企業的評價,將優質企業按層次分類,給學生就業提供客觀系統的參考,降低就業成本。
有效促進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需要協調配合、多點發力,多措并舉。高職院校在保證“穩就業”基本前提下,轉變就業工作努力方向,通過搭建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優化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就業反饋溝通機制,打造就業能力提升平臺,構筑起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綠色通道,助力學生“好就業,就好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