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衡陽市委黨校圖書館 姚文
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后,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制約鄉村振興戰略最終取得勝利的因素就包含了我國農村老齡問題。農村老齡問題能否得以妥善治理,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成效。農村老齡問題是新形勢下“三農”工作面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短期內主要是會影響到脫貧攻堅的成效,長遠看會影響到能否如期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從2000年至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在加速,老齡化問題是當前乃至未來中國社會亟需關注的問題。有數據表明,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而且在人口老齡化進展過程中,老齡化城鄉差異明顯,由于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涌入城鎮,農村老齡人口比重明顯高于城鎮老齡人口。
農村老齡問題是我國發展的一個新的常態化問題,也是我國較長一段時間的基本國情,是關系到后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戰略性問題。農村老齡問題解決不好,不只是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于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會有著深層次的影響。因此,黨和政府必須認清農村老齡問題的重要性及緊迫性,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妥善科學地處理好這一問題。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施行,農村地區“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以基本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有了強有力的保障,但是依然面臨著一些現象需要重視,例如:農村老齡人口相對貧困問題、農村老年人空巢問題等。
人口老齡化有著積極的一面,例如,促進健康消費品市場需求的增長,即新興的“銀發經濟”。但是作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能否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問題,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包括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村基本養老保險總支出增加、農村老齡人口醫療資源匱乏、農村社會文化福利發展與農村人口老齡化不適應、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等,這一系列由農村老齡問題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涌入城鎮,而且多數是年輕人,直接造成農村人口結構發生變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導致的農村老齡人口成為農村人口的主體。農村勞動人口的數量規模相對在縮小,老年人口的比例在增加,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農村老年撫養比日益增大。農村勞動力的減少,意味著農村地區生產力的減弱。農村老齡人口的日益增加,無疑會影響到我國農業經濟高質量的發展。農村老齡化的加速發展、農村勞動力的減少,會使得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最終結果不只會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效,還會對共同富裕的目標是否能夠如期實現有影響。
失能、高齡等有照護需求的農村老年人日益增多,就會不同程度面臨照料精力、時間以及專業能力不足等難題,而對于獨居農村老人,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因長期獨居,他們面臨生病無人照料、孤獨情緒無法排解等問題。養老、照護、心理慰藉等需求,需要建立高水平的養老服務體系。農村老齡問題的解決,并非家庭個體能解決,還需要政府以及社會力量的參與。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短期內養老服務人才需求缺口巨大。農村養老服務起步晚、基礎差、投入少、發展滯后,而農村傳統的家庭居家養老已不能滿足農村日益嚴重的老齡問題,農村養老配套服務亟待解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老齡人口的增多,農村基礎生活設施需要進行改造。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未能前瞻性考慮到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給老齡人口的居住和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城鄉倒置”,又進一步使得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落后于城市基礎生活設施建設,城鄉適老環境、適老基礎生活設施建設差距明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更為突出。農村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要實現無縫對接還存在難度,涉及的業務主管部門存在職責不清、多頭管理等原因,致使基層工作推動緩慢,農村各類公益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滯后,基層工作推動難度大。
老年人口收入不及年輕群體,消費能力相對不足,而且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在社會保障方面沒有達到高水平和廣覆蓋,農村老年人因有后顧之憂也不敢大膽消費,從而導致農村老年人口消費力總體不足。另外,老年消費陷阱多。推銷者利用老年人孤獨心理以及社會生活信息缺失的特點進行設套。農村老年人辨識認知能力差,易受推銷者利誘,盲目消費、從眾消費,致使農村老年人更容易落入消費陷阱。老年保健品、金融投資、電視購物是不法經營者對農村老年人實行欺詐的手段,從而達到行騙斂財的目的。
有效地利用社會輿論的作用,引導社會大眾繼承并發揚傳統美德。在此過程中,未成年人作為傳承者、踐行者,能否深刻地認識孝道文化并對其加以繼承和發揚,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干部在引領社會風氣中,能否起到先鋒模范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可以將孝道文化引入國民教育以及黨性教育,加強對學生以及黨員這兩個群體的孝道觀念培育。
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加深大眾對孝道文化的認識,讓大眾參與其中,使外部影響逐步內化于心,內在觀念逐步外顯,達到知行合一,使尊老孝親活動收到顯著效果。此外,利用好線下融媒體、網絡小視頻等手段,對開展的活動進行線上宣傳,引領社會形成良好的孝道文化。新時代新征程,應切實做好傳統孝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加強孝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銜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1]。
以鄉風文明培育活動為介質,以弘揚傳統德孝文化為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既為廣大鄉村居民、基層黨員干部提供了固定的交流場域,有利于基層黨建與鄉村治理的有效銜接,又有助于復現傳統農業社會鄰里之間的守望相助,彌合社區記憶的斷裂,延長農民群體在鄉村的“社會關聯鏈條”,從而構建和強化鄉村社會關聯。[2]孝道文化的傳承與培育,對于鞏固我國家庭養老基礎地位意義重大,不單使得個人品德提升,也促進良好家風形成,有利于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
相關法律要進一步明確家庭養老的內容,規定家庭養老工作的細節。對于農村老齡人口,相關法律要努力做到以下三點:一是保護農村老年人的被贍養權、婚姻權和財產權、用法律武器保障農村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二是加強對相應制度的設立發展及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健全;三是加大對涉及農村老年人相關法律的宣傳,提高全社會敬老、養老的法制意識,強化輿論監督和社會道德約束機制。
解決好農村老齡問題的關鍵在于充分發揮黨的核心領導作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在歷次黨的全會文獻中是第一次,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3]黨中央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治理,要充分調研各地實際情況,重視我國不同區域老齡化的特點,各地政府要分類施策,保證精準聚焦。
省、市級政府在短期內治理農村老齡人口問題,主要是對于農村老齡人口的新農保問題,應本著“保基本”的原則 ,保障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特別是對于無勞動能力、缺乏收入來源的農村老齡人口,要在制定政策時適當傾斜,政策和標準要具有靈活性,不搞一刀切的政策標準。切實讓農村老齡人口沒有后顧之憂。要發揮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導向,構建鄉村振興體系公平、公正的機制,讓農村老齡人口共享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推廣專業的技術設備規模化種植,用現代化農業技術解決農村老齡人口體力減弱難以勝任眼下繁重的農村勞動量的問題,這樣既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又保證農民穩產、增產。
基層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隨著工業化產業轉移,要積極吸納勞動力密集的企業,讓本地外出務工農民“回流”返鄉創業,實現就近就業,增強農村經濟,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緩解農村“空巢化”現象。農村老齡問題的最終落實在鄉鎮、社區,基層工作者要加強對這方面的培訓,利用好諸如網格化服務管理等有效手段,作為推動農村老齡問題治理工作在基層落實的抓手,建立健全社區、鄉鎮醫養服務機構,為居家養老的農村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優的服務項目。
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持續加速,鄉村社區養老將社會養老服務和居家照料服務有機結合,成為老年人“原地養老”的理想模式。改善農村適老環境,為老年人的農村居住環境做一些改變,目的在于在提升農村老齡人口居家自理能力的同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改善農村環境,讓農村成為有吸引力、生活宜居、充滿活力的地區。
一方面要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農村面貌,增進民生福祉,改善群眾生活。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建立專項資金用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體現在公共資源配置上。要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特別是加快道路、農田水利、水利設施建設,完善管護運行機制。要加快推動公共服務下鄉,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4]。”改善農村適老環境,才能從根本上滿足農村老齡人口的生活需求,提高農村老齡人口的生活品質。
另一方面,要持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提升,努力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各地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方面要拿出明確的進度表,通過改善環境,讓鄉村美麗宜居。改善農村的衛生環境,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持續開展各項整治工作,確保村莊常年保持干凈、整潔、有序。早在2018年12月29日,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8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方案》,鼓勵各地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森林鄉村創建等,激勵引導農民群眾主動愛護和維護環境衛生,培養良好衛生意識和文明生活習慣。[5]各地通過建立行動方案和整治活動,解決村莊臟亂差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現象,也是21世紀的全球大趨勢,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有規律性、可預知的結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6]、積極應對老齡化,是我國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
對于農村老齡問題的重視,不是說將這一現象視為“洪水猛獸”,不應該將老年人視為家庭或者社會的負擔和包袱,應秉承科學的視角看待。農村老齡人口在農業作業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在操作農業器械方面也不遜于年輕人。農村老年人在為家庭照顧、教育后輩中還可以幫忙減輕年輕人的負擔。因此,充分地發掘好農村老年人的優勢和積極作用,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發揮社會余熱。
對于農村老齡問題的重視,不只是單純地重視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情況,也要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不良生活習慣,減少老年人心理疾患。農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值得我們關注,有56%的農村老年人生理健康較差,影響到其工作和生活;有43.8%的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較差,感到心情抑郁或沮喪[7]。對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做好防控和干預,從而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維護社會的良好發展。只有全社會都樹立積極的老齡觀,全社會參與老齡問題的解決,才能應對好這一發展難題。
第一,智能化社會需要給老年人更多人文關懷。2020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公開發布,這一方案旨在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難題,全方位破解老年人“數字鴻溝”。為了讓老年人共享科技成果,對于涉及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互聯網應用要進行適老及無障礙化改造。在具體的工作中,可以開展相應的幫扶工作,組建各類精神救助小組,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活動。
第二,人口老齡化需要健全志愿者服務機制。針對老年人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一方面有利于減輕社會養老壓力。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壓力,老齡化治理問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志愿者服務活動可以一定程度上減緩相關方面的壓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樹立尊老敬老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志愿者通過志愿服務的實踐活動,開展幫扶關愛活動,有利于推動社會和諧文明健康發展。由于非常了解老年人的特點,社區工作者的關懷和護理更實用,也更方便快捷。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已經演變為社會性問題,幫助他們改善生活,從心靈深處溫暖他們,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農村老齡問題是關系到農民權益的重要問題,關系到農村的穩定繁榮,關系到農業生產的高質量發展,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是解決好農村老齡問題的基本原則。全社會要科學正確地認識農村老齡問題,積極主動地為農村老齡問題出謀劃策,有利于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有利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實施。解決好農村老齡問題,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是實現我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保障,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