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衡陽市委黨校 譚麗娟
和傳統的扶貧方法相比,精準扶貧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明顯的高效性,能夠結合不同貧困地區的特點針對性制定出適合該地區發展的脫貧方法,能夠滿足不同貧困地區的扶貧特點。因此,在我國也得到了廣泛的實踐,并且收獲了不錯的效果。但是精準扶貧的目的,是為了實現長長久久的脫貧。因此,要想通過精準脫貧來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讓鄉村振興助力精準脫貧,采取科學的手段來解決扶貧工作中的問題,建立起長效的脫貧機制,實現精準扶貧向鄉村振興的平穩過渡。
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是近年來我們黨和國家一直在堅決執行和貫徹的兩大方針。二者對于實現鄉村人口脫貧以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主要陣地都在農村地區,但是二者之間卻有著明顯的差別和內在的聯系。比如比起精準扶貧來說,鄉村振興戰略更加注重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層面來實現農村的發展和振興。而精準扶貧的主要側重點則從物質和經濟的角度,幫助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高他們的收入。所以僅僅是從內容屬性上來看,鄉村振興策略的地位要比精準扶貧策略的地位略高,而且會對精準扶貧工作有重要的指導和幫助作用。再從二者的聯系上來看,鄉村振興戰略得以實現的前提是農村人口可以實現脫貧,只有從根子上解決了平衡問題,才可以實現下一步的鄉村振興[1]。而鄉村振興則需要在已經脫貧的基礎上,解決包括文化、經濟、生態、生活等多個方面的鄉村問題,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在脫貧的基礎上助力鄉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生態和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偉大愿景。
精準扶貧的各項措施的目的是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精準扶貧的最終落腳點是鄉村的全面振興。針對鄉村振興實現的各項具體量化指標,精準扶貧可以有效對接、及時高效解決,助力早日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對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以及組織方面的具體問題精準施策、科學合理解決。
隨著互聯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理念已經深深地滲透進了我國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對于精準扶貧工作來說也同樣如此,尤其是政務工作“互聯網+”戰略的實施,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辦理業務,同樣也推動著政務服務和脫貧工作向“互聯網+”等方向轉變。但是在實際的精準脫貧工作中,因為很多農村地區的觀念依然停留在傳統的人工作業思路中,并不會主動地將互聯網和自己的生產生活相聯系,使得農村的精準扶貧工作并沒有搭上互聯網的“便車”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精準扶貧的有序開展、高效推進,離不開精準扶貧檔案管理工作的相應完善,離不開工作人員的管理意識與責任擔當,更離不開檔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精準扶貧檔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息息相關,對檔案管理人員也有著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現代化的管理技能以及計算機技術。此外,為確保檔案的私密性,檔案管理人員要合理提高對于身份認定的精密度。網絡技術的發展,可以為檔案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發展契機,同時對于檔案管理人員有更高的要求,對精準扶貧檔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扶貧精準程度有所欠缺,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開展金融扶貧工作中,對貧困戶的實際情況調查不夠細致。其次,建立的精準扶貧項目和貧困人口的實際需求以及貧困戶的具體情況不能夠很好的匹配,精準扶貧因地制宜的情況有待提升。最后,缺乏科學的考核和獎勵機制。由于我國的金融扶貧工作涉及的人口比較多、工作難度大、任務重,導致很多扶貧干部為了早日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日夜奮戰在脫貧攻堅的一線。脫貧成績上來了,但是給扶貧干部的獎勵和考核卻缺乏科學性,其實也影響了精準扶貧工作的效果。
精準程度會影響精準扶貧的成效,進一步影響貧困人口對于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的滿意度。當前,精準扶貧的工作重點是控制貧困人口脫貧到防止脫貧人口返貧。一旦精準程度把控不好,影響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推進,影響推進鄉村振興、如期實現小康。扶貧的精細度要求“細節”和“一對一”幫扶,“廣撒網”式扶貧易造成扶貧專項資金的浪費。
要想實現貧困人口全面長久的脫貧和鄉村振興,就必須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尋找到一條能夠讓農村脫貧人口永遠遠離貧困的道路。但是在既往的脫貧工作中,都是以政府為主導,通過政府參與來實現貧困戶的脫貧。這樣的脫貧,雖然短時間內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卻無法幫助脫貧人口在沒有政府的幫助之下實現獨立的發展。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市場和社會對于精準扶貧的參與程度不夠高,其實并不利于脫貧工作成效的保持和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
參與度不高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戶對公共事務冷漠;二是政策普及程度不高,農戶不愿意融入和自身發展無關的扶貧政策中:三是幫扶項目的門檻讓農戶無法承擔。扶貧政策能否持續助力農民增收,助力農村經濟發展,在于是否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是否受群眾歡迎。
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國的金融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是在很多已經實現脫貧的區域,所凸顯出來的最大問題就是當地政府缺乏長遠的目光,并不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和健全可持續的精準脫貧長效機制,導致精準脫貧工作雖然取得了效果,但是成就只是一時的,并沒有一套可以和脫貧效果相匹配的長效機制來保證精準扶貧向鄉村振興的平穩過渡,更談不上站在鄉村振興的角度來助力脫貧攻堅了。
一方面,我國農村減貧工作仍有提升空間。“兩不愁三保障”涵蓋范圍有限,對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一些貧困地方存在脫貧質量不高、脫貧基礎不穩固等問題[2]。長效機制的建立尚需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從而確保沒有人因各種原因返貧。
構建長效扶貧機制既是對精準脫貧的延續,也是鄉村振興中更好地做好扶貧工作的必然要求[3]。雖然當前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是要想實現下一步的鄉村振興,就必須建立起對于精準扶貧的長效機制。而要想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在農村地區能夠長久的開展下去,贏得更多的支持和配合,就必須進一步加強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長效機制的宣傳。對專家團隊以及相關的主管部門,在現有的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研究成果上,采用老百姓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通過當前已經很普及的互聯網和自媒體、新聞、廣播等途徑進行宣傳,消除普通群眾和扶貧干部對于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的誤解,引導領導干部和群眾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工作。
通過活動宣傳,提升人民群眾對各項扶貧政策的知曉率和滿意度,讓更多貧困群眾了解扶貧惠民政策,讓扶貧與鄉村振興各項措施在農村扎實開展。通過各種陣地宣傳營造濃厚氛圍,全方位、多層次開展政策宣傳,讓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在多種場合下學習、了解、掌握扶貧政策以及鄉村振興政策,營造濃厚的宣傳輿論氛圍。
在精準扶貧工作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升精準扶貧工作的效果,通過鄉村振興的策略提升精準扶貧工作的高效性和可持續性,就必須結合不同貧困地區的區域實際情況和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在對貧困戶脫貧原因以及具體情況摸排清楚、建立了脫貧檔案的前提下,能夠有針對性地制定出適合該地區以及該貧困戶的脫貧手段,讓扶貧手段盡量能夠建立在貧困戶需要的基礎上開展。此外,在扶貧過程中也要將扶貧政策以及具體的方法對老百姓進行詳細的宣傳和告知,確保在對特困戶和不同類型的貧困戶采取扶貧手段的時候,不會被其他老百姓所誤解,讓他們產生攀比心理,進一步提升脫貧工作的效果和老百姓對于精準扶貧工作的滿意程度。
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就是要弄清楚“幫扶誰”“誰來幫”“幫什么”這三個大問題,確保各項扶貧工作有人管、管到位,切實做到精準監測、精準幫扶。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要想實現真正的脫貧,就必須讓貧困地區擺脫“躺在國家和社會的幫扶上”這樣的想法。所以,要想取得鄉村振興助力精準扶貧長效機制的實效,就必須幫助貧困地區的普通群眾擺脫過分依賴黨和國家幫扶的想法,激發出人民群眾的內在動力,讓他們知道只有依靠自身的努力,再加上黨和國家的幫助,才能夠真正擺脫貧困、實現小康的生活。比如可以選擇一些脫貧攻堅中取得成就的農村脫貧帶頭人,通過宣傳他們的事跡,用榜樣的力量來影響更多的人,激發出脫貧的內在動力。也可以采取先富帶后富的手段,讓已經擺脫貧困的人民群眾帶動身邊更多的貧困戶一起自力更生、實現脫貧。
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提高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要走扶貧開發雙向互動、貧困群體平等關聯、內生動力全面激活及脫貧工作體系轉型之路[4]。無論是解決絕對貧困問題,還是解決相對貧困問題,貧困戶的內在動力是促成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推進的主要原因,扶貧政策和鄉村振興的各項政策只能起到“催化劑”的作用,真正長效機制的建立,還是需要貧困戶自身努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戰略部署。為實現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平穩過渡,黨中央決定對擺脫貧困地區從脫貧之日起設立五年銜接過渡期[5]。雖然我國的金融扶貧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是要想實現長久的脫貧和鄉村振興,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結合地區實際情況設置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過渡期,更是要將現有的扶貧成果和鄉村振興進行聯系,確保精準扶貧成果的可持續性。比如說對一些通過旅游和特色產業扶貧實現脫貧的地區,可以在下一步的鄉村振興過程中,將已經取得一定成效的扶貧產業和特色旅游產品采用科學的手段進行管理,真正實現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平穩過渡。無論是精準扶貧還是鄉村振興,對于我國產業的發展和普通民眾的生活來說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于貧困地區的人口而言,通過鄉村振興助力精準扶貧、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可以從根本上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實現區域經濟和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6]。因此,在具體的工作中,也一定要結合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工作,通過科學的長效發展機制鞏固現有的脫貧成果,讓鄉村振興助力扶貧工作取得全面勝利。
脫貧攻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面臨新問題新挑戰,是設立脫貧攻堅過渡期的內在要求。堅持與鄉村振興銜接的內在邏輯,是設立脫貧攻堅過渡期的客觀需要。完成“十四五”時期確定的階段性任務和實現全面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是設立脫貧攻堅過渡期的戰略考量[7]。在此期間,重點應解決好以下問題:脫貧攻堅規劃注重“短平快”,對可持續發展考慮不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未能充分體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脫貧產業發展整體實力較弱,帶動能力不強,要素配套不夠,制約鄉村全面振興;脫貧攻堅幫扶隊伍難以適應鄉村振興發展需求。此外,精準扶貧的側重點在于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主要針對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著眼全部農村地區和農村人口。在過渡期,要總結借鑒脫貧攻堅的工作經驗,系統地評估鄉村振興實施的政策,建立健全鄉村振興階段性考核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