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智盛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貢子堯
工業廢水排放具有不穩定性,復雜性及高危害性,工業廢水中的許多污染物質難以降解,在未經有效收集及專業處理的情況下排放到環境,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與破壞。近些年,國家及地方高度重視工業廢水防治工作,各部門與企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降污減排,如調整工業園區位置與布局,限制高污企業發展,提高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標準等。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下面結合連云港實際,對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相關問題做具體分析。
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問題涉及多個部門,需要城建、環保等多部門的參與,同時還需要各參與部門的協調配合。在水污染治理過程中,各部門要以環保部門為主,對工業園區水污染問題統一監督管理,讓水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但調查發現,環保、城建等有關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還未建立起來,各部門在具體的工作中不能實現協調配合,未能形成監管合力,導致工業園區水污染治理效果大打折扣。當前有部分工業園區成立了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旨在解決部門之間、企業之間的不協調問題,推進工業園區水污染治理工作順利、高效開展。但在具體的工作中,領導小組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相關部門與企業依然是“各掃門前雪”,工業園區水污染治理合力依然不足。[1]
工業園區工業廢水依托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情況較多,我市部分工業園區未按照規劃環評及審查意見要求自建專業工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比如全市13家省級以上工業園區,依托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工業廢水的園區就有7家,從整體上看,工業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滯后,數量相對較少。一般來說,園區工業廢水水質成分較為復雜、水質差異較大,且多含有有毒有害物質,而廢水接管標準執行過程中主要關注常規污染物,缺乏特征污染物的監管,工藝針對性較差,大量工業廢水排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對處理效果造成沖擊,導致其不能穩定達標排放。[2]
我市部分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進水濃度長期偏低(如COD低于100mg/L)或汛期處理水量明顯大于日常進水量,比如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某污水廠,出現這種情況基本上是由于園區污水管網覆蓋率低、存在老舊破損、錯混接、漏接和河水、地下水倒灌等問題,導致“污水進河道、外水進管網”,另外,我市部分工業園區仍為合流制排水體系,采取以污水截流的方式收集工業廢水,比如東海某經濟開發區、以及鄉鎮級工業集聚區更為普遍,這種情況也是導致污水下河、河水倒灌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說,雖然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已得到長足發展,但是管網問題依然是園區水污染防治中的短板。[3]
要想提高工業園區水污染治理成效,就需在工業園區內建立實施責任制,將污水治理責任細分到具體的單位、企業與個人,讓各項污水治理責任都有人承擔,污水治理工作都有人開展。但調查發現,目前有些地區的污水治理監管責任體系還不是十分完善,污水治理責任不夠清晰。在制定相關責任時,沒有將責任延伸到每一條河以及相應的支流,責任劃分還不夠細致。[4]
工業園區水污染治理工作中還存在著治理效率低、監測監控及應急防控能力弱的問題。工業園區的企業主要為石油化工、石油煉制、原料藥制造、裝備制造、冶金等企業,這些企業排污量大,且部分企業排污設備比較陳舊,污水處理工藝不夠先進,排污系統處理污水的能力不足以及雨污分流不完善,雨污水排口在線監測設施未安裝或定期校核比對及有效性審核工作往往被忽視等,種種原因導致污水處理效能低,超標排放現象時有發生,同時監測監控手段及應急防范能力也亟需完善。[3]
在當前背景下,地方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規劃,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字手段,構建多元治理主體共治格局。在開展水污染治理工作時,進行全面、系統地調查與分析,調查分析所轄區域的人口密度、工業結構、企業分布、污染源分布與排污量等,把握水污染治理重心與要求。在做好環境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與人員的職責進行梳理,并根據工業園區水污染治理的特征與要求,重新劃分工作職責,制定與完善工作細則。[4]
園區管理機構需制訂補短板工程建設計劃,分類實施整治工作。要針對園區產業特點、生產廢水特征等,積極推進工業企業一企一管,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建議工業廢水超過1萬噸/日,或者涉及有色金屬、化工、原料藥制造等產業定位的園區,必須單獨建設配套的園區污水處理廠。其他園區依托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工業廢水的,需開展污水處理廠運行效果評估,評估認定有因工業廢水接入導致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波動、運行不穩定的,需限期退出。
園區管理機構需強化工業園區管網的雨污清污分流規范化改造,重點消除污水直排、錯混接和管網空白區等問題。建立雨污水管網周期性檢測評估制度,定期開展工業園區管網疏通和檢修,針對排查發現的雨污水管網功能性和結構性缺陷,積極推進更新與修復改造,嚴格管控管材質量和檢查井質量,落實養護要求,確保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建議各園區梳理并完善園區層面和工業企業現有雨污管網資料,繪制雨污水管網布局走向圖,明確雨水口、泵站和總排口接管位置,并在主要出入口上墻公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5]
園區管理機構需更新有生產廢水排放的企業清單。督促涉水工業企業履行治污主體責任,圍繞管網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以及初期雨水收集處理、應急處置設施建設、污水處理達標排放、排污許可和排水許可落實等方面,開展自查評估、綜合整治。繪制清晰的雨水、污水和清下水管網布局走向圖,明確各排口類型和位置,在主要出入口上墻公示。推動重點工業企業雨水、清下水排口(需關注流量計)安裝在線監測設備,組織涉水工業企業與污水處理廠運營單位簽訂委托處理合同等方式,依法明確排放標準,明晰各方責任。組織生產廢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網的工業企業開展評估,經評估認定不能接入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要限期退出,可繼續接入的工業企業應取得排水許可。排污口安裝在線監測設備的工業企業,數據要與污水處理廠實時共享,便于后者監督、及時調整運行方式。[6]
樹立“節水就是治水”的治理思路,建議加強火電、石化、鋼鐵、有色等高耗水行業項目再生水利用,對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有效利用的,要嚴格控制新增取水許可。開展企業用水審計、水效對標和節水改造,推進企業內部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提高重復利用率。我市的徐圩新區、開發區包括未來新建園區應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統籌考慮供水、排水、污水處理、雨水及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推進園區內企業間用水系統集成優化,實現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級利用。開展工業廢水再生利用水質監測評價和用水管理,推動工業園區和重點用水企業搭建工業廢水循環利用智慧管理平臺,不斷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在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引進現代信息技術,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進一步推動水污染防治工作順利高效開展。園區管控機構可開發智能App,引進智能感應監測設備,利用各類設備與智能化軟件完成區域內環境信息的采集、整理、處理及存儲、傳輸等工作,以此減少人員工作量,減少人為失誤,提高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精細化水平。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區域網格化環境檔案,建立污染源一張圖系統,有效統一污染源數據,保證污染源數據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可分階段、分行業、分區域采集污染源信息,同步做好數據錄入工作,讓數據得到規范管理與有效運用。除了建立數據信息系統外,還可開發網格App,利用網格App將污染源數據與環境監管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讓污染源數據,區域內的其它環境信息等得到充分利用。開發出網格工作App后,網格人員在巡查過程中就能以網格工作App中的污染源信息為基礎,對巡查區域進行拍照、錄像等,并通過App將采集到的各類信息進行上傳,網格工作App又將網格人員上傳的環境信息實時傳送給網格監管系統后臺,在“污染源一張圖”上顯示,這樣上級網格就會對下級網格的工作情況以及環境現狀、污染發展趨勢等詳細掌握。[7]
此外,建議各工業園區參照長江入河排污口和黃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工作方法,按照“排查、監測、溯源、整治”的工作程序,開展工業園區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工作,按照“取締一批、整治一批、規范一批”的原則,完成入河排污口分類整治工作,確保工業園區入河排污口排放狀況得到改善,污水得到全收集全處理,促進園區內外河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
強化涉水特征污染物的監測監控,推動各工業園區開展廢水特征污染物篩查并根據篩查結果設置特征污染物接管標準,建立完善園區化學品動態管理系統及廢水特征污染物名錄庫,針對園區廢水特征污染物定期開展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園區雨水排口、污水排放受納水體等的監測監控。
黨的十九大同樣提出,新時期要:“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在當前背景下,有必要于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引進網格監管模式,以此提高水污染防治效率。網格化環境監管,就是指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依托統一的信息數據管理以及數字化的平臺,根據一定的標準,對轄區內的保護區進行網格化劃分,并落實各網格內的監督人員與巡查人員的責任,避免出現監督崗位與處置崗位為一人統籌受理的情況。網格化監管模式下,劃定的環境保護區范圍內的人、地、事、物、組織等幾大要素的信息都由網格監管員進行采集與管理。網格監管員根據所劃定的區域與范圍,借助一定的信息技術手段,動態采集責任范圍內的氣候信息、動植物信息、生態信息、安全信息等。在采集信息的基礎上,網格監管員還要做好信息的定位與上報工作,后臺指揮中心對網格監管員采集到的信息進行接收,并根據收到的信息選擇相應的職能部門進行處置,完成在相應環境保護網格級別下開展相應的網格環境監管工作。
嚴格落實《江蘇省工業園區(集中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工作方案(試行)》要求,根據水環境質量現狀與改善目標,明確主要水污染物允許排放總量;加快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建設,在園區廢水主排口所在水體的上、下游至少各布設1個水質監測站點;推進排污單位安裝在線監測設備,提升非現場核查核算能力;積極開展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如灌南縣臨港產業區尾水生態處理工程,鼓勵污水深度處理和中水回用,進一步減少排入水體污染負荷。
針對工業園區水污染問題,應在明確各部門、各單位、各人員職責權限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溝通協調機制,讓各主體在各司其事的同時加強協作,共同推進工業園區水污染治理工作高效開展。工作期間,各部門要進一步做好交流溝通工作,增進各主體之間的密切互動,防止工作中出現信息孤島的情況。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主動了解企業的生產狀況,同時明確各方的責任,促進各方協調有序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政府部門可以以信息技術為依托構建網絡交流溝通平臺,實現各類環境信息的及時上傳和共享,當企業出現不規范排放問題時要及時采取處罰措施。同時,監管部門也可以從維護方獲取相關維護數據,以全面評估系統運行狀態,以便在污染源監控中形成強大的合力。
綜上所述,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工作中還存在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防治體系不完善,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高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做好水污染防治規劃、提升工業園區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強化園區配套雨污水管建設、加強涉水工業企業整治、推行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做好污水污染監測、實施網格化監管、推行工業園區水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及建立健全污水處理協調溝通機制等建議,以供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