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汪晶,鄧方昕,吳林,劉美玲
《國務院關于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的批復》(國函[2001]196號)中提出各地要重點解決群眾反映強烈、問題突出的環境問題和“運用激勵機制,營造環境保護良好氛圍”的要求。為了徹底貫徹落實要求,生態環境部(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自2002年起,在全國城市內開展創建安靜居住小區活動,在經過一系列的創建樹立典范以及推動城市環境噪聲管理后,越來越多的安靜小區得到逐步落實。安靜小區的創建涉及大量的考核指標,而且參與對象復雜,周期長,任務艱巨,在這項浩大的工程中,基層環保管理者面臨著艱巨的任務,為了實現其可持續發展,需要意識到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策略進行解決。
所謂安靜小區指的是將生活居住環境作為前提,對于各種類型的固定源噪聲進行控制,使其能夠滿足一定的規定標準,這樣的小區就可以稱作安靜小區。這里的安靜是相對的,因為不管是從環境質量的整體狀況,還是從不同噪聲污染的分布情況來看,城市人口與經濟的發展都與其有著重要的聯系,所以建設安靜小區,需要結合當下技術經濟的可行性來實施。
近些年來,由于受到噪聲污染的影響,致使沈陽市針對廠區矛盾逐年增加,一些分散的老工業污染源,盡管通過搬遷實現了治理,但是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讓城市區域噪聲改善并不是很明顯,早在20世紀90年代,沈陽市的噪聲污染上訪就超過上訪總件數的80%以上,這樣的數據顯示了群眾對于噪聲污染控制的強烈欲望,由此可見,在環境污染中噪聲污染成了非常敏感且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1]。
蘇州市在對固定噪聲源污染防治過程中,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利用多樣化的途徑,但凡是能夠滿足標準的措施,都將其認定為可行方法,為了避免生搬硬套和一刀切的解決方式,蘇州市采取綜合治理,并在治理過程中總結了很多有益的結論,這些結論彰顯了蘇州市在治理過程中秉持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促使環保部門充分發揮監督管理職能,對固定噪聲源實施有效防治,達到以管促治、管治結合的目的。
重慶是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地貌梯度特征特殊,豎向地形變化多端,高差豐富,緩坡與懸崖等各類地貌并存,受到山地地形限制,重慶市為了適應地形,形成了路網縱橫的格局,道路不僅狹窄而且緊連著建筑物,很多噪聲敏感點就分布在道路兩側,大量的急彎和上下坡,導致車輛運行中產生了更多的噪聲,在山地城市獨特地理條件的影響下,居住小區的噪聲源更為復雜,環境也更加惡劣。對此,重慶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尤其是寧靜行動推動以來,改善了全市城市環境的狀況,緩解了重慶城市的噪聲污染,保降了居民擁有安靜的生活環境[2]。
寧靜行動開展以來,重慶整體聲環境得到了充分的改善,但是受到很多限制因素的影響,未來噪聲防控仍面臨較大的壓力,尤其是城區規模的不斷擴張,造成的影響將會更加廣泛,安靜小區在建設過程中如何實施管理并對區域污染進行控制,為居民打造健康舒適的住宅環境則是非常關鍵。
安靜小區的建設實際上是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迫切需求,通過創建安靜小區能夠切實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充分提升[3]。
環保信訪的投訴中,噪聲投訴的比例居高不下,生活中的噪聲來源五花八門,與人民群眾的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對人們生活造成直接影響的因素,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容易被忽略,如果不能采取妥善的措施進行處理,那么很容易引發鄰里間的沖突與矛盾[4]。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汽車空調使用越發頻繁,生活噪聲污染將會使和諧社會受到負面影響,但是在判斷生活噪聲污染中缺少明確的判定標準,且監管整治難度較大,需要通過強化宣傳教育來提高居民的自覺度,使其取得真正的效果。
安靜小區的創建能使環境保護、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充分融合,使這種節約意識與行動滲透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倡導安靜文明的生活習慣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對良好的環境倫理觀念進行充分培養,有利于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5]。
關于噪聲擾民和住宅隔聲不好的問題,近些年來投訴案件越來越多,人們生活中要求改善住宅聲環境的意愿愈發強烈,當下人們在選擇居住環境時,除了關注周邊生活是否方便的同時,對于小區的聲環境也給予了高度重視,這已經成為當下居民對于生活環境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由此可見,對居住小區周邊環境的噪聲污染進行綜合整治,強化職能部門的管理,是人們向往安靜舒適生活的要求,應得到充分滿足[6]。
1.交通噪聲污染
在各種環境噪聲中,交通噪聲的影響位居第一,近幾年來,統計顯示,交通干線道路噪聲達標率超過73%,尤其是機動車輛數量的迅速增加,導致交通噪聲影響更加嚴重,嚴重的噪聲干擾下,使交通干線兩側的住宅區居民常年忍受噪聲污染[7]。不僅如此,鐵路、航空等噪聲對周邊環境影響也同樣嚴重,這種影響使周圍居民苦不堪言,因此,居民在選擇居住地段時,居住環境好壞,周邊環境噪聲大小,是否面臨交通干線、鐵路干線的問題已成為居民購房時考慮的重要因素。
2.社會噪聲影響
社會噪聲屬于非固定性的噪聲源,主要來源于商販的叫賣、商家空調機、風機等設備運行噪聲、集貿市場喧嘩聲、周邊環境噪聲等,若周邊有酒樓、迪廳等娛樂性場所,還容易產生樂器演奏等聲音污染[8]。
3.建筑施工噪聲影響
隨著城市發展步伐的加快,大部分城市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大幅度的規模擴展及基建改造,老城區改造計劃及新城區建設計劃都帶動了基建規模的擴張,諸多小區被拆除翻新,這也為城市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噪聲污染問題。在開展建筑施工時,必然會對周圍敏感區產生嚴重的噪聲污染,且這種噪聲污染體現出強度高、影響面廣、滲透力強、持續時間長、位置變化等特征,尤其是打樁機等機械設施在運行時會伴有強沖擊力、強震動的噪音,會對周遭居民造成巨大的影響。部分建筑施工工程由于降噪措施的缺失、施工設備的老舊等原因不能良好的解決建筑施工噪聲問題。另外,建筑場地中來回進出的運輸車輛也會成為重要的流動噪聲源。
4.工業噪聲的影響
城市小區居民所遭受的工業噪聲的主要來源為落座于居民區或城區的小型工業企業生產,尤其是部分歷史悠久的工業企業,其生產設備及廠房較為老舊,缺乏正規化的噪聲污染處理措施,在設備運行過程中容易造成嚴重的高強度噪聲污染。而這一問題在城市的舊街區更為嚴重且普遍[9]。
居民小區內的環境噪聲主要包含:(1)小區內經營的洗浴中心、網吧、餐廳等商戶所安裝的空調機與排風機等設施的運行聲音;(2)變電站、鍋爐房、水泵房等小區內公共設施運行聲音,以及通風機、冷卻塔等與小區毗鄰的公共建筑中的設備的運行聲音;(3)小區內居民房屋裝修噪聲;(4)多層住宅樓內居民間音響、下水設備、電視機等聲音的互相干擾;(5)車輛噪聲;(6)寵物噪聲;(7)小區居民聚集喧嘩噪聲以及娛樂活動所播放的音樂噪聲;(8)居民生活噪聲,如家用電器運行噪聲等;(9)家庭樂器演奏噪聲等等。
符合考核標準的安靜小區需要在基礎條件、管理技術指標、群眾滿意度及其他指標等眾多條件上符合相關考核指標,而一個安靜小區的創建需要耗費較長的周期,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涉及諸多復雜繁瑣的環節與問題,也需要物業、商家及居民等多主體共同參與配合,這樣勢必會對各主體的日常生活與行為造成一定的改變與影響。若缺乏廣大居民的積極配合則難以實現安靜小區的創建,但這也需要小區的管理層進行積極的引導[10]。在創建安靜小區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高效的方法與策略,并不斷進行調整與糾正,而創建安靜小區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幾方面:
在確定創建安靜小區目標后,應先行引導街道領導正確認識該任務的特殊性與重要意義,然后以街道為單位創建領導小組,確定領導組織,舉辦聯席會議,最后正式開展安靜小區創建工作。
安靜小區的創建應組建以社區民警、業委、居委、物業為主的領導小組,并進行工作計劃的設計與制定,然后積極調動社會資源參與協助。領導小組可積極組織開展居民代表座談會、黨員座談會等會議,傾聽群眾對于安靜小區創建及環境保護工作的建議,并通過不斷的協商取得共識,通過整合各方力量構建健全的管理網絡,從而更好地建設家園,營造優美溫馨的小區環境。
安靜小區的創建需要廣大居民的積極配合,同時居民也可參與到相關制度與策略創立中,群策群力共建安靜小區。而這需要小區居民具有高度的環境保護意識,社區應該通過宣傳標語、發傳單、專家講座、環保宣傳欄、宣傳口號等多樣化形式提高宣傳力度,向居民科普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相關法律法規,共同創建綠色家庭,提升居民的環保意識。
完善的制度與章程是落實管理與治理工作的根基,為了更好地創建安靜小區,社區應結合成功案例與小區現狀制定科學的環境公約、煙花爆竹禁止燃放規定、樓道噪音防治管理規定、車輛管理規定、寵物管理規定及公共場所噪音控制規定等相關章程。在確定所有規章制度后應以告知書的方式在每個單元門口進行張貼,并上傳至各個居民微信群中。
在制定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與規范后,必須有效地進行相關規定的落實,對違規現象與問題嚴抓嚴打,發現問題后及時地進行解決,通過狠抓整治在短時間內實現小區噪聲環境的有效改善。在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后,社區應通過環保宣傳欄將相應的規定與方案進行公布與宣傳,并第一時間引進噪聲監測系統,落實綠化及噪聲降低措施,實現小區環境的有效提升。而社區迅速有效的行動、積極廣泛地宣傳以及嚴格的監管力度不僅能夠實現更理想的環境管理效果,還有利于居民滿意度的提升。
小區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家園,小區環境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因此居民也應該擔負起創建安靜小區、保護小區環境的責任。在建設安靜小區時應積極調動熱心居民參與到社區工作與小區管理中,以小區居民為主體組建綠色志愿者團隊,團隊主要負責向廣大居民宣傳環境保護與噪音控制的關鍵意義,監督小區噪聲污染控制工作,提高安靜小區的創建效率。通過居民的積極參與可以更好地形成“人人愛環境,環境愛人人”的和諧氛圍,有利于居民提升環保意識,引導更多的居民成為文明市民。居民在環境保護工作中不應失位,應該由自身做起,積極行動起來參與到環保活動中。街道也可帶頭組織“構建綠色家園、爭做安靜小區”的比賽活動,讓各社區積極參與活動,從而提高居民構建安靜小區的積極性。
基于小區管理結構,在創建安靜小區時可建立四位一體的長效管理機制,調動并落實街道、業委會、居委會與業務公司的管理功能,通過四方共同協調與商討來解決小區問題。由于建設安靜小區是一項長遠且艱巨的任務,在控制環境污染時會面臨諸多繁雜問題,四位一體的管理機制有利于高效解決問題與新情況,實現安靜小區的常態化管理。在管理過程中若出現無法自主解決的問題時也可以及時向上級環保部門申請協助。
從長遠發展及居民生活質量角度出發,建設安靜小區勢在必行,但就當前社會環境而言,安靜小區的創建任重而道遠,需要通過不斷地探索、嘗試與總結,才能夠找尋到適合的發展路徑。在實踐與反思中應學會揚長避短,不斷延長小區“安靜”的時間與范圍,提高居民的自律意識,優化居民的居住環境,使全體居民都能夠積極參與到安靜小區及小區環境保護工作中來。當社會全體人民的素質及環境保護意識皆得到有效提升時,我國的居住環境才會越來越適宜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