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怡, 孫義星
(1.合肥市職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41;2.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51)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為了推進教學計劃正常實施,保障學生“停課不停學”,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類學校紛紛開啟了對多樣化線上教學之路的探索。對成人高校而言,有的人認為這類學校本身就以線上教學為主要形式,因此,疫情對成人高校沒有太大沖擊。然而,持這種觀點的人,只看到了疫情對教學方式的改變,卻忽視了疫情對整個高等教育發展格局的影響。當線上教學成為各個高校皆可熟練推廣的教學模式后,成人高校的優勢不再凸顯,那么原本就已經走向沒落的成人高校還如何能夠在高教系統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關鍵性問題。
傳統教學是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突出強調固定學生、集體授課、集體學習。尤其在高校,許多公共類課程以大班教學的模式開展,意味著學生眾多、專業背景不同、已有知識儲備不同、學生的學習期待差異較大。在這種情形下,部分教師認為實施教學改革的難度較大、成效不高,因此還是偏向于“滿堂灌”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線上教學成為一種常態,它突破了傳統班級授課制的局限,通過各類網絡教育技術,把原先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做了潛移默化的改變。教師的關注點不得不從講授本身轉移到學生身上。這一轉移也促成了傳統教學理念的變革。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調整教學內容、轉變教學角色,在注重集體受眾的同時還要兼顧對學生個性化的指導。
根據國家的疫情防控政策,在必要時為保障師生生命安全,高校必須停止線下課程,實行封閉管理。這使得教學活動隨時可能遭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的時候,課堂教學已經正常推進,因疫情原因,可能在中途轉為線上學習;還有的時候,可能面臨一直無法開展線下教學的情況。處理好線上線下教學之間的轉換銜接、教師能否熟練運用線上教學工具、學校的優質課程資源建設是否完備等,成為疫情下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同時,學生脫離了常規的教學場所,學習的自覺性、學習狀態、心理狀態、運用網絡技術的能力等,也是需要關注的焦點。此外,還有一些實操類課程,缺少了儀器和特定場所,以及教師的面對面指導,課程難以開展,學生沒有機會練習,對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來說是一種難以彌補的缺失。
以合肥市職工大學為例,合肥市職工大學是一所獨立設置的成人專科高等學校。因為一些外部因素,學校沒有抓住向普通高職院校轉型升級的機遇,導致生源、師資等力量都在不斷削弱。尤其是教師方面,由于上級部門對編制的管控,學校老教師紛紛迎來退休,年輕教師卻一個也沒有引進,導致最后只剩下1名教師,直到2020年通過市直事業單位的公開招聘才引進了2名年輕的新教師。至此,學校編內教師數僅3人。其中1人為計算機專業副教授,在2023年也將迎來退休;另外2名年輕教師均為公共課教師,相對學校目前開設的7個專業來說,師資數量甚至達不到標準。因此,學校為了保障教學的正常進行,只能利用安徽省繼續教育網絡園區上的課程資源,實施線上教學。但畢竟網絡園區的課程是多所學校共享的,課程的針對性不強,學校本身的自主選擇范圍也有限。雖然兩名新教師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學校自己的精品課程,但畢竟只涉及包括大學語文在內的部分公共課,其他專業課主要依靠外聘教師,因此師資力量的薄弱使得學校整個課程資源建設難度大、水平落后。這種情況在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中普遍存在,且成人高校之間大多各自為營,缺乏系統化交流合作,導致整個成人高校序列的課程資源建設都處于滯后的狀態[1]。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成人高校由于發展的滯后性,很少接觸“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線上教學輔助軟件,因此,在教學中也沒有建立起師生互動的有效平臺,整個教與學存在嚴重脫離。尤其對大學語文課來說,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非常關鍵。不僅是知識的習得,更是審美能力、文字運用和感知力的培養,單純的由學生自主選擇時間聽課,是難以達到教學目的的。此外,成人高校學生多是學歷水平較低的在職人員。一方面他們可能缺少線上學習的硬件設施;另一方面如果線上教學軟件操作較為復雜,那么會直接減退他們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因此,如果沒有一款適合成人高校學生使用的成熟軟件,如果教師不對學生進行集中的操作培訓,那么線上教學輔助軟件的盲目使用,反而會對成人高校的正常教學形成阻礙。
線上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督導監控難度較大,學生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就是保障其學習效果的唯一約束力。而成人高校學生,多數已經有了工作、家庭,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他們重返校園學習的背景和目的較為復雜,對課程學習的期待不同。尤其是對大學語文這類公共課程,多數學生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認為其實用性不足,有些感興趣的學生會認真學習、用心思考,但是不感興趣的學生可能只是為了完成作業、應付考試,全程處于刷課的狀態。再加上單一的網課學習本身存在著學生課堂參與度低、主體地位不明顯等問題,因此,如果教師不能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學校教學管理部門不加強外部監控、注重學習過程性管理評價,那么即使學習同樣的大學語文課程,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有巨大差異。
教育部相關文件將“金課”的標準確定為“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①葛永海:《教師教育“示范性金課”的六條標準》,援引《中國教師報》2022年04月20日第13版,(2022-04-20),據中國教育新聞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590896536865361&wfr=spider&for=pc。。在內容上要將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要體現前沿性和時代性,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在形式上也要呈現出先進性和互動性特點。由此可以看出,精品意識是打造“金課”的核心品格。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學生的學習資源不僅限于課本。就目前來看,僅中國大學慕課網上的大學語文課程已有300多種,其中不乏東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國家級精品課程。這些資源對學生來說是拓展學習的渠道,對教師來說是整合資源、高質量備課的依據。但是,任何課程都要強調適用性和針對性?,F有各類平臺上的精品課程,多數來自普通高校。普通高校學生是通過高考的途徑升入高等學校,他們年輕、一直生活在校園中、延續著多年來學習的基礎與習慣,且他們直面的是升學或就業,適用于他們的大學語文課程更注重文化性、高階性。而成人高校學生多數是在工作崗位上磨煉后的成年人,他們比普通大學生多了人生經歷,但少了對世界、對生活的激情,可能更加理性,對學習目的也抱有更加功利的想法,原本的學習基礎也較差,適用于他們的大學語文課程就要注重基礎性和實用性。就成人高校大學語文教學來說,必須打造出適合這類學生群體的課程。因此,教師一定要在做好學情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把握住成人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的與內涵,整合多方力量,打造出具有學校特色、成人高校特色的線上大學語文金課[2]。
單一的線上視頻課顯然不能夠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那么在疫情常態化的今天,如何突破時空限制,保證大學語文的教學質量,雙線融合顯然成了主流。一方面,預先錄制好的網課可以克服時間空間的限制,一次投入后可以節約成本、放大效果,以講授的方式帶領學生了解課文基本的知識點。例如文言文教學中重點語句的釋讀,現代文教學中文學史背景、文學價值、歷史地位的講解,應用文教學中,各種文體的格式、要素介紹等。這些知識性、工具性較強的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線上網課自主系統地進行學習。另一方面,線下課程的現場感、實體感也是無可替代的。尤其是大學語文課在審美教育、情感共鳴、文字感知力等方面的培養,必須依托面對面的互動教學。通過教師語言語氣表情等引導,通過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才能夠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因此雙線教育不能有所偏重,必須融合發展、相得益彰。教師在日常備課時,就應該制訂周密的教學計劃、做好雙線課程設計。學校也應該在開學前做好師生入學教育工作,其中應該包含線上教學軟件的使用指導和培訓,確保在后疫情時代,教學進度的有序推進、教學質量的穩步發展。
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融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審美性為一體,旨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與語言應用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提升的公共基礎性課程。對成人高校來說,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也要與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學情相適應。一方面要著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兼具到語文的工具性。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各行各業受到沖擊,一些民營企業甚至面臨生存困境,導致就業形勢嚴峻,甚至有些企業被迫裁員。而被裁的員工大多是在可替代性較強的崗位上工作。成人高校學生本身學歷水平處于劣勢,從事的工作也偏向于一線基礎性工作,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他們面臨的裁員危機比普通高校畢業生要大得多。那么,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增強職場競爭力,成人高校必須加強課程與工作崗位的銜接。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程也必須多元選點,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實用性。過去人們認為,大學語文延續了基礎教育的傳統,是以課程為基礎開展的教學。在教學改革的今天,成人高校大學語文教學內容也應該有所變革,要能夠與時俱進、敢于突破傳統。例如,可以適當加入應用文寫作的內容,特別強調一些職場中常用的文體;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也可以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表達,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把演講與口才這門課巧妙地植入傳統大學語文課堂中。如果教材選文中有古代政論性文章,那么也可以以此為契機,適當延伸到當代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中申論的寫法指導。這對教師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不斷學習、扎實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其次一定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和學情的基礎上,深挖課程的教學點,做好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的拓展,努力做到選點多元,但內容銜接自然、形成體系,促進教學質量的內涵式發展[3]。
大學語文的學習效果本身就很難用一張試卷測評出好壞,但是課程考核必須有量化指標,同時課程考核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從課程定位來說,大學語文不僅僅是知識技能型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僅從知識層面考核是片面的,甚至會給學生造成學習誤區,認為突擊式背誦就可以完成學習、拿到學分。這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不斷削弱大學語文的課程價值。后疫情時代,既然線上教學成為主流趨勢,那么線上考核評價也應該完善相應的機制。大學語文教師要重點關注:一是學生的參與度。課堂上的互動發言是學生學習并思考的表現,也是學生學習態度的直觀體現,更是學生鍛煉思維和表達能力的機會,它應該成為考核學生的重要指標之一。二是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對文字的感知力。這些具有極強的主觀性,需要學生充分表達,教師才能略知一二。然而成人高校的課程本來就是壓縮進行的,不可能每節課后都有直播互動,也不可能在每次直播互動中有時間讓所有學生都有發言機會,因此課后作業或者小論文撰寫,也是考核學生語文能力的指標。但作業和小論文也要注意適量原則,畢竟大學語文是一門公共課程,作業負擔過重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學知識、文學常識、文體標準等,也需要學生認真聽課、背誦記憶。這是對整個課程學完以后學生掌握程度的檢測。這些考核項量化后以不同的百分比綜合算出成績,相較于單一的考核更能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并且也方便學校做好過程性監管。過去傳統的線下教學,教師對學生的平時成績考核只能通過人工記錄核算,難免增加教師的工作量,打消教師開展考核改革的積極性。后疫情時代,網絡教學輔助軟件的介入反而讓復合式量化考核簡單化了。學生的線上簽到、線上發言,都能直接記錄在系統中,教師只要設置好各項評價指標的百分比,就可以直接得出綜合成績,客觀、快捷、正確率高,為教師實施課程考核改革降低了難度。
在疫情常態化的新形勢下,高校在課程資源建設、線上教學軟件開發運用、智慧課堂建設等方面,從被動改革逐步轉變為主動探索,使得更多普通高校線上教學實力有了質的飛躍。線上教學原本是成人高校解決學生“工學矛盾”問題的優勢,現在隨著普通高校線上資源的逐漸成熟,這一優勢也將被師資力量更加雄厚、學校品牌更有影響力的普通高校取代。這對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而言是巨大的沖擊。要想突破瓶頸,為自己取得生存權,就必須緊抓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對成人高校大學語文教師來說,更要有危機意識,積極探索教學改革,增強自身教學硬實力,讓學生學到真本領,幫助學生在職場中守住崗位、站穩腳跟。而對成人高校來說,也需要加強課程建設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一方面積極引進新鮮血液,充實教師隊伍,形成能夠獨當一面的師資管理團隊;另一方面也要加強線上教學投入,重振信心,積極主動地融入高校體系。只有這樣學校才能抵御住變革風險,在發展中做到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