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換魚
江蘇省如皋市通用技術教育實驗學校負責全市高中學生的通用技術課程教學。自2012 年8 月成立以來,學校堅持差異化發展,充分發揮辦學優勢,以推進素質教育和打造“特色高中”品牌建設為著力點,努力建設一所創新型、示范性、高質量、有特色的“江蘇領先、全國知名”通用技術學科高中。經過十年探索,學校逐步走出了一條特有的差異化發展之路。
特色學校是指學校在因地制宜的教學實踐與發展中,結合正確、先進、適合的教育理念及持續的理論實踐,形成穩定的、具有特色的育人模式和學校風貌,并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開展教學實踐,在實踐過程中調整理論,實現學校的特色持續發展。
2001 年新課改的突破之一是使通用技術成為高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新學科。2005 年,江蘇省開始全面實施新課改,通用技術也正式走進了高中課堂。通用技術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必然要求學校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設施、設備、實踐室等硬件建設,高昂的費用成為阻礙課程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為解決這一問題,又避免重復投資,2012 年7 月,如皋市人民政府專門建立了一所供全市9 所普通高中學生集中、定期進行通用技術教育教學的學校。這所專門學校的成立,保證了通用技術課程的正常開展,實現了市域范圍內教室及實踐室的共享,實現了教學資源集約化管理,也保障了市域范圍內學生技術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錯位發展作為發展的一種方式,它更多是一種積極主動地尋求事物在定位、方向和關系上的發展變化趨勢。作為一所只開設一門高中課程的學科高中,其管理模式既不同于普通高中,也不同于職業高中,更不同于綜合高中,很多任務在具體執行中,既有自身的局限性,又有其特殊性。這就為其堅持錯位發展、形成可持續的差異化發展優勢,提供了強勁的競爭力。
但在當前以高考文化科目為中心的普通高中教育環境中,許多一線教師、校長乃至家長對通用技術認識上的落后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學科的邊緣化。因此,其發展進程是緩慢的,其可研究、可挖掘的課題還有很多。通過行政手段推動的通用技術教育,由于有了制度的約束,在資金投入、裝備配置、師資、課時等方面得到了有效保障,在此前提下,學校以錯位發展為基準,科學定位,錯開學校發展空間;學科避復,錯開教師培養平臺;課改保證,錯開學生培養方向,從“共享、創新”上下功夫,著力凸顯學校的發展特色。
一所學校的靈魂和使命,是學校在開辦之時設定的價值追求,并在長期發展積淀中形成的價值體系,是學??茖W發展、精神傳承的核心所在。
學校設立的原因之一是實現全市范圍內通用技術教學資源的共享,同時促進學生創新設計實踐能力的提升,培育學生的技術核心素養,所以“創享”成為學校發展的核心追求?!皠摗奔磩撔拢跋怼奔垂蚕?,“創享”與通用技術中的“通”形成有力呼應,通時達變,互通有無。從社會層面上看,這是教學形式的創新改革,是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從學校層面上看,這是學校發展的新角度,是教師發展的新平臺;從學科層面看,這也為通用技術學科開辟了新的發展天地。
近年來,學校對“創享”文化進行提煉,在“創享”文化的引導下,“尊重、和諧”成為學校的管理理念,學校以高中通用技術學科為基礎,踐行“技術引領、成就未來”的校風,積極構建充滿新意、有個性的教學空間,并融入教師獨具匠心的課程策劃與學生的實踐制作。學校追求以通求識、以德化人的立德樹人理念,要求學生能夠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懂得變通,不死守常規,做具有靈活頭腦和創新思維的新時代學生。學校厚植“創享”文化,就要在理解課程的基礎上,貫徹“厚德博學、精思巧創”的教風,以及“明理樂學、知能達智”的學風。
學校要特色發展,構建特色課程體系是關鍵。在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課程品牌是學校能夠持續特色發展的長久動力。
基于通用技術必修、選修國家課程構建的校本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涵蓋文化力、教育力、發展力三個層面。近年來,學校按照“課程開發模型球”,以通用技術為核心,以模塊為維度,以項目為載體,以活動為實現形式,努力構建校本課程活動群,著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可供選擇的“創享”課程,實現課程的綜合化、多元化、校本化發展。
在校本課程建設開發過程中,以實現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根據如皋市各高中學生層次的不同,將課程項目劃分為基礎型、拓展型、探究型三個層次,同時根據課程的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的類型,有機組合、綜合設計、整體規劃,形成三個維度、三個層次的校本課程體系,即“創享”課程體系(見表1),從而推進學?!皠撓怼闭n程的整體發展,營造出充滿生命活力的創享大課堂。
校本課程以“創享”為核心,倡導開放型的教學模式。學??鐚W科教學的教師隊伍現狀決定了教學改革不可能出現千篇一律的課堂教學格局。正是由于不同學科教師對通用技術這一學科教學的不同理解,才有了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才展現了教學活動的多彩多姿。學校積極踐行SD CLASSroom 課堂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在開放的活動形式中,學生通過設計、討論、操作等行為過程,在情感體驗中實現生活體驗,生成學習、生命教育等行為結果。
這種課堂教學模式蘊含著生本教育理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倡導開放性活動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公布與實施,學校及時調整課程研發的思路與方向,積極開發校本課程,逐步形成了一套專業化、系統化的“創享”課程。
由于通用技術學科師資培養的滯后性,學校的專職通用技術教師大多由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技術教師“轉行”而來,這些“半路出家”的教師既缺少專業背景,又缺少相關的學術交流與培訓,為改善這一現狀,學校通過“一聘二培三搭臺”的舉措,助力師資隊伍建設,為學校的特色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于專職教師數量缺口大,學校在成立之初招聘進校的教師專業背景、年齡等的差別都很大,教師隊伍構成復雜,隨著專業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學校形象、口碑的樹立,我們在選擇通用技術教師的時候,要努力把好“進口關”,將第一道“篩子”做密做實。第一,盡可能招聘通用技術研究方向的應屆畢業生;第二,其他學校轉聘的教師必須具有理工科專業背景,如物理、數學、信息技術等;第三,招聘機械、電子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或者從職業學校相關專業教師中選調。
表1 “創享”課程體系
每年寒暑假的集中培訓和學期中的專題培訓,是整體提升教師專業技術水平的首要方式。學校采用“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式,開拓教師學科視野。學校積極向周邊普高、職高、職業大學學習,同時邀請通用技術專家、教授到校舉辦現場講座。為保證學習成效,學校會在每次活動后組織反思交流會,制定切合自身實際的培訓計劃,努力做到文理相通、取長補短。學校成立之初,中老年教師較多,學校采用分層互動與個別帶教的方式,將他們分成骨干示范教師、中年教師、青年教師三個層次,骨干教師上示范課,中年教師上展示課,青年教師上匯報課,優化凸顯教師教學特色。
學校搭建不同形式、不同范圍的專題交流平臺,提供各種教研評比。其中,“五個一”教學評比活動是每個學期的固定動作,即“一篇優質教案、一個優質課件、一節優秀課堂、一件優秀作品、一部優秀微課視頻”,并在此基礎上,根據學期教學需要進行適當的活動創新,努力為教師專業技能的展示與提升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舞臺。同時,積極創造機會,如申報會員單位、申請活動承辦地等形式,參與各級各類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專業培訓、基本功大賽、教學觀摩、專題講座等,努力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
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是一所學校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學生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是學校課程。越是學生自己選擇的課程,越是能釋放學生的潛能。因此,基于校本課程賦予的自主權,學校構建了“1+N”課程菜單,分兩個學期完成。“1”是指通用技術必修課程,包括國家必修和校本必修,面向全體學生,高一第一學期必須完成?!癗”是指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包括新課標指定的部分選擇性模塊和學校自行研發的校本項目。結合學生興趣和學校管理特色,學生自主選擇2—3 項課程進行學習,高二第二學期必須完成。對于每期的學習任務,學生按照“學生選課流程”(見圖1),結合本人意愿、個人需要選課,從而使其真正擁有自主選課、認識自身潛能,并做出正確選擇的機會。
為了激發學生對非高考科目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學生潛能開發與個性發展,學校倡導教、學、評有機結合的多元考評學分認定評價機制。結合跨校學習的學生狀況,采用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并重的方式,從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內容及評價目標著手,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習慣、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多元評價機制可以全方位、多維度地發揮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使評價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最終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圖1 學生選課流程
在學分認定綜合評價指標的制定上,由于學生是階段性的跨校集中學習,在學科、教師、管理等認同度方面會存在一定偏差,所以增加“考勤”比重,通過分數達到對學習行為的約束;作為一門學科,一些基礎性知識、設計性理念必須通過文字、圖樣等方式呈現,所以筆試必不可少,且占比為30%。此外,操作實踐占比為40%,課上表現占比為20%,考勤占比為10%。通過評價指標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完成如皋市9 所普通高中學生通用技術學科學分認定及學業水平評價。學生綜合考核合格或者優秀,學校將為其頒發學分證書及優秀學員證書。
為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切實做到減負增效,學校針對有特長、有興趣且學有余力的學生開設了“科創孵化”項目班。在高一必修課程學習期間全面啟動,發放征詢表了解需求,并根據調查數據挑選學生,結合教師專長,組建專題學習團隊。在這個團隊中,1 名專業教師帶領不超過3 名特長學生,并進行長期有針對性的輔導,這不僅能為學生在各類省級、市級比賽中獲得榮譽,更能拓寬學生視野、增長學生才能,為學生的綜合發展、特長發展提供可能。
雖然如皋市通用技術教育實驗學校這種集中授課模式當前仍存在一些爭議,但是學校勇于探索,堅持差異化發展,將融會貫通的課程開發、無師自通的興趣培養、通功易事的教學相長充分融合,致力于建立一種跨校學習的“大教育觀”,通過區域資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以促進區域范圍內集中學習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