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帆帆 李春波(副教授)(西南林業大學 云南昆明 650224)
濕地生態系統是生態三大系統中獨特的資源,是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人類經濟、科學、生活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產品資源,在維護水文、土壤、氣候、生物豐富度等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針對濕地生態系統過度開發利用問題,我國從多方面著手,努力走一條符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發展、維護世界濕地生態文明之路。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濕地的保護措施到2022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輔以新出臺的地方性濕地保護規定,我國對濕地的保護政策體系日趨完善。隨著濕地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認可,對其價值的認知也愈發深入。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發文提出要推進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濕地價值評估是以貨幣化的數字展現濕地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服務的價值,從而提高人們對濕地生態系統重要性的認識[2]。總之,對于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研究,不僅體現在響應國家政策的層面上,也是實現濕地可持續發展,進而實現生態文明、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
本文主要運用文獻研究法、對比分析法整理有關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相關研究成果,梳理服務價值分類、評估方法,對相關研究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有助于從濕地貨幣化評估方面更好地達到保護濕地的重要作用。
(一)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定義。按照我國林業行業標準《濕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規范》(LY/T2899—2017),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包括其對人類生產發展提供的直接、間接貢獻,直接貢獻包括提供產品、供給水資源、交通航運等;間接貢獻包括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旅游資源等。濕地生態系統的良好運行不僅取決于國家對生態安全的維護,也支撐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服務價值不僅體現在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可用資源上,同時也體現在提供生態效益方面,且具有功能多樣性、空間分布分散性的特征。綜上,濕地通過其特殊的生態運行過程和系統結構以及多樣的運轉功能,產生了許多與人類福祉相關的物質、文教產品和服務功能,稱之為濕地生態系統服務[3]。不同學者對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定義雖不同,但已在基本辨析和評估上達成共識,即定義為人類能夠從濕地生態系統中獲得的產品、功能或服務帶來的價值。
(二)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類。構建評估體系的理論基礎,是對濕地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價值分類的研究。目前的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系統,雖不能反映出生態系統的所有價值,但可以重點體現人類最關心的且可以用貨幣計算的核心價值。通過文獻梳理可知,分類依據不同,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有著不同的價值類型。
1.以功能類型為依據的價值分類。在實務中,一般結合MA劃分的4個功能類型來進行評估,如呼倫湖自然保護區經濟價值的評估[4]。或存在實務上的調整,如在MA分類體系的基礎上,將生態系統服務分為4大類(支持服務改成棲息地服務)共22小類[5];或由于數據的限制,只評估供給、調節、文化服務價值[6]三種或其中一種,或將文化服務價值直接更名為社會價值[7]。如下頁表1所示。

表1 MA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類
2.以被利用方式為依據的價值分類。根據被利用方式的差異,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歸為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指人類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在濕地生態系統中獲取的經濟價值,可進一步分為直接使用、間接使用以及選擇價值,非使用價值分為遺產、存在價值[8]。在具體評估時對選擇價值的處理不同,或將選擇價值歸為使用價值,或將其直接歸為非使用價值并進行濕地價值研究[9],或將其置于兩者之間。
3.以市場流通性為依據的價值分類。按照生態資源資產市場的流通性,將服務價值歸為生態資源商品價值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生態資源商品價值是對市場價值進行計量的價格,由于可以進行市場交換和產生直接的經濟收益,也可以稱為直接市場經濟價格。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不是在市場經濟中產生的,又無法在單一市場交換和進行計算,是產生間接經濟收益的市場價值。
4.從受益者角度進行的價值分類。從受益者角度來說,濕地生態系統的基本價值包括中間服務價值和最終服務價值。在評估時主要將最終服務價值視為服務總價值,將其對人類發展所產生的直接貢獻視為唯一標準[10]。實務中對最終服務價值的界定有一定區別,或將供給、文化服務兩者歸類為最終服務,或只將供給服務劃分為最終服務。最終服務價值評估實施的結果,相比于其他角度的價值評估更貼近于管理者的追求目標,如評估白洋淀濕地最終服務價值[11]。
5.結合生態學與經濟學原理的價值分類。可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為經濟、環境、社會、生態四大類型。經濟價值是直接給人類帶來經濟效益的價值,包括食品生產和原材料供給價值;環境價值是通過生態環境功能給人類帶來的效益,包括水質凈化、四大調節、維持自然系統和過程等;社會價值是人類社會活動在生態中產生的價值,包括休閑娛樂和科考文化;生態價值主要體現在生物多樣性、庇護所和遺傳價值方面[12]。
表2為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類,其中最常見且運用最廣的分類是第一種,第二種價值分類應用得最早,但使用頻率略低。其他三種分類運用于價值評估的次數較少。最后一種分類較新穎,但目前來說應用其進行評估較為少見。
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由于分類依據不同而劃分不同,但其二級分類都離不開Costanza等(1997)提出的17小類。在評估實務中由于濕地的類型不同,或增加或減少濕地相關二級服務類型。如濱海濕地價值評估新增促淤造陸價值、航運價值、原鹽產出價值、消浪護岸等服務類型。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重難點在于評估方法的選擇,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這三大傳統的資產評估方法,并不能適用生態價值方面評估的需要,無法直接使用。雖然目前已有大量實證研究文獻,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仍處于探索階段,評估結果很難做到精確,評估方法也沒有統一標準,通常依靠評估主體的主觀選擇,且研究過程通常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料和財力資本。
《濕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規范》(LY/T 2899-2017)對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各方面進行了規范。但是濕地生態系統內部聯系密切且復雜,價值表現形式非常隱蔽且多樣,評估規范內容固定且單一,并不能囊括所有價值的評估。因此,繼續梳理評估方法依然很重要。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分類如上頁表3所示。

表3 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分類匯總
以上對評估方法的劃分是站在不同角度,出于更好服務于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而做出的探索。各種整體評估方法各有其優劣勢。從已有文獻中可以看出,使用較多的方法是當量因子法、效益轉移法和價值量評價法。其中,價值量評價法應用最為廣泛。
價值量評價法根據市場發育程度差異分為:直接市場法、替代市場法和模擬市場法。評估實踐中多采用市場發育程度的定量化評估方法結合MA體系的二級分類價值類型進行評估,三大類評估方法具體細分并做比較,如表4所示。

表4 按市場發育程度細分評估方法匯總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技術與方法也逐漸引入到生態價值評估中,如3S技術、遙感空間分析法、生態敏感性檢測等。其中基于3S遙感大數據的空間分析和維度分析、大數據耦合分析框架[13]的使用,使得評估結果更具客觀性。此外,運用新技術擴展了研究的內容和視角,如測算生態價值增量、分析鄱陽湖水域變化、評估土地利用價值變動、分析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權衡協同效應[14]等。很多新軟件的興起,也為評估帶來了便利,如利用ERDAS軟件,通過TM影像解譯升金湖自然保護區景觀類型,構建生態健康評價系統,并利用Logistic-growth-model模型對評價指標進行評價[15]。各項新技術、新分析方法、新軟件使得生態價值評估的研究更有效。
(一)不足。我國濕地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價值的評估與研究起步于2000年前后,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仍處于早期摸索階段。本文通過梳理有關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文獻的主要成果,發現很多學者都認為要做到正確評估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并指導當前我國濕地生態保護建設,尚存在若干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評估指標體系方面。國內研究一部分選用了國外常用的價值評估指標體系,如Costanza等(1997)、MA中的指標體系;或將國外的指標體系與國內情況相結合,如謝高地等(2015)的研究。但研究成果中的具體服務指標覆蓋不夠全面,使得評估的價值不夠確切;此外還有一些研究選擇自己建立評估指標體系[16],得出的結論更貼近于準確價值,但由于指標體系不具權威性,可比性不強,適用性較弱。總之,評估實踐中缺乏規范統一的評估指標體系。
第二,對濕地生態系統服務的認知問題。由于認知不全面,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體現不完整,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空間異質性,不同區域同樣的濕地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是有差異的,評估人員沒有意識到這方面從而導致評估不準確;另一方面是很少有人考慮到濕地生態系統服務成本。忽視成本或者成本計算不全測算出的服務價值必然失真、被夸大,進而影響土地規劃、利用與管理的決策[17]。
第三,遙感技術的引入問題。雖然濕地遙感技術的應用能力不斷受到眾多研究者的肯定和關注,但在有些方面還是存在較多缺陷和科研空白。從遙感技術自身特性上來說,由于遙感技術影像成像區域較窄,往往難以實現宏觀范圍的反演。同時,由于在軟件處理與應用過程中往往需要較多專業交叉知識,在一些需要確定閾值的估算中往往需要進行比較大規模的試驗,在濕地公園植被類型方面依據范圍較小,所以一般只能靠個人經驗等比較主觀的方式進行判斷[18]。
第四,數據問題。受濕地自身相關因素影響使得數據可獲取性受限、數據參數篩選困難,且在許多評估區域內沒有可靠的、連續的生態監測數據,在評估時也只能采用單位面積因子法、成果參照法等準確度不高、受個人主觀判斷影響較大的評估方法,從而導致評價結論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現實價值[19,20]。
除此之外,本文認為以下四個方面尚有繼續完善的空間:一是在進行區域濕地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時,對其類別界定不夠全面和細致。應盡可能準確地識別濕地生態系統的類別和價值范圍,如各個區域的濕地種類等,使價值評定結論具有參考性。二是在濕地的功能評定中根據服務類型劃定四類功能目標,其具體二類指標的評估功能體現會產生交叉,造成評估結論不正確。應針對不同種類的濕地精確不同的二類指標評價,剔除二類指標的功能關聯、協同性影響。三是在評估實踐中忽略了評價對象的自然環境、經濟狀況和社會發展情況,機械地套用現有研究成果,割裂了服務價值之間的有機聯系與復雜關聯,或者單純加和各部分的服務價值,都導致了最終評價結論的失真,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四是由于模型運用還處在研究開發階段,不少參數指標還需要調整和校準,其評估結論的可信度也還需要更多的交叉檢驗。
(二)展望。由于專家學者的普遍重視以及多學科的交匯融通,我國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已成為生態學、經濟學、生物地理學和環境保護科學等多個專業領域的熱門話題與前沿,并涌現出了大批貢獻較大的研究成果。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政府部門決策,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并得出更準確的評估結論,以反映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重要性,本文認為今后值得關注以下幾方面研究:
1.評估指標體系方面。2017年,我國出臺了濕地評估規范標準,對評估體系的建立、評估方法的統一做出規定。但由于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評估指標本身存在一定的時效性問題,有待根據待評估濕地生態系統價值本身現實環境優化評估指標。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評估指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產生了更大的可能性。
2.數據支持方面。在現有關于濕地價值評估的研究成果中,由于基礎數據的相對缺乏,使得相關評價與結論價值不突出。而且,更多直觀應用尚未經過現實檢驗的遙感解譯數據和社會經濟數據,忽略了濕地生態系統背后的生態原理與運行機制,反而對服務總體效益過分關注。因此,如何從源頭解決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問題至關重要。建議建立全國濕地的綜合性、聯合性監控系統,利用新技術加大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常態化全面系統監控,并運用客觀技術手段甄別出合理科學的數值,從而為其價值評估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3.精準類型研究方面。由于每種類型、不同生態環境的濕地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如海濱濕地、高原濕地等,應針對不同濕地做研究,構建與各種濕地類型相符的資產評估指標體系,使得評估結果更精確、具體,提高濕地研究的針對性和應用價值。
4.價值交叉處理方面。在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中,應多加考慮各細項分類中的價值交叉和價值關聯問題。一方面,持續根據評估對象,認真思考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各細項的精確分類,確保各細項分類之間價值內涵上相互獨立;另一方面,關注價值交叉和價值關聯的處理方法問題。如在分析價值交叉、價值關聯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考慮設置調整系數來進行評估價值的調節,從而合理剔除重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