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芳(教授)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旅游與財經分院 江蘇蘇州 215104)
2019年初,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校期間除常規獲取學歷證書外,積極取得多種類型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為貫徹落實“職教20條”提出的“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要求,教育部等部門制定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方案》,標志著“1+X”證書制度試點正式啟動,在此基礎上,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先后發布了四批“1+X”證書制度試點的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名單,其中涉及到財會類專業的有14個。“1+X”證書制度作為職業教育的一項全新制度設計和重大改革舉措,其關鍵是“書證融通”。如何建構“1+X”證書制度下書證融通體系,對于培養符合數智化時代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財會人才,意義重大而深遠,已成為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內的重要研究方向。
書證融通是指將代表基礎性和保障性作用的學歷證書與體現拓展性和補充性作用的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互融合和貫通。財會類專業的書證融通是將體現會計行業前沿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要求的財稅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校學歷教育進行有效對接,從而滿足社會對復合型財會人才的迫切需要。財會類專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證書包含有會計專業資格證書、會計職稱證書、國際認證的會計證書、行業企業領銜的職業評價組織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及學校認定的一些證書,因面廣、量大,既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選擇的需要,也可以滿足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不同需求。狹義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主要是指在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由職業評價組織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也就是“1+X”證書制度下X指向的證書,目前已發布的財會類專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都是直接與大數據、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會計行業的新態勢與新動向對接,充分體現了行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因此,高職院校希望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報考“X”證書,并通過組織有效的教學和培訓,提高證書通過率,拓展就業途徑,提升就業競爭力。
隨著大智移云物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會計行業正面臨由傳統的核算、報告職能升級轉型為價值管理、價值創造的智能財稅、財務共享、業財融合。因此,對于財會類專業來說,其書證融通是雙向的,一方面,將體現真實財稅工作崗位和企業動態業務資源的證書內容通過梳理、整合、分解,嵌入到學歷教育課程體系中,實現與會計業態升級轉型的有效對接,另一方面,通過書證融通,分析提煉形成數智化時代會計行業用人標準和職業崗位能力標準,按照學歷教育固有的邏輯架構,發揮學科整合優勢,賦予“X”證書教育職能,從而精準對接智能化大數據財稅職能崗位的需求,緩解財會類專業人才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隨著科技驅動財務轉型,傳統的財務核算工作將部分被財務機器人所取代,社會需要更多復合的管理型財會人才,“1+X“證書制度正契合了當今社會對財會人才的需要,更注重會計職業的認同、感悟和規劃。以“財務共享服務證書”為例,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不同等級的財務共享服務職業技能,更應具備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和精益求精、敬業專注的工匠精神。因此,做好書證融通,應堅持以德為先,重點培養與提升會計職業道德、職業習慣與職業作風,對于學生,不僅教之以“術”,更要授之以“道”。
目前負責X證書的第三方社會培訓評價機構,往往依托于行業企業強有力的產業背景,有雄厚的專家團隊和豐富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考核經驗,高職院校通過與其有效對接,可實現雙方的緊密融合。以“X”證書為橋梁,及時將智能財稅、財務共享、財務機器人等新技術、新業態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效對接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的新標準和新要求,加強與職業評價組織的合作,協商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商課程體系重構,協同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共同探索真項目、真數據、真操作、真交付的創新式教學模式,實現雙元內容的無縫銜接,最終達到共同培育復合型財會類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構建產教融合新生態,提升財會類專業產教融合的深度、廣度。
將財會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各個等級分別設置為若干門獨立的課程,分別置換學歷教育課程體系的相關課程,以“財務共享服務職業技能初級證書”為例,對應財稅共享、服務共享、智能應用三個工作領域設置三門實訓類課程,分別轉換為“會計崗位技能實訓”“納稅申報技能實訓”“會計綜合技能實訓”等,嵌入學歷教育課程體系。這類融通方案通常適用于“1+X”證書試點期,由于與X證書關聯的知識和技能,已通過前期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通過后期專門化課程的強化訓練,通常學生都可以獲取初級或中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另外,如果“X”證書內容與學歷教育課程融合點較低,與現有課程體系很難確立一定的對應關系,如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往往也需要單獨開設專門化的課程。
將“X”證書相關內容打散知識點和技能點嵌入多門課程,但由于財會類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與X證書確定的工作標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必須通過課程置換、強化、補充、拓展等方法融合對接到學歷教育的相關課程中,通常初級證書涉及的都是財會類專業基礎課或專業核心課程,如會計基礎、納稅實務、經濟法、會計信息系統應用等,融入相對比較容易,而中級證書具有一定難度,且與現有課程匹配度不高,往往需要經過較大的改造。這類方案通常適用于經過“1+X”試點后的成熟階段。雖然X證書內容已融入日常的課程教學中,仍建議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安排一定課時的考前強化訓練,既可提高證書通過率,又相當于讓學生開展了一次校內模擬頂崗實習,為縮短崗位適應期打下扎實的基礎。
隨著財務轉型的不斷推進,高職院校必須秉持人才培養與職業培訓并重的新理念,對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調整,實現“1”與“X”的深度融合和有效對接。在培養目標上,定位于既要具備財務和業務兩方面的知識結構,還要具備管理會計思維、擁有數據分析能力和智能應用能力,更應具備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的職業素養和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職業面向上,鼓勵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獲得若干關聯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從而成為能勝任財會領域若干崗位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通過全面梳理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形成以大智移云技術為支撐的適應財務轉型需要的財會類專業“書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方案。
從目前已發布的財會類X證書等級標準看,其涵蓋的知識點和技能要求與現有學歷教育的課程體系不能完全匹配,往往出現多門課程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應,因此,必須對照體現會計職業標準的“X”證書標準,調整修訂專業教學標準,重構“1”與“X”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
首先,整合課程內容。精簡部分會計核算類課程,由此節約的課時可用以嵌入初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實操訓練的部分內容;改造傳統課程,更新課程內容,加入大數據、財務共享、業財融合等時代元素,對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要求;開發新課程,增設一些信息技術類的鋪墊性課程,對于與現有課程匹配度不高的內容,則需要單獨開設X證書專門化課程。
其次,優化課程結構。構建與初級、中級乃至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融合的課程體系,梳理會計類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中所涵蓋的知識點和技能要求,將初級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部分模塊分別融入“會計基礎”“經濟法”等專業基礎課程中,將有一定提升度的中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的部分模塊分別融入“會計信息系統應用”“財務會計”等專業核心課程中,在專業拓展課程中可安排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項目甚至跨專業的職業證書培訓項目,滿足學有余力學生多樣化選擇的需要,構建形成“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X證書專門化課程”縱橫交錯的多層次、多類型的書證融通課程體系。
現有的財會類X證書,均與會計行業實際操作的平臺對接,因此,高職院校應堅持以“1+X”證書制度為導向,聯合會計行業和X證書評價培訓組織,營造智慧學習環境,積極推進任務驅動式、案例式、體驗式、團隊學習等行動導向教學法,加強對傳統會計教學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基于書證融通方案的不同選擇,教學實施的方式與方法也應隨之調整,采取微課、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等教學模式,實現線上線下協同開展教學與評價,形成課前、課中、課后的有機聯動,實操訓練則借助X證書培訓平臺,教師重在引導學生進行規范性操作,學生在實操過程中形成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而對于單獨設立X證書專門化的課程,教學中應以X證書培訓平臺為主陣地,通過“工作準備-任務場境-實踐操練”的不斷交替和延伸,既強化了知識的應用,又使實踐操作體驗感更強,更能提升證書通過率。
第一,充分挖掘財會類專業校內現有的教學資源,梳理已有的實訓教材、實訓平臺和實訓設備,根據X證書的內容和要求進行整合,有選擇地引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相關平臺,將學校現有的實訓操作平臺通過部分替換,與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平臺打通或融通,實現與會計實際工作的接軌。第二,在引進X證書考證教材的基礎上,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共同研發體現新型會計崗位職業要求并融入“1+X”證書制度要求的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以工作領域任務化的形式搭建教材框架體系,利用表格、圖片、外鏈資源展示具體的“業務操作流程和步驟”,以此精準指導學生進行技能操作,同時從作業的規范性、操作的熟練度、質量的達成度三個方面,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的考核機制。另外要結合活頁式教材的優勢,隨時跟進會計行業前沿的發展動態,依據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更新,使教材內容體現時代性。第三,建設與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匹配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培育在線精品課程,通過微課、慕課等手段,生動形象地展示業財稅一體化流程操作,更貼近會計工作智能化、信息化的實際操作,通過建設數字化教學平臺,對標X證書考核要求,有效解決會計實操中量化考核的難題。
對于學歷證書“1”的考核主要由校內專業教師承擔,可從學業水平、技能操作以及職業素養實施多重考核,強化對會計核心素養和實踐性技能操作的考核,還可實施校內外導師共同評判;運用大數據實施動態化考核,逐步實現智能化評價。將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有機結合,納入過程性評價考核體系。對于X證書的考核,通常由具有法定資質的第三方獨立評價機構組織,相關專家、行業企業以及學校全程參與,基于財會類專業所需的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開展全方位的考核,重在考核典型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力求考核內容和方式與行業企業對接,從而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保障證書的含金量。同時,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應努力打通學歷考試與證書考核的通道,統籌安排,盡量實行同步考試、成績與學分互認互通。對于X證書的專門化課程,可將職業技能等級考試成績作為學歷證書中的課程成績;相同或相近的課程,可免修部分課程,如取得財務共享職業技能初級證書,可免修稅費計算與申報課程,從而避免學生重復學習,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實現課程的雙向互認、學分雙向互換。
首先,切實轉變教師觀念。從傳統的偏重于核算型的準則解釋會計向業財融合會計直至跨界的商科融合會計的教學方向轉變。其次,優化教師團隊結構,提升專業素養。通過深入行業企業調研、下企業頂崗實踐、參加業務培訓等多種形式,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建立“企業導師+校園導師”的雙導師隊伍,定期聘請企業財務負責人等行業企業專家,到校開設專題講座或直接授課,傳遞行業前沿動態信息,及時更新專業知識。再次,引導和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和考核,學習掌握“智能財稅”“財務共享服務”“財務機器人”等財會類新型職業技能。與其他專業相比,目前財會類專業教師雙師資格認定門檻較高且標準單一,雙師型比例普遍較低,可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獲取(達到中級及以上)與雙師資格的認定掛鉤,并作為職稱評審和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最后,加強與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機構的合作,可以采用由機構派出師資到校獨立承擔承擔X證書的培訓任務,也可與校內專業教師協同開展模塊化教學,共同開發配套的活頁式教材和信息化課程資源。
“1+X”證書制度的推出與實施,可以有效解決高職財會類專業因財務轉型面臨的困境和挑戰。為此,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應不斷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營造智慧學習環境,研發新形態教材資源,建立多元考評機制,打造一支與X證書制度相匹配的“雙師型”創新師資團隊,為社會輸送更多具備財務數據分析、業財融合、智能技術應用等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財會人才,推動高職財會類專業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