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婧
(廣東秋光雜志社有限公司 《秋光》編輯部,廣東 廣州 510080)
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00后”,從出生到成年正處于中國社會經濟大變革大發展時代。經歷了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的重大改革,其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較上一代人來說更為充實豐富,耳濡目染地接觸了社會發展變革所帶來的新事物、新思潮,同時也接受了較好的教育,見證了中國的開放巨變,享受了改革成果。在金融、互聯網、房地產等行業享受了巨大的時代紅利、泡沫被吹大、未來一再被透支的現實后,無論如何都要重新走上價值回歸之路。新時代背景下,青年的擇業之路在何方?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以“銀色經濟”來指代中國老齡化社會所蘊藏的潛力。銀色經濟,是指專門為老年人開發設計、生產制造商品,提供各種專門社會服務的市場。當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衛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不斷提高、國民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這個國家或地區就進入了健康長壽的銀色經濟時代。
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國家在不同時期出臺了一系列的養老政策:2000—2012年國家養老政策的發布數量仍在較低水平區間徘徊,增長較為緩慢,這說明在中國老齡化社會初期,養老議題并未成為國家當時的政策熱點。
隨著中國老齡化趨勢加劇上升,國家養老政策的出臺也同步增加。2013年以來,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出臺的涉老政策超450項。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的涉養老專項規劃中就有39個。可以說,國家在應對老齡化政策出臺方面日趨成熟健全,政策內容也更加精細化。經統計發現,這些政策中2/3以上與養老服務業相關。可以說,促進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必將是我國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與此同時,2012—2020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年復合增長率為12.81%,2020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已達7.4萬億元。
回望2022年人才需求與就業趨勢,近年高校畢業生已開始成為每年1000多萬名社會新就業人群的主要部分,該年度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較上年大幅增加167萬人,并首次突破千萬門檻,達到1076萬人新紀錄。此外,還有487萬中專畢業生、數十萬退伍軍人和一定數量中學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共同將今年的就業規模推至歷史新高。

圖1 2015—2022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曲線
2022年國民經濟平穩發展的任務相當艱巨,也對就業創造機會形成了宏觀約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鑒于歷史因素,1962年的出生人口急劇增加,這部分人口在2022年達到60周歲男性法定退休年齡。隨著退休人數的增加,釋放的就職崗位相對于就業難度會有所緩解,但仍無法完全改善2022年勞動力市場總體緊平衡的形勢。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不能說老齡化社會只是負擔,它也給青年帶來了機會。應該說,我國政府早已預見了未來經濟發展中要遇到的諸多問題,2021年6月22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戰略部署了“十四五”期間縱深推動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表示要更大程度發揮市場主體活力,促發展、擴就業、惠民生。
如今,青年人逐漸成為社會的主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青年人體力充沛,可以充分發揮這代人的優勢。對于青年人來說,做養老不僅是就業,更是在為父母及自己的未來創造一個老年友好社會而努力。
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至少要持續到2050年,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使得未來30年養老市場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家庭養老需要更多的社會化服務來滿足,養老行業會一直處于上升周期中。而對于“80后”“90后”來說,至2050年他們也已踏入老年行列,面對社會快速增長的養老需求與嚴峻的經濟形勢,還有哪個行業能像養老行業一樣有著如此龐大的市場和機會?
養老行業的范圍之廣,吸納就業能力之強,除了應屆畢業生,還有很多轉行換崗的就業可以被包含,比如地產、教培、游戲等行業。此外,還有利于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助推第三產業發展,助推其他產業轉型升級。
對于“變老”這件事,需要建立一個新認知。從生理上長出第一根白發到實際需要看護養老之間,其實還須經歷數十年生理、心理的變化,可以把目光由60歲以后的老年人群,延長至40歲以上人群。而老齡化社會的機遇可發生在所有行業的任何方面,或者說,每個領域都可能隨著老齡用戶數量的增長而發生改變,這其中也會出現眾多垂直細分的市場與機遇。小到一個符合人老年功能需要、美學要求的老花眼鏡,大到一個房屋的適老化智慧改造……養老產業僅僅是銀發經濟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并不是一個垂垂老矣的敷衍生意,而是一個關乎5億人生活問題的賽道,這是每個人都將接觸同時也終將進入的重要階段。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出臺,國家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示范區落地浙江省。
共同富裕,不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心與使命,更是經濟繼續發展的空間,也是國家構建可持續經濟發展與競爭力的關鍵。共同富裕再次被提出,是當下經濟增長與再分配關系不斷被調整的強烈信號。
同年,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老齡產業是個巨大的朝陽產業,它帶來多樣化需求。中國這樣一個廣大的市場,也必然會給外國企業的產品服務乃至投資創造更多的機會。中國人民吃苦耐勞,只要就業門路更寬廣,我相信中國人民會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逐步邁向共同富裕。”
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進一步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支持社會力量提供日間照料、助餐助潔、康復護理等服務,鼓勵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如何推進養老服務發展,也成為2022年全國兩會眾多代表委員關心的話題:
養老護理人員短缺始終是制約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瓶頸。全國政協委員安阿玥提出了有關養老護理工作人員的幾項意見:一是要抓緊多層次、各層面人才的培養;二是開展職業道德培訓,設立黑名單機制,在看護老人的過程當中有虐待老人的現象和服務不周到的人員,不得再從事養老服務行業。更關鍵的是,要增加對養老從業人員的社會認知度,獲得社會尊敬。
江蘇省南通佰仁堂常青樂齡護院的主任助理李楠楠介紹了她所看到的情況:由于對這個行業抱有偏見,不少醫護專業的年輕學生寧愿選擇到醫美中心或體檢中心上班。養老護理院的工作和醫院一樣三班倒,但薪資福利卻遠不及公立醫院,養老護理院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須打通年輕人的晉升途徑。
在人口老齡化進程中,如何避免農村老人成為“孤島”?北京大學國民經濟與管理學部負責人金李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支持部分城市老人到鄉村長期定居生活,這樣既能降低養老成本,減少對城市資源的擠占,也能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借助鄉村振興,可著力發展農村田園康養、旅游度假康養等新業務,建立相應的養老考核指標體系,對企業明確相關稅費優惠政策,發展鄉村養老銀發經濟圈,從而有效吸引部分農村青年返鄉務工。
網上掛號看病、電子錢包付款、出示健康碼……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極大改善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給不少老年人帶來不便。怎樣幫中老年人跨過“數碼鴻溝”,讓他們在數字化信息時代不掉隊,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建議“兩條腿”分步走:首先是進行技術更新改造,研發一批有利于老年人掌握的App應用;其次對于一些還無法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的場合,要保留傳統辦事方式,避免給老人的日常生活造成過多麻煩。
……
種種信號,已非常明確。在中國,政策就是商機,缺口就是風口。把握住政策風口和市場缺口,想不成功都難。
嚴格來說,中國步入老齡社會已20多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也已10年,但老年產業發展仍處在相對落后階段。
老年產業的落后表現在:行業中沒有大企業出現,沒有大資本進入;國家不斷出臺扶持政策,大家都在岸上拍手叫好,卻不愿意下水游一下;都說老年產業是朝陽產業,就是不愿意大投入——原因很簡單,這個行業的盈利能力不夠。用當下流行的說法,中國老年產業的窗口期已至、風口期未到。
“窗口期已至”是指從老年人群絕對數量增長、人均消費能力提升、需求升級來看,趨勢已顯,正是企業和資本謀篇布局、介入壯大的最好時機。可以說,前數年,時機還未完全成熟,后推數年,或將失去跑馬圈地的機會。
“風口期未到”是指目前老年人群的絕對數增長、消費力釋放,主要集中在普通大眾產品和服務領域,且是低價低質領域,處于從不消費到跟隨消費、低級消費的階段,難以培育出專門針對老人需求的獨特產品、服務和品牌。
由于中國人口政策原因,“50后”“60后”等“新老人”成為新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相比上一代家庭,父母和子女間的關系依賴性并沒有那么強。集體主義傳統與改革開放后的新觀念相互交織,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新老人”的消費方式,他們開始關注“自我”的需求。比起其他年齡群體,這群“新老人”有著更穩健的儲蓄能力和不容小覷的消費潛力。根據阿里巴巴2020年11月的《老年人數字生活報告》顯示,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國60周歲以上銀發人群正加快擁抱數字生活,第三季度我國老年人手淘月活躍率同比增幅遠超其他年齡組,老年群體消費金額三年復合增長率已達到20.9%,增幅僅次于“00后”。
2017年,中國最大的職場實名社交平臺脈脈數據研究院對上萬名職場人開展了關于“孤獨感”的調查。結果顯示,61.47%的人平時會感覺孤獨,而寂寞成因多是背井離鄉、單身、生活貧困、缺乏朋友、事業受挫等。無論是否“單身狗”,似乎“孤獨”是現代年輕人的常態,也催生了一人食、外賣、手機游戲、單身公寓這些“孤獨經濟”消費模式。
與年輕人的孤獨相對應的,是老年人的孤獨。早在2015年中國老年空巢家庭比例就已達到50%以上,大中城市的比例甚至突破了70%。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預測,2050年時全國65周歲以上獨居、空巢老人規模將增長約達2億。這是中國社會變遷中的一個特別現象:年輕人出外打拼,漂泊在外,形成“孤獨經濟”;老年人空巢在家,孤獨寂寞,構成了老年人的“孤獨消費”。
有些老年人的“孤獨消費”是畸形的。如一度盛行的“親情營銷”就是銷售高價保健品騙子們的利器,他們對孤獨的空巢老人“關懷備至”,喊爹喊媽,洗腳按摩,利用老人的孤獨騙取大量的錢財。但更多的老人選擇了“陽光消費”,他們走出對子女的依賴,走出家庭,外出交友,過上自己的生活,比如報名上老年大學,結伴出游,甚至抱團養老。
傳統老人難以接受去養老機構養老,而“新老人”完全可以接受,不少人內心早已醞釀甚至提前準備,你肯定聽過父母輩提過類似的想法:和幾個朋友一起在鄉下蓋一處大院子,或者約幾個玩得好的朋友在同一個養老機構居住。
由此可以推斷:未來十年二十年,養老機構的紅利日子就要到來了,而且會形成不同層次的需求,如同賓館有三星級五星級一樣,養老機構將來也會分級。到那個時候,或許大家比的就是誰住的養老機構星級高了。
“新老人”成為老年人的主流以后,中國老齡人口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大大增強。這一變化將使養老行業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養老地產、養老機構、養老旅游、養老設備、養老服務、養老文化……過去十年看起來很美好、做起來很艱難的養老行業會發生變化,這也必然催生養老行業的“霸主”出現。
按照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養老消費與養老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測算,到2050年我國老年市場規模將達48.52萬億元,養老產業規模將達21.95萬億元,老年人消費市場將達60萬億元。在窗口期已至、風口期未到之際,引導青年人抓住機遇駛入藍海,積極將自己未來的事業發展與服務老年群體相結合當正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