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彬
(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2021年3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剛要》中提出,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持續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開放;同時提出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聚焦提供要素配置效率,推動供應鏈金融發展。2021年11月,國家商務部印發《“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其中也提出探索跨境電商交易全流程創新,支持跨境電商企業打造要素集聚、反應快速的柔性供應鏈。由此可見,在我國政府的多個層面,經濟的多個產業都在積極推動供應鏈的發展。
隨著社會化生產方式的不斷深入,市場競爭已經從單一客戶之間的競爭轉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在同一條供應鏈內的各個參與方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協助、共同發展、互為生存的基礎。根據市場競爭新現象,著名的經濟學家彼得·德魯克提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1]。由此可見,供應鏈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還是一條增值鏈,是生產物料在供應鏈上通過加工、包裝、運輸等不同的過程中增加價值,給供應鏈中的各個參與方帶來效益的增值過程。
供應鏈上的各個參與方深深明白供應鏈中各個參與方之間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但是,即使是在同一供應鏈上的參與方并不是都可輕而易舉地從商業銀行手中取得資金融通的機會,并進行授信融資,商業銀行發放貸款與否考慮的因素往往是針對企業自身的資質方面。與此同時,在供應鏈鏈路上的上下游企業之間所采用的結算方式中,賒銷已經悄然成為交易的主流方式。而處于供應鏈核心企業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卻很難通過商業銀行傳統的信貸方式獲得資金的支持。這些中小企業會因資金的短缺但同時卻又無法從商業銀行手中獲取到資金融通,這就會直接導致后續環節的停滯,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整個供應鏈中各個參與方相互之間的依存關系斷裂。社會發展到此,對于側重于關注供應鏈鏈路上整個交易過程、關注供應鏈鏈路上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融資產品——供應鏈金融產品應運而生[2]。
傳統的國際貿易融資是針對某一企業客戶單獨提供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僅僅從企業的具體某個貿易環節來對客戶提供金融服務。而供應鏈金融關注整個交易的全流程以及整個供應鏈上的各個參與方,包含了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以及圍繞在核心企業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商業銀行同時關注、整合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綜合評估。同時,供應鏈金融是針對供應鏈所在產業的特點、跨行業為供應鏈鏈路上各個參與方提供金融服務。由此可見,供應鏈金融有利于鑒別、提升整條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有利于弱化中小企業自身難以在金融機構中獲得資金融資因素的限制,有利于促進資金融通與實業經濟的有效互動。
供應鏈金融圍繞在商業銀行和核心企業之間,有效管理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將單個企業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因此,相比傳統的國際貿易融資模式,供應鏈金融具有其獨特的特色。

表1 供應鏈金融與國際貿易融資的情況對比
從供應鏈的定義內涵和外延、供應鏈的服務對象可知,供應鏈金融有著與傳統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相比獨有的、與生俱來的特點[3]。
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金融機構不僅要看申請融資企業的基本情況,更重要的是看企業在整個供應鏈網絡中的身份及地位。金融機構關注點往往不是單個企業,而是整條供應鏈鏈路上的各個參與方的運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進而判斷資金流是否通暢,是否適合放貸。除此以外,金融機構還需要對整條供應鏈業務的產業情況進行分析,供應鏈所處的產業是否為朝陽產業,是否有發展前途,綜合判斷是否適合為其放貸。
在整條供應鏈里,供應鏈各個參與方是環環相扣、相互依存的。因此,金融機構不是解決某個企業的某個短期資金需求、一次的交易資金缺口,關注的是企業長期發展趨勢,提供的是核心企業同圍繞在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交易更為順暢的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貸款的發放與否,關注的是整個供應鏈鏈路,目的是促進整個供應鏈的良性發展。
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勢必需要對供應鏈資金進行監管,并且監管的范圍涉及整條供應鏈的資金流動。一般而言,供應鏈金融開展的是針對供應鏈中某一交易涉及的物流、商流等要素所進行的資金融通活動,這樣金融機構就能夠把一次交易中所涉及的每個業務環節進行分拆,通過對每個具體的交易環節逐筆交易情況進行審核放款,以此保證資金的使用被限制在可控范圍之內。同時,金融機構對資金流的監管可確保供應鏈上的各個參與方因資金流回流的有效控制,對融資還款來源資金流提供有效保證。
開展供應鏈金融,金融機構需要通過大數據技術對融資企業進行整體評價。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不僅需要評價融資企業自身,還要分析企業所在的供應鏈情況,以及供應鏈所在行業的整體情況。例如,在企業自身方面,則要了解它的生產運營情況、資產結構,以此來分析該企業的盈利前景,進而判斷是否適合放貸;分析企業所處供應鏈情況的時候,則要了解這個供應鏈的市場競爭狀況,申請融資的企業在供應鏈中的地位、與其他供應鏈中的參與方的關系;分析行業的時候,則需要了解整個國家該產業的行業現狀、發展前景以及國家經濟政策是否有傾斜,整體的經濟環境是否有利于該行業的發展等因素。分析這些都需要將企業的每一筆交易的資金流、每一項物流活動、每一次信息交流等與企業運營有關的海量數據以及配套接入相關的國家監管機構,使用諸如海關數據等官方發布數據,對海量數據進行整理、匯總,再對這些數據采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以此綜合計算得出評估結果,并以此結論幫助金融機構做出正確決策。
各國對外政策的差異是發展國際供應鏈金融的一大阻力。在國際貿易里,各國貿易政策存在差異,沒有一套統一的政策或慣例約束,國際供應鏈金融的開展會讓國際供應鏈金融中的各個參與方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間,容易誘發、產生套利、套匯,不利于國際供應鏈金融的規范發展。國際供應鏈金融里,各國往往會根據本國產業發展的情況做出調整,例如,埃及的外匯政策調整,需要有對外貿易需求的企業均通過商業銀行進行商業單據的傳遞,因其政策的推行,將影響企業選擇貿易結算方式和結算工具。由此可見,各國政策變動是最為不可控的阻力。
各國交易習慣上的差異究其根源往往是因為各國貿易政策的差異引起的。例如,意大利等部分歐洲國家,為避免征收印花稅,國際貿易中不適用商業票據作為應收賬款的交易憑證,而使用undertaking,這種在不同國家商業習慣不一致。因此,在開展國際供應鏈融資中的應收賬款融資時,這些國家則不能用商業票據,勢必為國際供應鏈金融帶來一定的影響。
雖然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高端技術在金融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提升了銀行、物流企業、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水平,降低了信息傳遞的成本。然而,在國際供應鏈金融鏈路上各個參與方會受到各國高端技術應用水平不同的影響,導致無法運用先進手段多維度收集信息、風險監控等。同時,各國出于保護核心信息的初衷,關鍵技術未能得到普及,因此業務的開展需花費大量人力核實貿易資料的真實性,加大供應鏈金融推廣范圍。
在國際供應鏈融資里涉及的參與方多,且參與方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因此,在國際供應鏈金融里,風險管理方面不僅僅要考慮企業自身因素,如供應鏈情況、行業情況,還要考慮國際環境因素,如各國經濟政策、貨幣政策等。例如,中美關系緊張時期,則會對國際供應鏈金融帶來國家層面的風險,供應鏈金融將難以開展金融服務活動,一旦風險不可控的因素增加,風險管理的難度也會相應增加。在考慮安全性的情況下,金融機構也會優先考慮其他的融資方式,國際供應鏈金融服務的開展因此會動力不足。
基于國際經濟發展的形勢趨勢,同時鑒于國際供應鏈金融在發展上存在的種種阻力,在此為商業銀行發展供應鏈金融提出以下建議。
信息共享平臺是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基礎設施條件。要實現信息共享,解決諸如交易政策、交易習慣差異等不對稱的信息因素,信息共享平臺是基礎。商業銀行可積極對接多種數據來源以謀求搭建高效的信息共享平臺。
一是實現與核心企業的ERP系統對接,滿足多維度信息收集、風險監控等功能。圍繞核心企業供應鏈開展上下游客戶,深度滲透核心企業的整個供應鏈并提供一攬子業務。
二是加強與物流企業、第三方信息平臺的合作,通過物聯網對實體貨物移動軌跡的自動捕獲以及物流信息可視化展示,銀行可以及時、準確地追蹤跨境供應鏈上的物流和信息流,獲取全面、真實的貨物交易數據。
搭建風控平臺,利用行業數據,外購官方等數據,根據各產品的特點和風控要求設置風險預警模型,實現對業務的動態風險分析、風險提示和風險預警。同時,通過對鏈路上的各個交易進行分拆,對各個環節通過搭配保險、擔保、協議、準備金等方式,聯合、引入供應鏈上諸如保險、物流等不同領域的參與方,讓不同專業領域的參與方根據行業特點進行監控,進而達到對風險進行稀釋、降低的目的。
商業銀行在資金融通時,加強對其所融通的資金進行控制,控制資金的使用投向則有利于將資金作用得益于供應鏈鏈路上的各個參與方。同時對還款資金來源的監控和控制,以確保對供應鏈金融的資金進行閉環管理,確保資金流通暢。
在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其大部分利潤來源于中間業務收入,這也是商業銀行為客戶辦理的各種委托代理服務的原動力。在中間業務里,供應鏈融資也是其業務增長的重要來源。銀行來源于為客戶辦理的各種委托代理服務。商業銀行在整個供應鏈金融中充當設計者和資金供應者,也是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提供方。供應鏈金融的各種融資產品可以很好地實現商業銀行增加中間業務收入的目標。因此,商業銀行發展供應鏈金融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從國際供應鏈金融開展所遇到的阻力來看,供應鏈金融良性發展不僅僅依賴金融機構推動就能使之規范運作,還需要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一同推動,共同組建、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制定相應的國際慣例,并協同保險行業、物流行業等領域的參與方共同執行、推動才能實現,才能培養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