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升 張軍
(鹽城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江蘇鹽城 224003)
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切實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書籍設計是現代設計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課程。根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本專業的育人目標,在教學過程做好“思政”融入書籍設計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工作,對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樹立科學的設計思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思政”融入高校課堂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強調在高校課程專業教學過程中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需要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對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與思想政治素養得到同步發展。在高校“思政”進課堂的時代大背景之下,全國高等院校各個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都更加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書籍設計課程的教學中涉及書籍相關的歷史文化、裝幀設計、工藝材料等內容。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師在書籍設計的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做好課程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與書籍設計實踐技能的傳授,還要積極研究“思政”融入書籍設計課程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在教學計劃與教學組織中有意識的導入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書籍設計的相關案例,從而向學生展示書籍的文化與制作工藝,傳輸科學環保的書籍設計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素養,使其成長為高品質的專業技術人才。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的發展水平和潛力的重要標志。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現階段的經濟建設過程中,人才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高校在高級人才的培育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才能保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才能更好地推進國家的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從而提升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在人類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書籍作為重要的文字記錄與傳播工具,是文化傳承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載體。在互聯網與移動媒體迅猛發展的當下,書籍依然是無可替代的文化傳播工具之一。書籍在知識的傳播、思想的引導、技術與文化的傳承等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思政”融入專業課程的實質就是要引導學生樹立一定的家國情懷,培養其做人與做事的能力[2]。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書籍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包含了藝術創作思維的訓練、創意表現技術的練習等環節。學生要完成一本書籍的設計實踐,需要從書籍的開本設定、裝幀形式、封面效果、版面規劃等方面開展設計思考與實踐工作,其中還包含了字體、色彩、圖形、材料、工藝等綜合知識的學習。因此,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書籍設計課程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實踐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熏陶學生的思想品德,更好地實現高校全方位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目標。下面就“思政”融入書籍設計課程教學的實踐方法展開論述。
思政教育可以完善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解決高校應該如何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實用型、創新型等相關人才的問題,努力創造良好的條件,以此來推進“三全育人”目標的形成和發展[3]。在“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課堂之中,授課教師并不需要安排專門的時間進行與教學內容毫無關系的說教與宣講,而是要在課程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中,探索授課的具體方式和方法,挖掘專業學科知識中的“思政”資源[4]。在“思政”融入高校課堂教學的背景下,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書籍設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研究,探討書籍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式與方法,開展豐富且有效的課堂思政教育活動,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積極的作用。
書籍設計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在進行書籍設計相關的理論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常常需要結合書籍與書籍設計的相關知識點來組織圖片、視頻、書籍實物等案例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的內容。教學中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工具進行書籍設計教學內容的演示,不但可以快捷、高效的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綜合運用書籍設計相關的素材資料進行直觀的教學輔助演示,這樣就會大大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而作為書籍設計教學過程中的講授主體,授課教師要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利用好多媒體工具來豐富課程的教學內容,導入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相關案例,拓展“思政”融入書籍設計課程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首先,可以從書籍的歷史文化知識點中挖掘“思政”素材,運用好書籍設計涉及的歷史沿革史料。例如傳統書籍制作中涉及的造紙與印刷技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兩個重要發明。漢代的造紙技術改變了人類文字記錄的方式,使的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獲得了便捷的材料,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繼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傳統印刷技術則為文化的傳播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特別是宋代的畢昇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技術,不但加強了文化的傳承,還促進了東西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后經歐洲在技術與材料上的變革后,對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更是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書籍設計的課堂教學中,將以上兩個知識點通過短視頻的方式插入到教學多媒體課件之中,可以通過簡短的視頻傳遞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內容,在幫助學生學習書籍設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再者,還可以從書籍裝訂工藝知識點中拓展一定的“思政”案例,引入傳統書籍裝訂與當代優秀書籍設計的案例圖片。中國傳統書籍裝訂工藝種類豐富且各具特色,包含卷軸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古線裝等多種裝訂形式,這些不同的裝訂形式大多用來滿足書籍的基本形式需要和功能需求,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對于中華文化的保存與傳播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在書籍設計的課堂教學中,將以上傳統裝訂書籍圖片通設計到媒體課件之中,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的知識點進行展示,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直觀的了解傳統書籍案例的裝訂形式,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書籍案例背后的故事,通過書籍案例故事讓學生拓展更多的中華民族優秀人文故事,做好“思政”教學設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
書籍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中,不但包含書籍與書籍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學習,還包含更多的書籍設計實踐技能的訓練。所有學生在學習書籍設計的過程中,如果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知識灌輸,學生們常常是紙上談兵,無法勝任具體的書籍設計項目,這樣就很難全面實現視覺傳達專業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盡可能梳理手頭的社會資源,建設好書籍設計課程的實踐訓練基地,以便在課程教學過程組織學生進行專業考察與實踐訓練活動。學生可以通過考察學習活動來掌握書籍設計中的相關實踐知識點,了解書籍設計與制作流程中的具體技術要求和相關規范,這種學習方式比課堂填鴨式教學方式來的更加直觀、生動。在書籍設計的考察學習的組織過程中,授課教師可以進行“思政”設計,寓教于學生的專業考察與實踐訓練的過程之中,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學生的設計責任與敬業精神。
一方面,可以結合書籍設計課程的學習內容,將考察學習的活動安排到諸如書店、圖書館、博物館等與書籍相關的銷售和展示場所。學生在這些場所可以考察到數量豐富的書籍案例,大量的書籍實物案例可以很好的拓展學生考察與學習的眼界,拓展后期在書籍設計實踐中的創作思維,從而設計出具備個人風格的書籍設計作品。針對書店、圖書館這些考察場所的書籍種類相對繁雜的情況,教師在考察活動之前可以制定有明確考察主題的考察計劃。例如可以在考察前制定一個諸如“中國革命歷史”“文化與偉人傳記”等“思政”教育主題的書籍考察學習目標,讓學生帶著既定主題的考察目的進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動,這樣既可以在確保能夠達到考察學習活動的效果,同時還能完成教學設計中的“思政”育人目標,讓學生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牢記革命先烈,建立起新時代青年的愛國情懷。所以,教師在制定考察學習計劃的時候要思考好“思政”教育內容的代入,讓學生在考察過程中既完成書籍案例的考察,還能通過教師設定的“思政”項目來啟發學生的社會主人翁意識,從而提升個體的社會責任感。
另一方面,書籍設計課程的考察學習活動還可以安排到與書籍設計和制作相關的領域,例如當地的書籍設計機構和書籍印刷工廠就是實踐考察活動最好的地方。書籍設計機構一般主要從事書籍前期的策劃、編排、設計等環節,教師在安排學生進行書籍設計前期流程的考察學習項目的同時,可以安排設計工作人員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活動,讓學生不但可以學習到書籍設計前期環節中的相關實踐知識,還能夠通過交流互動來了解設計工作人員們在工作崗位上的工作情況。因為設計工作和學校的課堂學習有著很大的區別,課堂中的書籍設計方案可以天馬行空,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書籍設計不但需要滿足客戶的設計需求,同時還要滿足行業相關的標準和規范,這就需要從業人員在書籍設計的過程中,要在客戶與標準之間把握好平衡關系,從而設計出實用、美觀的書籍作品。而對于書籍印刷工廠的考察學習,學生要學習書籍印刷與制作的工藝流程相關知識,通過考察生產車間,學生可以直觀的掌握相關的書籍生產加工環節的知識,了解不同工藝與材料的特性與加工后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同時,書籍的印刷加工車間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場地,其中包含大量專業的設備和儀器,需要工作人員在每一個環節都時刻抱持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才能確保生產加工環節可以安全順利的進行,這些更是學生在考察過程中需要認真學習的地方。通過書籍設計機構和書籍印刷工廠的實踐考察,從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和工作態度上可以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敬業精神。
另外,電子書作為當下較為流行一種閱讀方式,越來越受到年輕群體的喜愛。由于電子書的設計與發行相對于傳統書籍具有更加靈活的特點,受到越來越多的個人與計構的喜愛。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就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與電子書設計制作相關的領域,所以在書籍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安排一定的學時對電子書及其設計、制作與發布環節進行介紹和學習,為學生進行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和社會實踐技能提升進行一定的鋪墊。教學中要結合電子書的使用場景與閱讀體驗等環節做好“以人為本”設計,要求學生能掌握新載體的基礎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設計制作與發布能力,特別是對電腦輔助設計軟件技術的學習和掌握。新形式可以給課堂的教學帶來一定的新鮮感,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可以安排一些課堂的實踐訓練,讓學生設計制作具備“思政”特色的題材的作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熏陶。這些都是書籍設計課程中“思政”育人的手段,把“思政”育兒嗯融入書籍設計課程教學和實踐的各個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靈活的運用,可以更好地促進課程的教學效果,有助于實現書籍設計課程教學中全方位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目標。
“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需要任課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發揮好主觀能動性,堅持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同向同行、協同發展,通過“思政”進課堂的教學實踐活動來檢驗教學的效果。“思政”融入到書籍設計的課程教學,學生反饋效果達到了教學設計中預期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思政”融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書籍設計的教學之中,在課程的多媒體素材與考察學習活動中安排思想政治育人環節,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書籍設計的專業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心,激發其內心的愛國情懷。
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書籍設計”教學改革項目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以“思政”育人為基礎,堅持將學生作為受教的主體,同時結合書籍設計課程學習的專業特點開展相關的教學組織工作,并加強與學生在專業學習與思想政治方面的溝通交流,使“思政”育人與專業教育做到了有效的結合,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受到“思政”觀念不同程度的影響。在課程學習結束之后,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反饋效果來看,學生在經歷書籍設計課程中的多媒體思政內容與專業考察學習活動學習之后,汲取了內容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樹立了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書籍設計從業人員的工作狀態和工作態度上受到精神鼓舞,對于在今后的專業學習乃至就業后樹立了基本的敬業精神,讓學生開始萌發社會主義建設的主人翁意識,極大的提升學生個體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在“思政”融入高校課堂專業課程教學的背景下,在將課程思政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進行有效的結合,在課程思政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探索與實踐。“思政”融入書籍設計課程的教育要將課程中的項目進行“思政”化設計,通過對“思政”融入書籍設計課程的教學進行研究和實踐,思考該課程課內外的教學設計,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書籍設計課程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實踐環節,明確教師在專業教學中的引導地位,潛移默化的進行“思政”育人,做好“思政”融入課程教學的計劃,通過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來提升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做好“思政”融入高校課堂專業課程的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建立其在文化上的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