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莉
(江蘇省連云港市東??h民政局,江蘇 東海 222300)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其對外與對內的經濟發展一直在革新與轉變,經濟體系也在隨著市場機制而不斷地完善。實際上,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影響力不斷上升,逐漸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經濟貿易組織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尤其是近年來,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出,給我國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契機,加之我國對農業經濟、數字經濟等多個板塊的重視,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革新與升級,已經成為未來地方經濟體系構建的必由之路。目前,從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情況來看,其已經進入穩定增長的階段,在經濟平穩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各種因素對國內經濟的挑戰。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加快區域經濟戰略布局,使地方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保證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安全穩定、強勁有力是目前各個地方經濟建設與研究的重點。對此,本文通過分析新常態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尋找區域經濟發展中難點,以戰略性思維,分析區域經濟發展路徑,從而促進我國地方經濟發展空間的優化,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質量。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一般也稱之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之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思想以戰略性思維統籌地方經濟發展,謀劃地方經濟發展空間,以科學觀念審視地方經濟態勢,尋找地方經濟發展優勢與不足,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手段、創新手段去布置區域經濟體系,保證區域經濟安全、穩定、長遠發展。2020年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加快落實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經濟新格局,是保證地方經濟、國家整體經濟安全穩定增長的關鍵[1]。另外,我國“十四五”規劃中也明確指出,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在于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完善空間治理、保障民生底線、加快區域合作等。因此,新常態下,以科學、系統、長遠的視角看到區域經濟發展規律,明確區域經濟發展特點,是區域經濟戰略實施的根本。
當前,縱觀我國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情況,呈現出東部區域發展較快、西部區域發較落后、中部區域多樣化的特點。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情況有著較大差異,區域經濟發展質量不均衡、不協調。比如:東部區域,上海、廣東、福建、江蘇等各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整體上呈現出較快態勢,這主要得益于地方經濟環境優勢。這些地方的產業發展較為多元化,各種各樣的產業促進了地方經濟體系的完善,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如物流產業、文旅行業、互聯網行業、工業及智慧農業等。而以西部區域為例,像甘肅、青海、西藏、內蒙古、新疆等地,其產業結構較為單一,主要依賴于傳統的產業優勢,就導致地方經濟發展過于依賴某一項產業,與東部區域相比,整體經濟優勢喪失。另外,當前我國一個省份下的不同地市經濟發展質量也不盡相同。比如:以中部區域的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安徽等地為例,每個省份下的地市經濟發展主要受當地政策及地理條件因素影響,整體上呈現出省會城市經濟質量高。地市經濟質量一般甚至較差的情況,地市經濟與省會經濟差異化較為明顯。但是,也不排除例外情況,如青島與濟南。對此,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未來首先要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加快各個區域的融合、對接,實現優勢互補,縮短區域與區域之間經濟差距[2]。
當前,國內經濟的新常態是整體經濟增速趨緩,地方經濟發展面臨著國內、國際環境下更多不穩定因素的挑戰。一是國內方面。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經濟運行的正常節奏,不可避免地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沖擊。而且,這一影響仍然在持續,尤其是餐飲業、文化產業等遭受影響更為明顯[3]。目前,雖然經過各地的努力,一些產業得到了復蘇,商業活動也陸續開展,經濟發展勁頭漸漸恢復正常。但是,實際情況已經表明,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新冠疫情還將會伴隨著人們生活,這就說明區域經濟發展會面臨著持續性的挑戰。二是國外方面。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影響力不斷上升,逐漸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經濟貿易組織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性的作用。但是,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的提高,國外一些國家開始限制中國經濟發展,企圖降低中國在國際上地位,國際上經濟沖突問題愈加嚴重,這直接影響到國內地方經濟發展。中美貿易摩擦對于中美經濟合作乃至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由于中美貿易摩擦的急劇升溫,導致中美之間的貿易往來遭受阻礙,中國對美的商品出售數量遭到制約,直接影響著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
實踐表明,一個地方經濟發展質量與水平,往往由當地的各項資源要素去決定,而且,長時期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也主要依賴于資源要素。比如人力資源要素,目前很多行業的發展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要素投入,如傳統制造業,需要許多工人。整體而言,海南、四川、山東等省份,都是人口大省,在人力資源上有著較大優勢。但是,長時期以來,由于地方整體工資水平及就業渠道雙重因素影響,導致大量的人力資源要素外泄,整體向我國東部、南方等省市流入,從而降低了這些人口大省的本來人力資源優勢?,F實情況也表明,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惠州、珠海等地依靠著就業渠道優勢及工資水平優勢,得到了大量的人力資源,顯著降低了當地的人力成本,實現了傳統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河南、四川、山東等地由于人力資源要素的不足,導致工業發展步步維艱。近幾年,傳統工業向現代化工業體系的轉變,工業制造對人力資源不再過度依賴,才逐漸轉變人力資源要素影響性這一問題。但是,人力資本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仍將持續性存在。另外,像各個地方的特有資源或優勢資源,也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比如農業資源要素,像新疆各地具備著種植優質棉花的資源優勢,由于這一資源優勢的存在,就會凸顯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一份安全保障[4]。又如礦產資源,像焦作、大同、慶陽、鄂爾多斯等城市,在本世紀初,就依靠著礦產資源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由于近幾年我國礦產資源整體上呈現出減少趨勢,加之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些傳統的資源逐漸失去優勢,導致這些地方一直面臨著區域經濟轉型的挑戰,與早些年相比,區域經濟發展問題也愈加明顯,這就證明了資源因素是決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
過去國內各省份經濟增長都是依靠傳統的資源優勢條件,如人力資源要素、礦產資源要素、農業資源要素等,也正是這些資源要素的顯著作用,在促進對應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地方對科技技術方面的投入有限,使得目前許多地區的產品仍然處于劣勢,地方企業無法通過先進技術實現經濟發展指標創新,地方企業的經濟增速減緩,自然影響到區域經濟的整體水平。另外,現實情況也表明,目前隨著新興科技的快速發展,工業、農業、服務業、文化行業、旅游行業等依靠傳統的經營模式將逐漸喪失優勢,注重各自行業中技術要素的投入,加大新技術的研發與使用,將成為未來地方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國各地紛紛出臺政策,鼓勵地方產業實現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整個市場環境、政策導向都已經表明,未來產業技術因素將會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影響因子,也是地方企業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只有通過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傳統的產業體系,比如,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促進農業與物流行業、服務業、制造業等產業的高度結合,打造智慧農業體系,通過生產技術的升級,實現各個產業融合互聯,完成產業之間的資源互補,增強地方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5]。
文化要素是指一個地方具備的歷史文化色彩要素,比如北京、南京、西安、洛陽、開封這些地方,依靠著歷史文化要素,打造了當地的特色文旅產業體系,使其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地緣要素是指一個地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比如河南鄭州、湖北武漢、江蘇徐州等地,這些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占據著絕佳優勢,未來隨著物流產業的發展,這些地方的地緣優勢會更加明顯,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保障要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度也在不斷提升。根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2010年的文化行業、服務行業、旅游行業等與歷史文化、地緣因素相關的的行業經濟發展體量,平均僅占地方經濟總量的30.36%;2011年~2015年的文化行業、服務行業、旅游行業等整體經濟體量,平均占地方經濟總量的50.55%;2016年~2020年的文化行業、服務行業、旅游行業等整體經濟體量,平均占地方經濟總量的60.13%[6]。其中,2020年一整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文化行業、服務行業、旅游行業遭受的沖擊非常明顯,與往年相比,出現了經濟水平降低的情況,但是整體上仍然不影響未來文化行業、服務行業、旅游行業的經濟增幅。通過這些行業的經濟發展趨勢可以知道,文化、地緣要素條件作為文化行業、服務行業、旅游行業等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其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相關研究已經表明,未來文化與地緣要素,將成為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影響因子,那些本身具有文化優勢、地緣優勢的市縣,其經濟水平將會逐步提高,并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資源優勢條件。
上述研究提到,新常態下全國各地都在面臨著國內、國際經濟環境的雙重挑戰,為了實現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最大程度降低區域經濟發展不穩定性,保證區域經濟發展安全,尤為注重地方與地方間的經濟合作,通過加快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構建協同一體化的經濟發展戰略空間。比如,以一個省份下的各市區經濟發展為例,要加快省會城市與地市的合作,以省會城市為中心,構建區域經濟圈,從文化、醫療、教育、產業等方面入手,實現全方位的戰略合作,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各市區之間共建合作機制、經濟資源合作平臺,推動優質資源等共建共享。如省會城市與地市進行人才資源與產業體系的融合共享,高校與地方制造業企業、文化產業等直接合作,為地市輸送更多的高質量人才,鼓勵各地之間的人才資源轉換、共享,避免人才資源單獨地向某一地方流入,導致部分地區人才資源短缺問題出現,通過各項資源的合作共享,實現區域經濟的平衡、穩定發展。又如,產業資源上,各地區可以依據著地方優勢,進行特色化產業打造,實現各個地方特色產業的資源互補與共享,如工業資源豐富的地市可以大力發展好工業,地緣優勢突出的地方,可以大力發展物流業,通過兩座城市的合作,實現工業資源與地緣優勢的融合,在經濟合作中實現共贏,打造產業經濟共同體[7]。
上述研究提到,文化與地緣要素、產業技術要素等都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依靠,也是打造當地特色產業結構鏈的資源保障。要想實現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構建特色產業戰略群,就需要增強對地方特色資源的挖掘與使用。注重新產業的布局,要積極借助當地的資源、區位等優勢,優先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產業結構鏈。比如:我國一些市縣,其本身具有自然資源優勢,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氣候類型復雜多樣,適合種植一些特色農產品。因此,就可以種植特色農作物,將種植業與生態產業、文旅業、物流業等結合起來,培育當地特色的產業結構。如構特色農業產業開發區、旅游環線產業開發區、新型工業開發區產業片區,同時聚焦“一個產業一個班子、一個產業一個方案、一個產業一家龍頭帶動、一個產業一支技術團隊、一個產業一支扶貧工作隊”的“五個一”模式。通過這種方法,不僅有利于在當地快速建立起特色化產業結構,更有利于幫助地方群眾快速脫貧,在疫情環境下尋找出更多的經濟發展突破口。又如鄭州、武漢、徐州、商丘等地方,其本身有著較好的地理位置條件,要使用好地緣要素,大力建設好當地的交通設施,打造地方物流港口,使其成為國內外物流樞紐,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契機,也帶動當地的就業率,從而形成地方經濟優勢,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8]。
通過上述研究可知,產業技術要素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子,除了產業技術要素外,當地的基礎設施開發與建設,也是打造地方經濟市場環境的基本前提。因此,從戰略思維角度出發,建議地方重視科學技術要素的投入,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地方招商引資提供良好的環境,也為地方扶持新興產業,打造新興產業體系提供保障。例如:通過加大基建資金投入,來大力開發建設鐵路、港口、機場,來完善區域交通網絡,這樣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來提供更便利支持。鼓勵當地企業研發與使用新技術,發展當地的物流業、智慧農業、智慧工業、智慧服務業等,促進互聯網技術、新興產業技術在企業中的運用,逐漸改變對某一項要素過分依賴的情況,如工業制造對人力資源過分依賴的情況,通過技術要素投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為提高區域經濟水平奠定基礎。比如:各個地方搶占先機,提前布局、提前轉型、提前創新,優先發展當地的數字經濟產業,從建設當地的數字經濟體系入手,制定好配套的政策,鼓勵當地發展數字經濟產業、新型產業[9]。優先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培育新興產業集群。鼓勵地方的傳統工業制造業,進行生產模式、生產工藝的創新,積極采用智能化、新型的生產模式,開展新型的商業活動形式,將制造、生產、銷售與物流運輸進行連接,構建起產業一體化,從而抱團取暖,互相合作,共同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注入生命力。另外,也優先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檢驗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業態市場體系構建,地方政府繼續出臺支持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從戰略思想的角度出發,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做好上述提到的資源要素投入與運用、新興產業扶持、特色產業結構打造等工作,更需要從政策、制度、法律法規上入手,給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保證當地的經濟市場秩序,以安全、穩定、規范的方式建設當地經濟市場環境。比如:地方政府部門可以依照著我國對地方經濟建設的要求,制定出當地經濟發展政策,從完善配套經濟政策、經濟保障制度、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等層面出發,制定出當地經濟發展戰略維護體系。尤其是新冠疫情影響下,疫情沖擊考驗我們化危為機的能力,當地政府部門,通過經濟建設保障機制的搭建,以政策給予當地產業、商業上的保護,保證整個商業結構、經濟結構的平穩發展與過渡,避免市場出現混亂的情況。當地政府部門落實好責任,針對新常態下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進行未來商業局勢、經濟形勢的研判,提前制定出市場保障政策,做到防患于未然,保障當地經濟市場的平穩發展。同時,要對一些面臨發展困難的企業、個體商戶進行幫扶,陸續派出一些指導幫扶工作組,深入地方各市、縣,深入企業,幫助地方發現一些突出經濟問題,提高企業、個體商戶的經濟發展脫困能力。另外,也要送技術、送方案、送政策到企業,做到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幫助企業提高經濟問題解決水平,促進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10]。
綜上所述,區域經濟是推動中國整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更是國民經濟建設的主要部分。整體而言,新常態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進入到了國內、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區域經濟融合發展需求度高、區域經濟發展問題較多的環境中。并且,根據我國各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可知,各項資源要素、產業技術要素、文化與地緣要素等都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子,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形勢革新,這些戰略要素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對此,為了有效解決區域經濟發展難題,順應經濟市場的整體趨勢與要求,應從戰略思維角度出發,重視經濟戰略空間的流變,如資源要素空間、產業技術空間、地緣戰略空間、文化要素空間等。充分認識到當地的資源優勢及不足,積極貫徹落實我國相關經濟政策,對區域經濟結構進行科學布局,拓展區域經濟發展空間,發展優勢產業、經濟板塊,通過構建協同一體化發展戰略、打造地方特色產業結構鏈、大力扶持地方新興產業、優化經濟保障制度等路徑,以推動區域經濟健康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