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芳 吳建民 孫 彬
(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化中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經驗和智慧體現。是古人通過勞動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成果。
我校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積極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相關元素。2015年起,學校就以“走進二十四節氣,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以勞動教育為主線的系列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數年來,學校在教學、實踐、評價等方面持續深化、精心打造、逐步完善“二十四節氣”主題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二十四節氣主題勞動課程由“勞動的智慧”講座引入。我校每年邀請北師大天文和中文學院教授為學生講解“時間的產生”和“節氣與民俗、詩詞”。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首見于西漢的《淮南子·天文訓》,秦漢年間發展完善。每個節氣對應的“三候”(動物、植物、氣象的變化特點)對古代農業生產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它的產生對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有重要作用。
在古代,每個節氣都有特定的儀式活動,如春分“豎蛋”“送春牛”等。節氣民俗與飲食也密切相關,例如立春“咬春”等。節氣還是古代詩人寫作的重要內容,感時而作。
節氣和時間(年月日)都是以地球為對象研究制定的。教授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未來人類在火星等其他星球上生活,時間會如何變化?如果我們通過宇宙黑洞實現“穿越時空的旅行”,時間又會如何?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得出結論:“現在的時間是前人勞動智慧的結晶,未來的時間需要我們去挖掘、創造。”
縱觀校史長河,北京師范大學始終與中國共產黨血脈相連,先后涌現出劉和珍、“一二·九”運動先驅等革命志士。北師大校園內現有一二·九紀念碑、“三·一八”紀念碑、劉和珍浮雕、魯迅像等。
學校與北師大社區協商,組織同學生參與北師大社區內的花草種植和維護。花草種植地點就選在這些紀念碑和烈士像周圍。學生種植的每一朵花,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在表達自己的哀思與感動,都是在向烈士們致敬。
雨水節氣開始,學生有組織地陸續開始勞動實踐。負責綠化的師傅們帶領大家,從松土除草、挖坑播種開始具體指導。學生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他們使用鏟子、耙子等工具,熱火朝天地勞動。之后,驚蟄、春分節氣,定期去“責任地”澆水、施肥、除草。一、二年級的同學還小,學校與家長聯合,開展二月蘭、紫茉莉、小白菜等花草蔬菜的盆植活動。
清明節氣,學校組織學生為烈士清掃紀念碑和雕像,攜自己種植的鮮花向烈士們致敬。谷雨、立夏、小滿……學生參與種植和維護的鮮花陸續盛開,紀念碑和烈士像周圍始終繁花似錦,似是在告知烈士們當下和未來的盛世中華。
芒種節氣是南方種稻與北方收麥之時。為讓學生感受夏日耕作的艱辛,學校在芒種前后舉辦“趣味勞動運動會”。看似簡單的活動,但實際操作起來學生才發現,遠比跑步和俯臥撐難得多。“獨輪車運糧”考驗力量和平衡能力,運糧的同學彎著腰、駝著背,晃晃悠悠,在跑道上揮灑汗水、奮勇前行。簸箕運玉米”特別考驗耐心和協作能力。 “扁擔挑水”的傳統取水方式提醒學生珍惜水資源,感受勞動的不易和快樂。
秋分后,寒露前,學校組織學生前往農業科技園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切身感受“二十四節氣”與農作物成長的關系,親手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
俗話說:“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麥到芒種谷到秋,寒露前后刨紅薯。”通過實地觀察,學生了解到花生和紅薯的果實都是埋在地底下,需要順著秧苗去尋找位置。同學們學會彎下腰,緊緊抓住花生秧貼近泥土的部分,左右晃松,然后往上使勁,將它從松軟的泥土中連根拔起。挖紅薯時,需要用小鏟子輕輕松一松土,順著紅薯大小挖拽,避免鏟壞紅薯。在勞作中自然產生珍惜“盤中餐”“粒粒皆農民辛苦”的情感。
中國自古注重飲食養生,不同節氣也有不同的飲食習慣,例如:立春吃春卷、立夏吃鴨蛋、立冬吃餃子等。教師利用班會課向同學們介紹節氣美食和制作方法。學生和家長一起實踐春餅、青團、咸鴨蛋、餃子等各種節氣美食的制作。在應季美食的制作過程中,學生更深入了解中國的“食療”文化,關注飲食健康,關注家庭團聚,也進一步理解父母準備一日三餐的不易,增強自身獨立生活能力。
每年秋季開學,學校安排語文、數學、美術、科學、音樂等各學科老師集體教研,啟動新年臺歷制作活動。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分小組各自承擔相應月份臺歷制作任務。臺歷的正面要體現各月份日期、星期、節氣節日,以及迎冬奧等國家重要活動,并以當月節氣代表性植物或動物加以裝飾;臺歷的背面記錄當月同學們的節氣勞動實踐、感想,還有節氣民俗、節氣古詩歌曲創編等內容。每個班完成一個版本的臺歷的制作,印刷成冊,為學生自己和家人送上了濃濃的新年祝福!
經過多年來的教研實踐,學校明確了小學階段勞動教育的目的和評價原則:從目標看,主要致力于勞動素養的培養,提高勞動熱情和勞動能力,培養勞動習慣;從評價原則看,教育性而不是生產性是勞動教育的首要屬性。所以,每項勞動實踐活動中,尊重勞動、積極參與、不辭辛苦、勇于探索、敢于創新,這些是學校在評價中關注的重點。
學校實施了三種評價。一是即時評價。老師根據學生勞動時的積極性、參與度當堂進行評價,激發學生勞動熱情。二是跟蹤評價,以周為單位,以照片、勞動感想、日記、繪畫等形式,保存各學科節氣主題勞動教育內容;每周一記錄,每月一交流,每學期一展示,每學年總結。三是激勵評價,通過勞動實踐成果展示評比、勞動技能比賽等方式,評選在勞動實踐不同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給予獎勵;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熱愛勞動、創造性勞動,感受勞動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