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婕(江蘇省如東縣掘港小學)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于“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辨。圍繞著一個問題的思辨,筆者稱之為“聚焦式思辨”。在“聚焦式思辨”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搜集證據、展開論證,形成學生“對證據的追求”“對證據的尊重”,進而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為了提升學生思辨的方向性、針對性,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遴選“思辨點”。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于一些“兩難問題”或者“矛盾事件”,去激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沖突,引發學生積極的心理探求需要,從而喚醒、激活學生的已有道德與法治經驗。
教師可以選擇知識理解的“易錯點”“模糊點”“缺口點”等,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認識、思維的敏感度、興奮度、警覺度等。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很多學生在處理問題時,往往停留在感性認知的層面,而缺少審析、審察,因而得出的結論往往容易片面。而引導學生通過思維、認知、審辨等聚焦矛盾、沖突的“靶子”,就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尋找解釋矛盾、沖突等的證據,從而讓學生通過現象去思索本質。比如,教學部編版六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中的“生活與法律”這一框的內容,教材提供了“一家奶粉公司與“一家養殖場”簽訂合同的相關內容,諸如買方和賣方名稱、買賣牛奶數量、質量、單價、支付方式、違反合同責任、爭議解決方案等”。為了激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深化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力,筆者在教學中聚焦“誠信”“契約精神”,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景事件:養殖場已經與一家奶粉公司簽訂了一份合同,其內容就包括了違反合同責任等。在養殖場還沒有正式出售給這家公司時,另一家公司出了更誘人的價格。如果你是這個養殖場的農場主,該怎么辦?這樣的一個情境事件,引導學生在“金錢”和“契約”之間展開思考。其中既有利益的誘惑又有合同的約束。在學生的思辨過程中,有學生認為要估算違約的代價;有學生認為,合同、口碑、誠信應當居于首位,不能為了一點金錢就喪失口碑、誠信、美譽等。通過學生深入的辨析,學生認識到合同不僅僅具有一種法的效應,更是一種責任。
遴選思辨點,就會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有方向、有針對性。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習思辨,能深化學生的思維、認知,不僅能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更能為學生落實相關的道德與法治行為奠定基礎。
聚焦式思辨不僅僅需要有一個“靶向”,更需要有通向“焦點”的路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遴選“思辨點”,有時候還要助推學生連好“思辨線索”“思辨脈絡”等。連好“思辨線”,能讓聚焦式思辨有條理。
在引導學生思辨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啟發。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反復比較、鑒別,提升學生的辨析力。比如教學道德與法治四上的《網絡新世界》等相關內容,筆者就引導學生自己論辯。為了敞亮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認知,筆者在學生確定一個“思辨點”之后,就助推學生的論辯展開。如有小組學生圍繞“網絡的優勢(積極作用)與劣勢(消極作用)”展開思辨。為此,筆者就引導這一組學生從“網絡的特性”到“網絡的優勢表現及其發揮、網絡的劣勢表現及其克服”等方面展開,從而培育學生成為網絡的主人,而不是網絡的奴隸、奴仆,讓學生自己有意識、有能力地駕馭網絡而不是被網絡牽制。比如圍繞有小組的“網絡有規則、網絡無規則”,筆者引導學生從“網絡無孔不入、無所不能以及網絡尊崇法律、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等的線索展開思辨、論辯,等等。有了思辨線索,學生就會自己找尋相關的佐證材料、資料等,他們會用真實、有效、有力的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論點、論斷。在教學中,有些“論點”看似簡單、淺顯、易懂,但其實卻是學生難以把握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思辨中理性地分析道德事件、剖析道德與法治難題,從而幫助學生架構起正確的道德與法治價值觀。
在引導學生道德思辨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問題表征著學生的思考,也表征著學生的已有認知。聚焦問題,幫助學生建構一個思辨的腳手架、框架等,能引導學生基于事實而作出一種道德、法的判斷。
培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辨能力,不僅僅要培育學生的認知、思維,更要培育學生的良好的思辨習慣。這樣的一種習慣,就是對問題進行深度思考、考量的習慣。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思辨引導學生建構一個道德與法治認知視域,這個認識視域也就是學生的“思辨域”。思辨域往往能覆蓋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結果等。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辨交流、研討等,通過思辨將學生的自我的道德與法治認知從狹隘走向廣闊。
比如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的《學做“快樂鳥”》第一課時,筆者安排了兩個學習任務:其一是“快樂分享”,其二是“快樂辨析”。在第一個任務中,學生說出“這一周最令自己快樂的事情”。在這個任務中,每一位學生都能分享自己認為最快樂的事情,將快樂的事情、理由等說出來。在第二個任務中,學生彼此之間展開研討:你所認為的最快樂的事情真是最快樂的事情嗎?這個時候,學生就會對“快樂的事”展開思辨。如有學生認為“吃了一頓饕餮盛宴是最快樂的事情”,有學生認為“周末看電視到深夜是一件最快樂的事情”,有學生認為,自己惡作劇成功是一種快樂等。對于這些學生認為最快樂的事情,要將其放置到大眾的視域之中,接受大家的審視。通過辨析,引導學生對各自的所謂的“快樂分享”進行理性思考,從而梳理出不同類別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適度追問:我該快樂嗎?通過深度辨析,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快樂的事情應當是積極的、合理的、正當的、可倡導的,而不應當將沉迷網絡、沉溺電視、迷戀美食、取笑他人等作為一種快樂,這些快樂并不是真正的快樂。通過研討,學生認同了合理的、積極的快樂,其快樂的認識得到深化,視域得到了開闊。
“思辨域”讓學生的思辨走向多元、走向澄明、走向敞亮。教師要指導學生道德與法治思辨策略,培育學生的科學思辨方法,從而能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從淺表走向深層、從現象走向本質。作為教師,要摒棄道德與法治知識灌輸,而注重引導學生道德思辨。通過有針對性、方向性的引導,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不斷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