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江蘇省海安市老壩港幼兒園)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師要促進幼兒身體與心理的全面發展,以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但是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在實際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常常會忽視幼兒的心理教育。幼兒時期不僅是他們身體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他們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教師要開展多樣的游戲活動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
助人為樂是幼兒需要養成的優秀品質,也是幼兒健康心理的重要體現。在游戲活動中經常發現幼兒大多時候喜歡以自己為中心,不知道要去幫助別人。幼兒在上學前基本習慣獲得別人的幫助,習慣別人圍繞著他們轉。這樣的心理狀況對幼兒的進一步發展不利,其實對一些游戲的開展也不利。有些游戲的開展需要幼兒彼此幫助才能完成。因此,教師要多創設這方面的游戲,增加幼兒體驗,將助人當成習慣。
每次建構游戲結束,教師都要求他們將玩具收起來,以讓他們下次再玩的時候能夠好到準確地找到所要的玩具。一次一個叫珊珊的小朋友不小小摔傷了胳膊,很不方便整理玩具。但教師在觀察中發現沒有一個幼兒停下來幫助珊珊整理玩具。他們整理好自己的玩具之后就各自匆忙地回教室了。教師先是將幼兒再次帶回到建構游戲區域,幼兒自然要就發現散落在地上的玩具。教師問幼兒有沒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當的,他們先是內省自己有沒有做錯什么。大多幼兒覺得自己表現好,沒做錯什么,他們同時也指出來這個沒有整理的文具是當時珊珊玩的。教師再問幼兒,珊珊要不要被批評呢。幼兒回答說,她胳膊受傷了。當教師問那怎么辦呢,有幼兒就想到了要幫助別人。
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一起來做游戲,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彼此幫助。在一次戶外游戲中,教師開展搬南瓜活動,幼兒要將田里的南瓜搬到農民伯伯的家里。顯然地他們一個人是搬不動的,但教師沒要求幼兒合作。一個小組的幼兒自然地就合作起來,兩個人為一個小分隊,用一個布袋將南瓜裝起來,再用一根木棍將布袋挑起來,幼兒一前一后地將南瓜運往家中。在這樣的游戲中,幼兒將幫助別人當成一種快樂,同時他們發現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幫助自己。
開展團隊性、合作性的游戲活動,以讓幼兒逐漸地養成助人的習慣。一個好的游戲活動不但能提升幼兒的能力同時也能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也會漸漸養成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
這里所說的自控能力是指幼兒自我控制的能力,大多時候是指幼兒在教師、家長不在場的情況下主動把握行為的能力。一個幼兒是否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影響著他們將來的性格,也決定著他們的心理是否往健康的方向發展。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對他們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可將自控能力的培養穿插在拼圖游戲中,讓他們在一點一滴中逐步地形成良好的品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 》中指出,教師在開展幼兒活動的過程中要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可操作性的游戲材料(包括低結構游戲材料與高結構游戲材料),進而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元感官進行游戲探索提供基礎性的條件。拼圖游戲不但能益智而且能增強幼兒的自制力。因此幼兒在拼圖的過程中會從拼出來的圖片中獲得飯前、飯后要洗手、白天要多喝白開水、過馬路要靠右行駛等安全知識。幼兒在拼圖的過程中漸漸知曉什么是可以做的、是安全的、有益的;又有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是不安全的、是對自己不好的。
教師再有意地引導,幼兒就將拼圖上的獲得逐步地運用到實際情況中。在體驗的過程中幼兒在一些行為上也慢慢地由他控到自控,自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教師將多彩的游戲與他們的具體心理要求相聯系,幼兒就能在身心健康方面都獲得長足的發展。教師要關注游戲的多樣化的功能,發揮游戲的最大效用,要能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生長。
教師在開展活動的同時要培養幼兒的自信心。首先教師要游戲活動中應尊重幼兒的愿望,要相信他們的能力,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大多教師在創設游戲活動時還沒能充分顯現幼兒的主體作用,也就是說,教師沒給每個幼兒充分展示的機會;大多時候教師讓幼兒跟著他們示范,沒有讓他們自己去揣摩、去探究。其次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游戲水平,要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換言之,教師要讓幼兒做一些他們能夠自己完成的事,或者做一些對他們來說難度不大的事。幼兒做自己可以駕馭的事,自然成功的機率機會大一些,因而也就逐步地生長自信的情愫。最后,教師還要能尊重幼兒的游戲創造性,創造是幼兒的天性,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理解幼兒的創造性。當幼兒的創造性得到教師的肯定,這也自然地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以一次的角色扮演為例,教師先是播放有關伊索寓言中獅子與老鼠的故事,再讓他們將相關的情節表演出來。幼兒在表演的時候,可以自由地選擇他們的合作伙伴,自己可組織臺詞,自己也可創設一些原本沒有的角色。教師要相信幼兒,要將舞臺交給他們。當一個小組的小組長問有沒有誰愿意表演獅子的時候,舉手的幼兒很多,他們就多演幾場,爭取每個幼兒都有表演的機會。增強幼兒的自信,就是要滿足他們正當的心理需求。當組長問有沒有誰愿意扮演老鼠的時候,竟然沒人舉手。他們給出的理由是不會學老鼠叫,演起來不像。
教師在平常的觀察中就發現一個叫軒軒的小朋友平常總喜歡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如果讓軒軒扮演, 也許他真能勝任。在教師的鼓勵下,軒軒就成了老鼠的扮演者。小組長問除了這兩個主要的人物外,還有誰想做點什么。有幼兒就說像扮演森林里的其他的一些動物,在獅子與老鼠表演的時候陪襯著。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表演,教師發現扮演老鼠的軒軒還真能學著老鼠叫上幾聲,雖然不是很像,但是卻很自信地展示著。在幼兒表演之后,教師要對每一個參與表演的幼兒以肯定的評價,以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也同時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是一個過程,需要教師創設一些有針對性的游戲,需要對一些自信心不強的幼兒多加關照。角色扮演游戲是增強幼兒自信心的有效方式,它能讓幼兒動起來,又能讓幼兒說起來,更能讓幼兒合作起來。在角色扮演中,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獲得自信。當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快樂,獲得成功,也獲得生長,他們的自信心也必然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不同的幼兒由于他們的經歷不同,體驗不同,對心理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依據他們的不同的心理狀況開展多樣的游戲活動。教師要讓多樣化的活動成為幼兒園的一道風景線,促進幼兒心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