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嶺(北京市朝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倍”在本質上是兩個量的關系。要真正理解兩個量或多個量之間的比率關系就需要在頭腦中建構起“乘法結構”,“倍”的學習正是建構乘法結構的開始。在學習了“馬芯蘭小學數學教學法”之后,再次執教《倍的認識》一課,我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教學片段1:創設情境,引出“倍”
出示主題圖,提問:從圖中你都能知道哪些數學信息?生:桃子2 個,蘋果4 個,草莓8 個。師:你還能知道什么?生:蘋果比桃子多2 個。生:桃子和草莓一共10 個。生:蘋果的數量是桃的2 倍。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不但找到了數量,還找到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有以前學過的和、差的關系,還有同學提到了倍,你知道什么是倍嗎?通過今天的研究,相信你會有答案。
教學片段2:借助拼擺,感知“倍”
提出探究問題:蘋果的數量是桃的2 倍?真的是這樣嗎?請你自己試著擺一擺,讓人一眼就看出蘋果的數量是桃的2 倍。對于分堆的擺法追問:這樣能看出蘋果的數量是桃的2 倍嗎?為什么這么擺就能一眼看出來?生一邊指著圖一邊說:這個蘋果對應這個桃子,這個蘋果對應這個桃子,還剩下2個蘋果。師追問:從哪看出是2 倍的關系呢?生自信地說道:有2 堆。師順勢說道:看來只要擺2 堆就是2 倍。我也來擺一擺。一份3 個,一份1 個。學生們著急地搖頭說道:這樣不行。師:為什么不行呀?生:得一份擺2 個。師:為什么2 個為一份?生:因為桃子有2 個,要擺的2 份是像桃子那樣的2 份。師點頭應道:哦,原來你是看桃子的個數來決定蘋果怎么擺的。你是以2 個桃為標準。蘋果有這樣的2 份,所以蘋果的數量是桃的2 倍。
教學片段3:創造圈畫,理解“倍”
出示四朵紅花、12 朵蘭花。提出問題:這個圖挪動不了,你有什么好辦法讓人一眼就能看出誰是誰的幾倍嗎?學生獨立思考后匯報。師追問:你干嗎畫圈呢?畫圈對你找倍數關系有什么用呢?生:你們看,上面圈一圈說明以紅花為標準,把紅花看成一份。藍花圈了3 圈,說明有這樣的3 份,所以藍花是紅花的3 倍。師:我看有同學不但圈了圈,還標注了1、2、3 這樣的數字,這是想說明什么呢?生:這樣更能看清楚有幾份。這時傳來一個激動的聲音:老師,我知道啦,有幾份就是幾倍!師:真棒!當不能拼擺時,你們創造出了小線、小圈。通過圈畫的方式讓人清楚地看出以誰為一份,誰有這樣的幾份,這樣就能清楚地知道誰是誰的幾倍了。
以學情為導索,找準認知起點。片段1 中通過創設這一問題情境,以學情為前提,學生找到新概念與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結點,既激發了學習興趣,感受數學概念知識之間的聯系,又能從“倍”的角度思考問題,展開教學。抓住學生比較兩個量的認知起點,找到“倍”與“比多少”“份”之間的聯系。
抓“份”的概念,促“倍”的理解。在建立“倍”概念時,“份”作為隱性知識,是理解兩個量之間關系的基礎。片段2 中借助“份”來幫助學生理解“倍”,通過研究一份和多份之間的關系,溝通“倍”與“份”之間的聯系,使學生不斷完善認知結構。
借助幾何直觀,經歷“倍”概念的形成過程。片段2 中,學生感悟到兩個量比較,標準的重要性。勾連倍和份之間的聯系,直觀地感悟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倍。片段3 中提出核心問題:這幅圖挪動不了,你有什么好辦法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誰是誰的幾倍嗎?給學生空間激發創造性思維。通過圈圈、畫線等直觀形式,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和份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語言表達使思維由內隱到外化,逐步加深對倍的理解,實現由感性到理性認識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