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雪(北京市朝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筆者在人音版教材三年級唱歌課《草原上》的音樂教學設計與實踐過程中,按照傳統的唱歌課的授課方式,通過課前圖片導入、發聲練習、學唱歌曲、唱會歌曲和拓展延伸環節進行設計,在課堂上學生們也都能按照節奏節拍唱會歌曲,但在情緒方面總是難以打動人心。如此舒緩、愉悅又動聽的曲調,學生們為何無法唱出情感呢?筆者在音樂教學實踐的實驗研究與探索中找到了答案。
班級A:運用傳統的授課方式,師生問好后,課件在藍天白云的大草原圖片中進行導入與介紹,引出授課課題《草原上》。簡單的發聲練習和帶節奏朗誦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而后進行聽唱法的唱歌課教學。經歷分組演唱與練唱后唱會歌曲,最后在拓展延伸環節相互分享對內蒙古大草原的認識與了解。教學目標完成,只能唱準節奏和節拍,但學生歌唱缺乏表現力和音樂情感,不能很好地表達音樂的美。
班級B:課堂導入由圖片轉化成題目與背景音樂均為“夢中的額吉”的詩朗誦視頻,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內蒙古大草原上人民的風俗習慣與情感,使學生們萌生想要去了解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對歌曲的學習興趣。其他授課環節不變,唯一變化的是不斷引導學生去想象和回憶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景象。教學目標完成,學生歌唱表現力尚可,歌唱旋律具有流動性,可以在聲音中感受到草原的遼闊。
班級C:課堂教學過程同班級B,在拓展延伸環節加入了蒙古族男孩烏達木在中國達人秀演唱《夢中的額吉》視頻,學生們看著父母雙雙離世的烏達木歌唱蒙古歌曲的旋律時無一不被歌聲打動,有的學生流下了眼淚,此時,學生們已完全共情到動人的歌聲里。相互分享觀后感之后,筆者用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表情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當再次唱起悠揚的《草原上》時,學生們的聲音連貫又不失色彩,眼睛里散發著明亮的光,身體也能隨著旋律自然搖擺。教學目標完成的同時,學生們還唱出了具有表現力的美的聲音。
在這節唱歌課的案例中,筆者將三個不同的自然班當做被試,從常規音樂教學設計進行授課到視聽結合的詩朗誦進行導入最后到與草原相關的蒙古族男孩傾情演繹《夢中的額吉》進行拓展延伸三種層層遞進的教學手段,學生的音樂表現逐漸得到提升和外顯,歌唱從歌唱的節奏、節拍與音準的準確性逐漸向歌唱的流動性與歌唱性轉變,在歌唱過程中在班級C 可以發現眼睛發光的孩子們和純凈的音色。可見,不同班級的授課方式影響到了學生的感受性,從而呈現不同的音樂表現力。
筆者從單一的圖片導入到視頻導入教學再到拓展延伸的情感共鳴進行探索,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視聽結合、聲像一體、資源豐富的優點,不斷充盈學生的心智感官,啟發學生積極參與并感受音樂情感體驗,引發學生音樂聯想和想象,切實感受到音樂所要表達的音樂情緒才能更好地歌唱。筆者在音樂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實驗研究,對教學案例進行總結和反思,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進行課堂教學環節的豐富和調整,意在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感受性。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創設教學活動,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的獨特魅力,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如何遵循學生心理認知發展規律,盡可能讓學生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感受到作品的內在情感,選擇一種學生可以接受并理解的情境共情到作品中也是引導學生表達音樂的方法。在音樂教師的范唱與引導下,唯有親身感受到的情感才能真實地表達出對音樂的理解,歌唱時才能使音樂具有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