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恩華
(湖北科技職業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學徒制是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企業要對本單位的職工實施職業教育,并實行培訓上崗制度。培訓上崗是眾多實踐性強的行業和企業對員工上崗前的一種教育制度,而學徒制本質上是實踐教育?!?021年度中國電子商務人才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電商企業對員工上崗培訓主要采用傳幫帶、集中統一培訓、在線培訓和委托第三方機構培訓等方式,其中老員工傳幫帶形式占88.12%,集中統一培訓占53.47%,在線培訓占5.94%;委托第三方機構培訓占1.98%,老員工傳幫帶形式占比最高?,F代學徒制在企業的表現形式是讓師傅帶徒弟,培養徒弟的崗位技能。在數字經濟發展趨勢下,企業轉型升級會帶來人才結構性供需矛盾,學徒制的形式和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結合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經驗?!吨腥A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國家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探索構建中國特色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此同時,隨著新技術、新業態等不斷涌現,高職院校更要探索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解決職業教育領域的難點和突出問題,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學徒制經歷了作為人力資源重要開發戰略、全面推廣和高質量發展的階段。作為中國特色學徒制前期探索,2014年由教育部主導的現代學徒制通過試點的推動,高職院校各專業開始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逐步在學徒制專業形成了“招工與招生合一、學徒學生雙重身份、校企雙元育人、工學交替、崗位培養”的現代學徒制模式。
通過采用CNKI數據庫收錄的有關學徒制的論文,對比分析有關學徒制的相關研究進展,梳理目前學徒制的理論、方法與實踐成果,利用文獻計量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通過主題檢索,檢索時間為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20日,從CNKI數據庫中收錄的有關“學徒制”主題的相關論文共2250篇,發文時間主要集中在2016~2022年,其中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發文量最高,說明從國家頒布實施現代學徒制以來,我國近年來圍繞現代學徒制的研究和實踐在高職院校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
學徒制相關研究人員及研究主題分布分析。通過文獻可視化分析,研究學者以徐國慶、徐永杰、平先秉、王海林等人發文量較高。對出現8次以上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聚類采用如下參數:時間切片設置為1、節點類型選擇關鍵詞,閾值中的Top N值設置為50,Top N%設置為10,確定較大的簇類為8類。設置完成后,對高職院校主要研究的主題分布進行分析,并進行關鍵詞聚類,其研究主題主要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及工匠精神等主題。研究的國家主要包括美國、英國、德國、瑞士、愛爾蘭等國家。研究專業涉及會計、電商、汽修、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專業。
通過對電子商務學徒制相關研究人員、研究主題及關鍵詞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20日有387篇研究文獻,研究學者以吳建洪、楊錦鳳、熊哲欣發文量較高,個人發文最高8篇。電子商務專業學徒制研究方向主要圍繞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工學交替、雙導師、創新創業等。對電子商務關于學徒制研究主題進行突現詞分析,“產教融合”作為突現詞,主要出現在2017至2022年之間,2020—2022年研究“產教融合”的最多。高職院校在現代學徒制開展中正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和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
2014年至2022年,學徒制在高校及企業中不斷推廣,概括起來主要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專業建設等方面研究學徒制在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學徒制的推行,較大限度地發揮校企合作育人的作用,有效解決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選人用人問題。電子商務現代學徒制還出現了個性化和多樣化的人才培養發展趨勢。[1]其實,從2015年開始直至2018年,教育部開始分三批遴選了165、203和194個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驗收通過率分別為75%,98%和90%。教育部對現代學徒制第一批暫緩驗收率、不通過率和延期收率分別只有0.8%、0.4%、0.8%。2021年對第三批試點、第二批延期驗收和暫緩通過的試點單位進行驗收,只有13家暫緩通過,5家不通過,2家放棄,暫緩驗收率、不通過率、延期收率、放棄率分別為6.6%、2.5%、0和1%。暫緩驗收和不通過的企業和學校有上升趨勢,延期驗收企業和學?;境制?,有2家企業和學校選擇放棄。
“十四五”以來,隨著新經濟、新業態、新商務模式的到來,有近30所高職院校在電子商務專業中實施了現代學徒制。[2]但高職院校在開展現代學徒制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需要進一步就這些問題進行探索,提出有效的方案。
一是招生與招工一體化進展緩慢。招生與招工一體化意味著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或入企,這種同步性增加了學校和企業管理工作協同的難度。學生對以學徒和學生的雙重身份進入大學難以進行角色平衡。再者,對于企業的規章制度、工作任務和業績考核等,學生不適應,家長有疑慮,以致在企業學徒制結束前有的學生就提前退出,甚至不去學徒制企業就業。
二是對于高職來說開展現代學徒制的合作企業少并且規模小。頭部電商企業與學校進行校企合作,一般會委托授權第三方企業的形式開展,并且布點少。這種情況對于電商產業不發達的地區就會形成制約。在電商產業不發達的地區,與高職院校合作的電子商務企業以中小微企業居多,客觀上他們沒有時間、場地、人員和精力承辦,或者主觀上不愿意承擔。另外,現代學徒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不匹配,以及現有的教學評價標準不能有效配合現代學徒制等情況。[3]
三是現代學徒制在實施過程中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和配套保障。[4]現代學徒制需要企業投入人力、財力和物力,增加了企業的資金成本。現代學徒制存在法律保障不足、企業深入參與意愿較弱、雙師水平和規模遠遠不足等問題。[5]
四是關于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研究不多,評價體系建設的實踐改革也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一些專業學徒制的教學評價成效難評估。[6]比如不同規模大小的電子商務企業或不同運營類型的電子商務企業對崗位技能評價標準的差異比較大。
研究電子商務中國特色學徒制方案,有必要結合地方產業優勢、企業崗位需求、電子商務專業特點進行學徒制培養,走具有中國特色學徒制的培養路徑,雙元育人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技能和工匠精神,增強學徒制對家長和學生的吸引力。
高職院校的學生創新意識薄弱,創新能力普遍不高,這給當前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帶來挑戰。結合學者圍繞學徒制就“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工學交替、雙導師、創新創業”等方面研究的內容,在深化產教融合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電子商務專業中國特色學徒制,旨在解決當前校企責任承擔不明晰、管理難度大、教學評價難、家長學生質疑、學生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
電子商務專業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以法律、政策和中國特色學徒制管理制度為支柱,構建“243”電子商務專業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243的含義是:2,代表實施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以地方產業布局為依據遴選合作企業;4,即由校企雙方根據專業國家標準,結合企業崗位特點,確立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內容、企業導師和學校專業教師構成等四方面內容。雙方比照專業群、崗位群建立相應的人才規格與標準,形成一定的能經得起市場考驗的人才培養標準體系;3,即在考核評價采取由學校、企業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共同構成三種考核評價方式,學生不僅需要取得學歷證書,還需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同時完成上崗前的企業職業培訓。企業將崗位新要求、新技能融入職業培訓中,學生除了在校的學習任務還有適當的企業工作任務要完成,并獲取相應報酬,最終實現“多方聯動、分層協同、崗位育人、多元評價”的模式。
制定《電子商務中國特色學徒制實施方案》,將學校和企業、學生和學徒、教師和師傅不同主體、不同培養對象和不同教學人員納入進《實施方案》中。完善《校企導師選拔制度》。校企雙方共同完善校企導師選拔、認定和使用方式,并在師資結構上,形成學校專業教師、企業導師、企業一線技術人員等人員組成的教學團隊。完善《中國特色學徒制校企成本分擔制度》,確定校企雙方各自的成本承擔。完善《班級管理制度》,做好專業學生校內外的安全管理、學習及工作管理等。校企雙方完善《學生報酬給付制度》,讓學生的權益得到應有的保障。完善《學徒保險購買及意外傷害管控制度》保障學生生命和財產安全。完善《學徒質量報告制度》掌握學生培養質量情況。
通過“學生—學徒—崗位1—學生—學徒—崗位2”的實訓輪換,學生全程參與電子商務企業美工、客服、倉儲、店鋪運營、直播帶貨等工作過程,由學生帶學生,孵化一批學生師傅,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有梯度、有層次地為中國特色學徒制的開展奠定基礎。
《2021年度中國電子商務人才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企業要求更新教學體系與產業同步的占31.68%。電子商務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要對接當地產業、電子商務企業、職業標準,重構課程體系。要將電子商務企業人才需求、崗位任務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中來。要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電子商務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要體現出學校和企業、學生和學徒、教師和師傅等不同主體、不同培養對象和不同教學人員的雙重性和統一性。
電子商務專業通過中國特色學徒制的實施,能夠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能夠更進一步面向市場,促進就業。同時通過中國特色學徒制教育實施,培養學生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