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力,張 穎,楊 雨,周力行,金 玲
(1.宿遷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江蘇 宿遷 223800;2.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大慶分院 黑龍江 大慶 150030)
新農科誕生于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文提出了“四新”的建設理念。四新包含“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及“新文科”。隨后是被稱為新農科的“三部曲”,分別是2019年6月的安吉共識、9月的北大倉行動和12月的北京指南[1]。至此,全國高等教育院校開啟了新農科背景下的教改活動。“風景園林藝術原理”是園林專業的一門重要的課程,通過系統將規劃、建設等多學科集于一體,立足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學生培養成具有文化底蘊且市場需要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課程內容包括:園林美的表現與園林藝術流派的特征與歷史演變過程;景觀元素的表現形式與基本處理法則;風景園林中的常用造景手法與空間的處理原理;園林基本要素的種類與處理準則以及造景手法;園林意境的表達;風景園林環境體驗與欣賞方式。課程特點:各部分內容逐層遞進與展開,由理論到實踐案例,由整體演變到局部特征,倡導不同時期的先進設計理念與規劃設計方法。以園林起源與發展為出發點,闡述古今中外園林藝術流派的手法與表現特征,包括中國式園林的藝術原理。由此展開景觀形式與藝術表現原則、景觀空間與造景手法、景園要素處理布置方式以及意境構思與景觀環境的觀賞體驗,結合各類實踐案例進行研究與解析。從而把握方向,突出重點,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基本理論與藝術原理,以及各種景觀元素與功能場地的設計原理與處理手法。
本課程使用的教材是2011年出版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年園林設計類論文數以千計,園林藝術原理知識日新月異。支撐這門課的案例時間過于久遠,已經相當落后[2]。同時應用型知識內容較少,不能適應教學的需求。我院立足于培養優秀的農業創新型人才,在國家鄉村振興背景下,急需農業上有思路、對農村有情懷及對農民有情感的“新三有”農業人才[3-4],但教材內容已不能適應現實的需求。
課程知識結構較為抽象。引用經典園林設計案例開展教學是常態,但園林設計案例中,北方園林圍繞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江南園林以蘇州園林拙政園、獅子林等為主,這些經典案例確實有優秀的設計理念和文化底蘊,但近代園林中優秀作品繁多,尤其缺失21世紀以來新的經典案例。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且由于年代久遠,缺乏課程的帶入感。
如今的信息接收方式呈現多元化,如百度、抖音、微信等多種媒體的信息源。雖然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帶來了知識傳播速度快的便利條件[5],但所看、所聽的信息沒有系統性和可借鑒性,多數是碎片化信息和無用信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這也是現代教學面臨的瓶頸。總結起來,主要是學生們缺乏對職業的整體規劃,沒有長遠的計劃,無法激發學習的動力[6]。
多數農林專業方向的院校將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作為重要的教學工作,只是采用教師傳授和學生自學兩種方式[7]。風景園林藝術原理內容理論性較強,內容相對枯燥。尤其近幾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常采用線上的教學方式,學生接受效果較差。在信息多元化時代,沒有新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學生依然是被動式接受,沒有互動和交流,導致知識掌握不扎實。
園林專業一直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通過對風景園林藝術原理的學習,了解專業的根本任務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歷史的脈絡中認識我國傳統園林的發展和傳承。同時結合園林美、形式美等知識,培養學生從建設者、批評者等角度審視風景園林專業,初步使學生能運用專業知識解決技術難題,能夠在園林設計項目中發揮作用。但多數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尤其在畢業論文設計中,依靠教師思路,沒有創新意識,核心原因在于課堂中缺失創新意識引導式教學。
新農科背景下,升級教學材料、豐富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大膽創新。風景園林藝術原理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面對知識陳舊問題,學院鼓勵教師獨立編撰教材,2022年5月出臺關于印發《宿遷學院教材建設與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建立教材編寫團隊,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講師5人,而且邀請了有園林設計經驗和工程資歷的工程師加入編寫團隊,參編老師全部具有課程的教學經驗,先后培養2018級、2019級等多屆學生100多人。教材中增添了先進設計和新方法,還包括具有典型性的近代案例。
破除教師講述為主的教學方法,將案例實踐教學方法、課程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入課程,將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應用到教學中。
①案例與實踐相融合。為補充教材中的新知識,將江蘇省及宿遷市周邊的優秀設計放到教材中。以原有教材為基礎,融合新知識,從世界園林藝術特征與審美、園林藝術賞析等八個方面進行編寫,適時融入生態園林理念和新農科、愛國主義等思政元素,便于學生們接受新知識、新思路,增強學生們熱愛家鄉、服務鄉村的意識,強化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②課外導師進課堂。邀請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加入編寫組,講解本地經典案例,讓學生們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無縫對接,建立應用型人才的最優培養方案。在教學中吸收近十年的新知識,讓學生們的知識結構跟緊設計時尚。適量放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等先進的思政理念。在課堂中植入思政教學案例,以強化育人功能[8]。
③以賽促教。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中,包括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等57項賽事。競賽中學生立足于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萌發市場需求的小創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大賽和項目,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水平得到長足的進步。
考核方式可以敦促學生積極投身到課程的學習中,而且也能衡量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是激勵自主學習及創新的動力,是一條有效的科學途徑。截至目前,宿遷學院的園林藝術原理課程的考試是階段性測驗、作業及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打分為原則,分數分配包括平時筆記質量分數、創新學分、實踐能力評價分數及課堂表現等。同時巧妙加入線上和線下資源[9],這種方式讓學生關注每一堂課的知識,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有動力參加到實踐教學中,在理論知識學習方面、動手實際操作的能力上都得到提高。全過程的考試方式既可以精準、清晰地反饋教學效果,而且會誘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對專業知識的濃厚興趣,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10]。
宿遷學院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學院本著服務地方,構架命運共同體為第一要務,但畢業生中很少能留在本地工作,原因主要是歸屬感較差。在課程的教改中,將大量宿遷本地的經典園林案例組合成一堂地方特色課。把項王故里、三臺山公園及宿遷天文臺等多個優秀園林設計作品建成案例庫,讓學生們更直接地了解近代先進的設計理念,在強化實踐的同時讓學生喜歡上宿遷[10],讓更多的畢業生參與到宿遷的經濟建設中。
在新農科背景下,本文對風景園林藝術原理課程改革進行了研究。從教材的修訂、教學的方式及考核的辦法都進行了探討。課程改革的特點是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使理論化的知識便于理解,學習效果得到較大的提升,在2019級風景園林專業學生的教學中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提高,80分以上的人數占比20.5%,克服了以往學生們知識學不懂、答不上題的瓶頸問題。同時“風景園林藝術原理”課程在新農科的影響下,將培養具有愛國的胸懷、扎實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夠協助導師開展技術攻關的高科研素質人才為目標,將多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關鍵教學要素有機結合,形成一門獨具地方特色的園林專業優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