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燕
預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學生形成語文素養的必經之路。預習的過程是學習的準備階段,是學生建立知識前后聯系的橋梁。由于學生年齡特點與學習能力的現實使然,學生一般缺乏有效的預習路徑。借助預習單,就是給學生預習的“拐杖”,讓學生在新授課之前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學習行為的發生,獲得完整的學習體驗。
當下,不注重課前預習的教學現象依然存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影響了語文素養的形成。設計預習單,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需求。
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綜合學習的能力”,從中不難發現,預習是教學的第一環節,是喚醒學生主動性的關鍵步驟。教師需要創設適合的預習單,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站在課堂的中央。
當下的課堂,在落實預習任務時呈現出簡單化、機械化、淺表化等現象。一是將“讀讀寫寫”作為預習單的主要內容。教學是離不開讀與寫的,但如果把預習異化為讀與寫,則違背了言語發展的規律。語文素養發展需要經歷內化的過程,預習是一個復雜的知識聯系過程,教師不能將預習僅僅變得簡單,而應該是簡約而不簡單。二是預習單沒有根據雙線組元的編排結構進行預習的安排,沒有形成一課一得。教師在設計預習單時常常千篇一律,使語文要素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三是預習的淺表化。在預習單中,學生只是停留在讀幾遍課文,抄幾遍生字,念幾遍拼音的層次,沒有實現基于言意共生的言語思維發展。長此以往,學生就容易失去預習的興趣,也無法從預習當中汲取知識。
3.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需要
設計好預習單,是閱讀“保底工程”的需要,對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置行為,學生通過預習能夠勾連起新舊知識,實現知識的整體建構。同時,通過預習單還能發現文本的重點與疑難之處,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與自主探究的能力,發展語文素養。
縱觀各種學習理論,都明確指出了預習的作用。
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的智力內涵豐富,板塊明確,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文本閱讀的預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在不同智能方面各有特點,因此在設置預習單時,教師應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安排各具特色的預習內容。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課時,預習單的落腳點應在培養學生連續細致的觀察,因此在預習中可以安排不同的預習內容。第一層次是對文本內容的初步了解,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第二層次是找出課文中細致觀察的句子,讀一讀并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將細致觀察表述出來的;第三層次是細致觀察后畫一畫,根據文本的描述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畫一畫“滿墻的葉子”。這樣的預習過程,各種思考相互碰撞,通過課堂的學習交流,能夠實現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語文知識的獲得、能力的發展、素養的形成離不開主動建構,離不開知識的相互聯系。在預習的環節中,將學生已有的經驗進行建構,指向新知識的獲取,就需要關注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如在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的預習中,邊讀邊想象畫面是預習的主要目標,想象畫面是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學生已經具備了根據詞語想象畫面、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根據情節想象畫面等能力,邊讀邊想象畫面就指向了閱讀過程中的言意共生。因此,在設計預習單的時候,就需要上聯下掛,“上聯”就是聯系學生已有的想象畫面的經驗,“下掛”就是為將來要教學的“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提供基礎。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本體進行支配的過程,知識習得需要源自于內在的需求。教材是學習的材料,預習單則是學習的支架,借助支架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思考,有助于發現言語規律,提升語文審美能力,提升語文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預習單的設計過程中,要從激發學生學習需要出發,要設計指向學生興趣發展的內容,讓預習內容成為學習的載體,讓學習形式成為預習的支架。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的預習中,對于《稚子弄冰》一詩中的“玉磬”“銀鉦”發出來的聲音是什么樣子的,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但對這樣的內容又充滿興趣,教師就可以將其作為預習單的內容之一。再如四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暮江吟》一詩中“瑟瑟”是怎樣的景象,作為生活在江北平原的學生,沒有這樣的生活經驗,教師就可以在預習單中出示圖片,作為學生進行前置學習的材料。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準確研判學情,讓預習真正落到實處。
當厘清預習單的設計原理后,在制訂預習單的時候,就需要教師關注文本內容,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教材體系出發,從言語學習規律出發,設計出指向學生發展的預習內容。
教材中有很多單元以文體作為單元編排主線,如寓言單元、童話單元、神話單元、詩歌單元、小說單元等。在教學中,教師就要關注這些單元的文體特征,借助預習單,讓學生從單元的文體特征出發,通過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這些課文的文體特點。如在詩歌單元的預習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關注詩歌是如何進行言意轉換的,關注從“言”到“意”的過程,其中要明確的是“象”,關注物象、事象、景象、人象。在設計詩歌單元的預習單時,教師要多從學生的詩性角度入手,了解學生讀過了哪些兒童詩,了解學生喜歡讀什么樣的兒童詩,了解學生是怎樣去讀兒童詩的。在了解的基礎上,要充分組織學生在課前進行自讀與欣賞。從自讀的角度,根據文體特征,從讀正確、讀流暢、讀出節奏出發,從讀出畫面入手,將詩歌的“言”轉換為具體的“象”,以便于在課堂教學中再進一步由“象”入“意”,實現言意共生。
教材通過雙線組元的結構,提出了明確的單元語文要素,在進行預習單設計的時候,教師要關注語文要素。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預習單設計過程中,教師就要關注要素內容,厘清要素的上位知識“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找準要素的下位知識“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因此,我們也不難發現《女媧補天》一課,編者基于這樣的下位知識進行了改動。在預習單的設計中,就需要引導學生從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三個維度去閱讀,找到三者之間的聯系,建構起“把握文章內容”的另一個方法。
語文學習需要指向學生思維的發展,“言”和“意”的路徑是思維,學生進行預習的過程本身也是思維發生的過程。在預習單的設計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設計出具有一定思維含量的預習題。如設計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一課的預習單,從內容角度可以讀一讀“神奇的地方”,從言語的形式角度可以讀一讀對應的句子,從故事的本身屬性角度還可以讀一讀世界各地關于人類起源的故事。
總之,預習單的設計,需要明確預習的作用與目的,精心設計預習內容與形式,還需要在具體教學中進一步清晰預習與教學的關系,實現預習有效服務于語文課堂的學習,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