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咸星彤
好的問題設計可以讓教學更高效。當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雖然不少,但大多是淺表低層次的問題,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真正提升。為了避免學生的淺表性學習,最大限度地讓提問促進學生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實現學生深度閱讀的目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注意以下方面。
在閱讀課堂中,教師提出的如果只是圍繞課文理解、解釋詞句意思等低層次方面的問題,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很難得到真正提升的。教師只有注重設計不同層級的問題,才能讓學生真正去思考,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鳥的天堂》一課時,有位教師是這樣進行提問的:“課文中作者幾次經過‘鳥的天堂’?他看到了什么?”教師試圖以這樣的主問題來串聯起整節(jié)課的教學。這個問題指向的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學生只需要通過閱讀從文本中提取相關信息就可以了。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學生的高階思維參與很少,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鑒于此,教師可以這樣進行問題設計:(1)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是在什么時候?他看到的“鳥的天堂”是什么樣的?給作者怎樣的感受?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2)作者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是在什么時候?他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3)作者在描寫“鳥的天堂”時分別用了怎樣的方法?你從作者的描寫中感受到了什么?(4)作者為什么感嘆“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這幾個問題分別指向學生不同能力的提升,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一步步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兩次描寫“鳥的天堂”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從而使學生真正走近作者,走進文本,感受作者那由失望轉為欣喜的情感,體會作者對“鳥的天堂”的喜愛與贊美之情。這些問題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也是若干個低層次問題所無法取代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要注重層級問題的全覆蓋,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真正提升。
閱讀教學中,教師經常會提出“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你是從哪些詞句感受到的”等這類感受性的問題,這種提問形式過分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而忽視了對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沒有把握住那稍縱即逝的提問時機,不利于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如教學五年級下冊《景陽岡》時,有教師提問:“你是從哪里感受到武松的機智勇敢的?除了機智勇敢之外,你還感受到了武松的哪些特點?”這種指向感受性的問題容易導致學生對武松的了解過于表面,不利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刻解讀。為了發(fā)展學生思維,使學生對武松的理解認識由表層走向深層,教師可以這樣進行問題設計:(1)有學生不認同武松的做法,認為武松不聽店家勸告,明明寫著“三碗不過岡”,他偏要過岡,他太魯莽了。你同意這種說法嗎?默讀課文,說說自己的理由。(2)武松僅靠一個梢棒就打死了老虎,說明了他武藝高超,他敢于上山是對自己有信心,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依據課文內容特點設計出可以促進學生思考的問題,幫助學生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式,引導學生從正面反駁,在文本中尋找蛛絲馬跡來闡明自己的理由,學生在對文本進行綜合分析、辯證評判的過程中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了武松,走進了閱讀的深處。
有些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經常會按照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這是為什么”“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等問題,這些問題沒有從學情出發(fā),不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思考與理解。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避免這種淺表性的問題,而要設計出具有探究性、縱深感的問題,把學生引向深度思考。
如教學四年級上冊《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教師如果只是圍繞“豌豆在家里的地位是怎樣安排的?豌豆為什么想出去?哪個詞語可以表明它想出去?”這些內容進行提問,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只是把文本語言從一個地方搬運到另一個地方,這種不經過深層思考的問題是很難把學生引向閱讀深處的?;诖耍處熆梢蕴岢觥吧钪?,我們是不是要像最后一粒豌豆學習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呢?說說你的看法?!边@類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讓學生把閱讀與生活結合起來,啟發(fā)學生深思,還在學生發(fā)表自己意見看法的過程中,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感知更加深刻。又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一課,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課文主要講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為什么還要寫牛郎的哥哥嫂嫂是如何對待牛郎這部分內容呢?這部分內容可以刪掉嗎?”這個問題的提出讓學生不再只關注文本內容,而是從布局謀篇、組織材料等方面深度閱讀,拓寬了學生的思考領域,給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實現了深度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具有引導學生深層閱讀的意識,善于結合文本內容,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或引導學生向縱深方面閱讀思考的問題,這樣才能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探究,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實現學生與文本、作者的深層對話。
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與閱讀能力的提升。一些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容易采取平均化的提問方式,對不同層次的問題均有涉獵,卻不分主次,導致課堂提問出現僵化、死板等現象。要想避免這種現象,教師就要從學生的認知起點出發(fā),緊扣教學目標,設計出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階梯式問題,有所側重,區(qū)別對待,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我的“長生果”》時,有些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我的‘長生果’指的是什么?‘長生果’加上引號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以此作為題目?”這樣提出的問題不分主次,學生感覺不到哪些是重要問題,哪些是次要問題,只是按照教師的要求機械回答問題,教學完畢之后學生對所學內容并沒有產生深刻的印象。因此,要想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使學生的閱讀向深層次的目標邁進,教師可以先提出核心問題“梳理葉文玲讀書經歷的時間軸,橫著看,豎著看,說說你有什么發(fā)現”。核心問題可以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展現出學生的個體認知與見解,屬于高質量問題的范疇。核心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梳理課文內容,發(fā)現葉文玲閱讀的成長軌跡,還可以讓學生隨著閱讀的深入進入到另一個問題“熱愛閱讀對寫作的影響”上來,也就是衍生出一些輔助問題。輔助問題就是幫助學生獲取基本信息方面的問題,是一些低層次的問題,只有把核心問題與輔助問題相結合,才能幫助學生準確把握閱讀重點,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進階。在《我的“長生果”》一課中,教師提出核心問題以后,可以提出輔助問題:“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作者讀書方面的內容?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作者寫作方面的內容?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少年時讀書的感受?”這些問題屬于提取信息類輔助學生閱讀理解的問題,這樣的提問凸顯了提問的層次性,有利于教師區(qū)別對待,引導學生重點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以核心問題為主,以輔助問題為輔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是促進學生深度閱讀的主要途徑。核心問題與輔助問題的數量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學生可以直接回答出核心問題,那么就不需要輔助問題了,如果教師提出核心問題之后學生很難回答上來,教師就需要通過一個或者多個輔助問題來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動態(tài)對問題進行調整,可以實現高效教學。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以發(fā)展學生高階思維與促進學生深度閱讀為教學指向,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避免低層次問題的提出,著眼學生,從不同層級設計問題,就能真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