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瑞
(江蘇海洋大學理學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0)
信息時代的到來,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全新的技術支持和教育理念,思政教育也受到極大影響。當前大學生的個性特征、思想觀念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的特點,這就要求高校保持創新意識,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制訂思政教育策略。具體來說,高校應利用新技術準確識別學生,為精準思政做好充足準備;落實三全育人機制,保證精準思政的全程性和系統性;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將知識與思政教育融合起來。
高校需要了解并遵從思政教育工作的規律,準確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落實教書育人的規律。如果高校和思政教師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并遵從“三大規律”,那么就能最大程度提高思政教育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在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解決三個根本問題:第一,應當培養出怎樣的人;第二,如何去培養;第三,誰應當負責人才的培養。所有的思政教育教師不僅需要重視思想引導、知識傳授以及言傳身教,還要能善于捕捉和洞察學生的心理需求與思想變化,能夠在準確把握規律的情況下逐步落實精準思政。
精準思政應當根據大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個性特點,遵從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思政教師必須要深入了解、準確判斷當前大學生的內心訴求和思想狀態,真正從大學生的角度出發確定教育起點,制訂科學合理的教育流程,篩選合適的教育內容,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只有真正做到根據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對癥下藥、量體裁衣,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與質量。智能化的信息技術能夠為精準提供更多可能性,各種教育平臺的應用、全新信息系統的開發、數據庫資源的構建,都能為準確判斷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好充足準備,也為精準思政的開展提供全新的實踐路徑。
精準思政的落實并非是完全拋棄傳統的思政教育方法,而是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根據三大規律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從細節入手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靈活處理“大”與“微”的關系,就利用更加精準的方式全面且具體的分析問題,從細微處解決問題,最大程度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2.1.1 建立學生信息數據庫
在新的時代形勢和教育形勢下,高校應將傳統教育模式和信息化教育模式融合起來,為每個大學生建立專門的檔案,豐富檔案內容,構建完善的信息數據庫,這樣才能更加精準識別新時代的學生群體,并為其繪制精準畫像,從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的精準性。當所有思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群體的行為特點與思想觀念,并利用其樂于接受的教學手段,有針對性地篩選教學內容時,就能從根本上提高精準思政教育的效果。具體來說,高校可利用學生信息填報系統、招生迎新系統、就業平臺活動情況、實行動態跟進系統、圖書館借閱記錄、評優評先、日常行為記錄等多種方式,通過各類數據信息的動態分析,深入學生的成長過程、人際關系、學習情況、興趣愛好、思想動態等,進行更加精準、多維度的識別,并繪制出更加完整的學生畫像。在日常工作過程中,高校還可利用活動參與、問卷調查、談話談心、家校溝通、面對面交流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學生,準確判斷學生的行為特點與思想特點,豐富和完善數據庫信息。
2.1.2 建立特殊類別學生檔案
在落實精準思政過程中,特殊類別學生是學生群體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該群體中包括殘疾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業困難生、少數民族學生、心理障礙學生等[1]。該學生群體是思政教育中的難點或重點,同時也是精準思政中的重點關注對象。在大學生剛進入校園時,高校就應當借助調查走訪的方式,構建出更加完善的數據資源庫,為接下來的精準資助工作做好充足準備。針對心理健康狀況出現異常的學生,高校應當采用及時干預、跟進動態、恰當疏導等方式,保證學生能夠正常進行學習與生活。對于少數民族學生和學業困難學生來說,高校應當采用合理引導、精準幫扶的方式。
2.2.1 構建三全育人體系
高校應當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積極打造三全育人體系,將思政教育工作落實到教學管理、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促使思政教育能夠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高校需根據學院特色以及專業特點打造出完整的育人體系,最終構建出全過程、全員、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高校應當組織學生、二級學院、學校、信息中心以及教務等,構建系統的教育體系,為精準思政的落實提供必要的基礎保障[2]。高校需建立一體化服務中心,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生活需求,整合多項日常事務,如就業、資助、心理咨詢等,運用一站式服務模式,同時還應構建服務中心文化,借助宣傳典型人物、融合思想等,讓服務中心的每一幅畫、每一面墻都能成為教育教學的載體。此外,信息中心應當發揮自身數據管理作用,整合、共享、管理各類學生數據,將精準思政融入日常工作的每個環節中。
2.2.2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完美融合
高校應當保證思政教育的校本化、全員化,能夠根據課程特點以及專業特征,充分挖掘所有課程中隱藏的思政元素,從根本上保證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完美融合。高校需要根據學科特點、時代特征、學生特點等,實現學校特色與思政課程的完美融合[3]。要想實現這一點,教師應當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既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還要全面了解學生,打造出更符合時代氣息、學生需求的協同機制。在此過程中,高校應給予更多的幫助和支持,鼓勵、吸引更多優秀教師參與到課程思政的建設中,讓每一門課程都能充滿“思政味”;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讓更多教師掌握在教育教學中落實精準思政的方法,根據實際情況展開教學,促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逐漸形成育人合力,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2.2.3 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完美配合
在精準思政工作中,思政教師和輔導員都占據著重要地位。思政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的角度給予學生正確引導,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利用各種教學活動提高其道德修養;輔導員則是學生在大學期間接觸時間最長的教師,也是學生最為熟悉的教師,在遇到問題后學生首先會尋求輔導員的幫助。輔導員的工作就是服務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糾正學生錯誤的行為和思想,因此輔導員也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成員。為了進一步提高精準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應當細化教學隊伍的分工,根據輔導員和教師的專業特長、學科背景以及工作經驗等,打造科學合理的教育矩陣,細致劃分輔導員和思政教育的工作內容。在構建全員育人時,高校應當從心理咨詢、日常服務、學業發展、資助育人等角度入手,逐步提高專業化水平,最終打造出分工明確、各有優勢的育人合力[4]。
2.3.1 提高思政課堂教學的精準性
在打造全新思政課堂時,教師必須要準確把握學生特點,利用精準思維引導學生;從學生個性化需求入手,提高供給精準性;調整思政課程內容、優化教育教學方法,準確保控教學環節與教學要素,在課堂中真正實現精準育人。第一,學理性和政治性的統一。思政課的精準性體現在教學內容上,需要教師能夠利用透徹的學理去分析真實問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滲透到學生的心與腦中,促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真正體會到真理的獨特魅力[5];第二,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模式。信息時代給教育領域帶來較大沖擊,越來越多的教師也開始在教學時應用信息技術,思政課也不例外。具體來說,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真實案例,創設教學情境,增加理論知識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弱化知識的理解難度,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此外,教師還可打造在線開放課程,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思政學習資源,在網絡上打造實踐教學基地,提供更加精準的思政學習資料。這不僅能夠快速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有效鍛煉其自主學習能力,保證學習效果;第三,將學生關心的難點問題與社會熱點融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典型案例、微視頻、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利用實踐感知、互動參與的方式調整教學形式,讓思政課堂更具有吸引力;第四,打造校園特色文化,利用地域文化、歷史文化等落實思政教育。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靈活運用區域特色、校園文化等豐富教學內容,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這也能讓思政課堂更具有親和力、時代感以及感染性。
2.3.2 重視日常思政教育
在日常開展思政教育時,高校應當利用樣本抽樣、數據分析、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當前所有學生的思想狀態和身心特點,將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活、困惑等作為教育內容,并制訂更具有精準性的政策措施,提高思政教育的精準性。第一,利用校園文化打造育人陣地。高校應當在現有校園文化的基礎上,讓校園內的所有畫作、墻面以及雕塑宣傳正確的思想觀念,充分利用微信、校園網站、抖音、微博等諸多平臺,打造校園工作品牌與文化欄目,并積極開展微直播、微話題等趣味活動;第二,充分利用各個關鍵時間節點。高校可利用重大節日、新生入學儀式、開學典禮等時間節點,開展不同類型的思政教育活動。
總而言之,精準思政能夠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是當前信息化、網絡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必須要秉承精準思維,從教育體系、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等多角度入手,根據學生當前的具體特點,逐步落實和推動精準思政教育,促使學生能始終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