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明
(山西忻州職業技術學院)
全球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讓人類社會逐步向智能化邁進,尤其受新媒體大環境影響,教育方式也在不斷改革、升級。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致力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度重視并全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在此過程中,廣大思政教師和相關教育從業者逐漸意識到:當下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思政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曾經普遍適用的課程已經不能及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同時,新媒體數字化、交互性、個性化等特點也對新時期高校思政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新媒體時代對傳統高校思政課程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加之結合高校學生即將步入社會發展的實際,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改善路徑提出相關建議。
(1)具有多樣化特征。追溯新媒體概念,最早可以退卻至上世紀六十年代,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新媒體的表現形式也愈發多樣化。從純文字的新媒體傳播到如今圖文結合、短視頻風靡世界,人們的行為習慣正在多樣化信息討論和設備跟蹤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新媒體的出現有效改變了傳統紙媒體和面授的弊端,能夠跨時空提供知識服務甚至幫助人們及時從各種角度獲取新的資訊。
(2)具有交互性特征。近年來,新媒體逐步突破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知識和訊息的弊端,媒體和觀眾的交流壁壘也隨之打破。以百度百科為例:若想查找有關思想意識的相關信息,我們不僅能夠看到傳統官媒所發布的相關文件,還能通過社交網站來進行互動交流,分享對思想意識定義、內涵的不同理解,這形成了媒體和受眾人群之間的互動,也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及時獲取反饋信息。
(3)具有移動性特征。如今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的出現使得人們能夠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充分利用無線傳輸技術,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以高校網絡授課為例:受新冠疫情影響,學生通過新媒體工具能夠隨時隨地開啟網絡聽課模式,而教師也不再受時空限制,利用新媒體平臺向學生傳授課程知識和理論觀念,這種設計也在無形之中改變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模式。
(4)具有開放性特征。當下,新媒體雖然未能形成學術界公認定義,但人們的日常生活早已受微信公眾平臺、短視頻軟件等知識分享平臺影響,發生了很大改變。在高校課程教學方面,新媒體向我們開放了內容儲存和檢索功能,使基礎公共課程甚至專業理論課程的交流、分享不再受時空、地域阻礙,師生能通過互動探討來及時解決自己在相關知識層面存在的不足和欠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悄然發生改變。新媒體作為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其碎片化的知識和傳播方式正在最大程度上影響著思想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22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2]通過報告,我們很容易發現:當前網民普遍比較年輕,10-39歲網民占總體人數的一半以上。特別是進入與社會接軌的大學以后,互聯網和新媒體對人們的影響愈發顯著。可以說,高校學生是正在接受高等知識教育且具有較高素質的社會儲備人才,正承擔著祖國未來建設的重擔。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便要在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及時利用新興、已有的優勢資源,在新的契機下對高校思想課程賦予新的內涵,以期實現新興思政觀念的傳播,不斷開闊高校學子視野。
(1)新媒體對學生思想價值觀易造成誤導,不利于思政課程的開展。十年來手機、平板電腦的產生、應用正改變著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也在無形之中改變了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方式。昔日,通過傳統的口頭傳授、紙媒報道,高校學生得以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課程知識;而今,新媒體利用其無可比擬的傳播優勢,不斷融入到高校學子的學習生活的教育活動之中。然而,人們在慶幸新媒體能有效了解學生深層思想內涵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作為一把“雙刃劍”,信息真假難辨、負面新聞過多的新媒體也對學生自我道德素養的提升造成了許多不利影響和阻礙。例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思想意識的滲透讓眾多學子產生了金錢至上、個人主義高于一切的觀念,傳統思政課堂傳授的“仁愛、家國情懷”反被其拋之腦后,這對新時期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擾。
(2)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對高校思政課程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思維模式權威性下降。互聯網作為新媒體發展的依托環境,正不斷推進高校思政課程的持續改革、發展。但是,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部分高校未能及時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工作形式要求,反而采用傳統的思政課程教學思維模式,較為老套的課本知識和理論觀念并不能吸引廣大學生的興趣。換言之,一切舊有的知識體系和理論框架都可以從網絡媒體上獲取甚至全面復制,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乃至思政課程的權威性。在高校中,經常會出現“思政教育是水課”的錯誤觀點,但在它大肆傳播的同時,廣大教育者也應該及時反思高校思政課程所存在的不足。顯然,由于受年齡分歧和時代落差等重要因素影響,思政教師很難獲得學生的尊敬和崇拜,沒有了權威性所支撐的思政課程,也難以塑造大學生優秀的價值觀和人生觀。[3]
(3)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大齡思政教師造成了思想困擾,課程改革發展難以持續推進。當前,新媒體憑借著其方便快捷、擁有大量信息資源的優勢獲得了高校師生的一致喜愛。在過去的思政教育活動中,時代局限性和技術斷層影響了教育工作模式的形成。幾十年來,我們國家思想深受古代傳統觀念和蘇聯模式影響,舊有的思政理論長時間處于固化狀態。但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平臺,既能為學生直觀、形象地提供課程內容,也便于廣大教師隨時隨地備課、及時獲取相關課程資料。但是,在看到新媒體平臺為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思維平臺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高校教師體系中,部分大齡教師仍分布在思政崗位之上,他們很難通過新媒體平臺來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及時獲取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建議和意見信息;對網絡技術的不熟練運用,亦讓高校思政課程逐漸變成大齡教師的一種負擔。
(4)受新媒體話語掌控者影響,高校思政輿論監控很難完美實現統一。在新媒體大環境中,媒體話語權和解釋權受到資本和經濟發展趨勢影響,正逐漸從傳統高校、官方媒體手中移交到規模較大的私營組織。時下,學生擁有眾多的社交軟件,以微博、豆瓣為首的信息分享平臺正影響著學生三觀思維的塑造。一些不良信息,帶有滲透觀念的功利主義觀點成為了時興甚至主流,這既不利于傳統優秀思政思維的傳遞和構建,也對高校思政輿論監控造成了很大影響。據鳳凰網調查,手機網民獲取知識和咨詢主要是通過碎片化分享來完成了。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網絡信息繁雜、魚目混珠的背景下,學生的輿論動向難以及時被學校所掌握;特別是剛剛成年的大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較為規范的行為準則,但他們的情緒波動極易受外部環境影響,從而在短時間內喪失理性思考能力,聽信、發布危害言論。
(1)新媒體增強了新型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力。新媒體的興起和發展對思政教育課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利用新媒體平臺來幫助學生理解思政理論也成為當下亟須解決的一大問題。有別于枯燥的傳統媒體,新媒體強大的檢索功能使學生能夠充分從多方角度和多種形式來了解課程開設的相關內容甚至進行一定范圍的知識拓展、延伸。[4]例如通過慕課、青年大學習等軟件、公眾號,其視頻的連續性和幽默性能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有效實現知識體系的全覆蓋。這也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啟示:在授課過程中,我們不能只考慮自身課程的片面講解、傳授,而是要讓高校學子在趣味中不斷獲得學習動力。
(2)新媒體體現了教師和學生的雙重主體地位。在傳統的思政理論授課過程中,人們普遍認為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學生和教師是處于一個不平等的狀態。尤其是在具有明顯思想意識的思政課堂上,學生很難發表自己對于理論知識和時事政治的觀點和想法,只能被動選擇接受教師灌輸的理論框架,從而失去了自我思考能力和辨別能力。但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以往“填鴨式”“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方式,讓課堂逐漸充滿新鮮感和趣味感;高校教師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自己在學生心中的影響力,還在平等、豐富的教學課堂中不斷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雙方充分利用新媒體上的有效價值信息,實現優勢互補。
(3)新媒體創新了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歷史實踐證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落實黨和國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5]特別是高校思政教育,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擁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傳播媒介未能及時跟進時代思維觀念,在深入貫徹落實有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論述中起著阻礙作用;不過隨著新媒體的興起,教育行業也認識到了其對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教育模式理應適應個性化十足的學生需要,并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對課程的觀點和建議,令其在課堂討論和新媒體工具應用過程中,能夠暢所欲言地展示自我,從而真正對思政課堂產生興趣。
(4)新媒體使高校思政資源有所拓展。依據傳統的課本和課件,高校思政教師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自己存在“捉襟見肘”的問題,不僅未能及時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還對學生的全面培育起到了一定阻礙作用。對此,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學習空間正從二維模式逐漸向“課堂+校園+媒體”的三維模式過渡發展。通過整合網絡上有利的時政資源,學生能及時了解社會熱點事件、現象,并在觀察和思考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認識和道德觀念。從某種角度來說,新媒體正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載體,兩者能在思政課程上進行互補和更新,不斷構建、發展適應時代的新型思政課堂模式。
(1)整合高校思政教育資源。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媒體平臺的不斷發展,各學科和領域學者對資源整合越發重視,特別是在思政課程教育領域,人們也逐漸關注到網絡信息對于課程理論體系完善、發展的重要意義。羅洪鐵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系統講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和作用,并充分說明子相關資源可發的緊迫性。對此,廣大高校教師理應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在授課過程中予以二者的有機結合,并在合適的時機幫助學生重塑適應時代發展和國家民族復興的思政思想觀;同時,我們也應采用師生共同觀看線上直播課程、網絡座談會等方式,實現教師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來增強課程的緊湊性和趣味性,特別是在事關學生思想意識培育方面,學校和社會也應參與到整合資源的過程之中,有效幫助在校學生適應社會和未來發展趨勢。[5]
(2)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重要作用,也點明了高校思政教師是其重要作用的發揮者。作為新時期思政課程教師,我們理應在新媒體發展的大環境下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首先,在科研能力方面,思政課教師理應提升自己的科研意識和自我創新能力,不僅要吸收前人有關思政教育層面的觀點、理念,還要總結自身實踐經驗,加強教育科研,從而實現思政課程對實際生活的引領作用;其次,思政課教師也要充分發揮自己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不僅要在課程中積極向學生灌輸家國情懷、奮斗精神等主流思想意識,還要扎實自己的學術素養,在開闊視野的過程中不斷改善教學方式、方法,以此提升教學能力,形成協同效應。
(3)不斷加強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平臺成為了高校思政資源整合的重要渠道,也成為高校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紅色思想精神的重要途徑。研究表明:新媒體設備的實時性、交互性能充分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補,并有利于實現高校思政課程改革的巨大突破。因而,在思政教育改善路徑過程中,廣大從業者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不斷加強新媒體平臺的建設,來幫助學生獲取其所能接受、掌握的學習資源,并不斷提高自身思政修養和知識素養。首先,我們應該加強相關人才的投入,在招聘過程中引進網媒宣傳人才,不斷建設、完善屬于自己本校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也加大思政宣傳力度;其次,思政教育工作部門要主動詢問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解學生之所需,答學生之所惑。
(4)構建民主和諧師生關系。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想要有效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利和選擇意向。現階段,網絡平臺的興起雖能及時讓人們了解時事新聞、互通有無,但對于不完全具備社會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校學生而言,他們難以完全分清網絡繁雜信息中的“好與壞。”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此過程中,應該積極利用新媒體交流平臺,通過匿名等方式輕松和學生探討、交流實時信息,來了解學生對于思政事件和觀點的掌握程度;同時,學校也應該通過組織系統性師生線上學習來實現二者之間的和諧相處。在共同思考過程中,雙方都可以站在彼此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進行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的分析、判斷和總結,以期滿足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需求,充分發揮高校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
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本,影響和決定著民族發展的趨勢與未來;特別是思政教育課程,更能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與人格塑造,承擔著“塑造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也體現著“鑄魂育人”的歷史擔當。[6]實踐表明,有思想,有見解的在校學生希望利用新媒體和網絡傳播平臺來學習思政教育課程,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轉化為能指引實際學習的知識和本領。因而,身處經濟快速發展和世紀變更的交匯點上,思政教育從業者和高校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三觀的塑造,實現大學生思政教育方案的完善發展。可以說新媒體時代下,實現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方案何其之多,如何篩選有效的傳播信息,如何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多元性、即時性、互動性的特征來完成思政教育體系改革,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是值得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