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怡(南昌師范學院)
在當前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難的形勢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比較嚴峻,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生數量增多的情形下,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向都沒有辦法滿足畢業生的期望。一般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就業率都比較好,但人才素質一直有待提升。旅游業人員平均素質低、學歷低,是造成當前人才危機的原因之一。而且,從畢業生個人工作的角度來看,大部分旅游專業畢業生都是盲目地接受用人單位的招聘雇傭,這往往就會出現就業的不確定式跳躍。相信所從事的工作與自己的期望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提高應用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畢業生的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的是就業率之外的第一個首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方向是本論文的重點。
南昌師范學院旅游與經濟管理學院是在原旅游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江西省最早開啟景區規劃、旅游營養、手語導游、茶藝等人才培養的高校之一。旅游與經濟管理學院為了滿足企業對實踐人才的需求,將實踐教學落實到教學計劃中,并貫穿于學生課堂學習、見習、實習等環節中,制定校政企合作模式;并在相關專業的政府企業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拓寬學校實踐教學渠道。目前,旅游管理專業設有兩個專業方向,分別為旅游規劃方向和酒店高級管家方向,各方向都具有明確的培養目標以及就業方向歸屬,具有各自特點而又歸于旅游管理專業。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及較好身體素養,能掌握管理學、經濟學、旅游管理基礎理論和方法,基礎扎實,視野開闊,適應社會和旅游經濟發展需要,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一定的應用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旅游應用型人才。
2.培養要求
通過專業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旅游管理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藝術體育、科學技術等相關學科知識,熟悉我國旅游業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國際旅游慣例與規則,具備較強的旅游管理專業服務技能、旅游策劃與規劃能力以及旅游大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能力等,主動服務江西旅游產業發展。
本專業的課程主要有: 管理學、旅游經濟學、旅游學概論、財務管理、旅游接待業、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費者行為學、旅游禮儀、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文化學、酒店管理概論、酒店客戶管理、酒店人力資源管理、前廳與客房管理運營管理等。
本文對南昌師范學院2018級應屆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并設計了相應問卷,主要針對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就業期望等方面進行設計,從數據結果進行分析,從而判斷應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對于就業問題的看法。本次調查對110名南昌師范學院應屆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開展,收回有效問卷101份。
1.畢業后初步規劃方面
本次調查101名同學中,選擇占比最高的為(考研、考公務員),占比48.5%,依據調查數據可以得出,對于所調查的學生群體而言,畢業后繼續提升學歷或考取編制是他們相比希望即刻就業與繼續實習積累經驗更多的選擇。
2.就業的困惑和就業選擇方面
調查數據表現出最多的就業困惑在于學生本身沒有心儀的就業崗位以及就業崗位與自身期望有一定的距離,說明了初步就業階段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群體對于就業的看待方式存在一定的個性理解,大多數畢業生不愿意從事基層的勞動崗位,在旅行社與酒店等企業中,基層工作得不到畢業生青睞,但具有一定技能要求的崗位又被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員工所占據,或是認為自身價值在某崗位上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這便導致了大部分學生認為企業沒有心儀的就業崗位,從而失去就業機會。還有39.6%左右的學生一直不能確定自身的就業方向或不想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在選擇就業方面出現了問題,認為沒有適合自己所能勝任的勞動崗位。34.65%的學生認為現階段就業較早,需要繼續強化自身技能或提升個人學歷等。
3.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方法方面
對于提升本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方法,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應當學習并提升自身的應用型技能水準,從而可以在企業的具體崗位中發揮出自身的專業性技能水平。對于進行工作崗位的實習積累相應經驗和希望國家出臺相關就業政策大部分學生都持認可態度。
4.導致學生不選擇與本專業相關工作的原因方面
相對于不選擇與本專業相關工作的原因而言,有76.24%的學生認為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與自身的就業期望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說明旅游管理專業所能從事的最有可能的服務行業等,并不是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的第一選擇。其余44.55%的學生認為該專業的就業前景較差,這里也與當今新冠疫情的影響有著很大的關系。45.54%的學生不喜歡本專業相關的工作。
5.希望能得到就業方面的幫助方面
有71.29%的學生選擇了校園直接性的招聘服務,例如招聘會、企業招聘宣講等,這無疑是應屆畢業生群體直接進入企業的最佳途徑。59.4%的學生希望能夠提供國家相應就業政策的信息匯總,例如大學生就業補助等。62.38%的學生希望增加校園內的職業培訓,58.42%的學生希望校園內多一些關于自主創業的培訓,例如大學生創業的指導、風險、方法等。50.5%的學生認為需要就業困難幫扶。
1.選擇即刻就業比率低
南昌師范學院101名應屆畢業生中,選擇畢業后即刻就業的人數只有25人,選擇就業的比率只有24.75%,整體選擇即刻就業的比率較低。
2.選擇行業內就業率低
對未來工作的選擇方向,只有31.68%的學生選擇了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68.32%的學生選擇了不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并不愿意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這可以表明旅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較低,這與旅游業現存的工作強度、晉升制度、薪資水平等因素有關。
3.就業薪資期望水平高、起點低
對于就業的薪資期望方面,本次調查的學生群體中,大部分選擇都傾向于月薪4000-6000元、月薪6000-8000元的一個薪資水平,還有部分選擇了月薪8000+的期望值,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學生選擇了月薪2000-4000元,可以得出當今大學本科畢業生對于就業薪資的期望普遍較高或者過高,在普遍的企業中,經現有就業數據調查,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上崗第一年的平均薪資在3000-4680元之間,平均薪資水平低于大多數學生的薪資期望值。現階段社會經濟水平快速穩步上升,同時導致了物價一定程度的上漲,加上社會整體對于小康生活的期望,導致大多數學生的薪資期望較高甚至過高,與當今生活的形式多樣化以及上限有關。
4.就業需求導致學歷優勢減弱
對所學專業在就業方面的理解,本次調查群體中61.39%的學生認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應用性高,有著良好的就業環境,38.61%的學生認為專業性不高,沒有良好的就業環境。64.36%的學生認為旅游管理專業就業要求的大多為經驗豐富,在學歷上所取得的學士學位沒有工作優勢,33.66%的同學不這么認為。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就業質量以及滿足自身就業期望的選擇上,呈現了等分的對立狀態,說明在就業質量以及自身的就業期望上比較模糊。現階段大部分企業的工作崗位經驗大于知識,這是導致從學校步入企業崗位起點低的一大因素。
1.行業屬性的影響
旅游行業作為服務行業,人才需求量大的同時就業門檻相對偏低,對于較為優越的崗位來說,學歷優勢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以至于應用型本科畢業生在走上服務崗位時會產生很大程度上的挫敗感。同時,旅游業又有著較強的季節性,淡旺季的客流量差別非常大,這直接影響各個企業對員工需求的數量大小。這是導致從事旅游行業的人們感到不穩定的因素之一,而國家的法定節假日往往是旅游旺季,無法享有應有的假期,也是降低行業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2.行業發展不成熟
因為旅游業的發展還不是非常成熟,有太多的不穩定因素以及限制因素,如季節、新冠疫情、突發事件等,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同時,旅游業企業崗位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發展前景等都普遍低于畢業生自身就業期望,導致了不選擇本專業相關工作,部分選擇繼續進行深造的學生大部分也是為了實現對口工作專業轉型。
3.自身整體素質影響就業能力
應用型本科畢業生在校期間對于理論知識以及相關技能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影響其就業能力,大部分認為自身期望同企業工作崗位存在一定距離的畢業生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自身素質同社會市場需求的差距,在同等就業層次所表現出的競爭力不足,這是影響畢業生自身就業能力的至關因素。
4.新冠疫情的影響
新冠疫情的出現導致旅游業整體完全“癱瘓”,新冠疫情初期的旅游業完全關停,導致所有的旅游業從業人員失業,沒有經濟收入來源,在新冠疫情時期所損失的經濟導致了大批企業及員工個人的退出,這也是非常大的一個影響旅游業就業的因素。就業崗位變少,畢業生的專業內就業選擇率自然而然也就跟著下降。
第一,完善就業機制。主要包括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招聘機制改革,在提高企業招聘力度的同時,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制定相應的就業優惠政策。同時,積極引導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在市場需要的地區和崗位開展就業活動,在企業做好宣傳工作的情況下,主動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端正就業心態。
第二,優化就業環境。政府應創造公平、公正就業環境,使能力較強的畢業生群體能夠順利就業,利用現有的各種資源對旅游管理類畢業生進行就業信息的引導,同時為各高校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奠定基礎。當今應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就業問題源于信息的不對稱,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不被畢業生理解,政府應及時幫助他們獲取就業信息,從而獲得自己心儀的工作崗位。
第三,加強就業前景宣傳。目前部分群體對于旅游行業的誤解很深,部分畢業生在就業時不選擇本專業相關工作的原因往往是家庭不支持或自身對旅游服務行業存在片面甚至錯誤的認知,認為旅游業、服務業社會地位較低。實則不然,在一些較為發達的國家經濟體系當中,旅游與服務業的經濟比重甚至高達80%,所以政府應當積極宣傳旅游與服務業的相關就業前景,讓更多群體認可此類行業。
第一,要逐步強化就業服務力度,多形式開展就業指導工作。一方面可以開展內容多樣化、內涵豐富的就業指導工作和咨詢服務工作,為實現畢業生充分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比如聘請校內和校外知名的互動專家和學者,舉辦就業實務交流座談會和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座談會,或者對本科生進行,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聘考前輔導,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組織畢業生到公司園區參觀實習,幫助他們全面把握我國就業政策法規,增強應試能力、團隊協作意識等,進而全面提升從業競爭能力。
第二,要注重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有效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比如實行學分制改革,允許并指導學生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習。既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要為他們如何有效拓寬知識面,為今后的擇業規劃提供多方面的幫助。從在教學手段上要多動腦筋,不斷豐富教學形式,強化實習環節,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等方面入手,通過校企合作,構建職業見習基地等方式,使學生真正接觸到與社會職業相關的內容,并以此培養學生在社會實踐崗位上的綜合實力。
第三,要努力開拓專業市場,不斷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制定就業市場開拓的工作計劃,從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予以保障。比如可組織相關人員直接與學校所在的市及其周邊的省(市)、學生就業的對口單位、企業園區等用人單位聯系,主動收集就業信息并推薦畢業生。也可以通過參加主辦方舉辦的招聘會主動與用人單位聯系。
第一,要端正學習態度。學生在本科專業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應當認真學習好所需掌握的基礎知識以及相關技能。在現如今大部分普通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本身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運用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部分學生存在應試心理,通過考試成為了本科學習階段的唯一目標。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掌握程度的情況了解較少,多在于考核階段對每一個學生的評估。學生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效率不高,在考核前對于知識或技能臨時突擊,此類情況頗多。所以學生層面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是較為關鍵的一點,只有在學習過程中下功夫,才能更好地掌握相應知識理論與技能,才能在就業時展現出高于他人的自我優勢。
第二,要糾正就業心態。本科學習期間,大部分學生對于就業沒有概念,往往認為就業是件較為長遠的事情,以至于在校學習期間,學校或學院組織的相應就業培訓或職業生涯規劃等被學生群體所忽視。同時,在調查中得知即將畢業的學生相對其他年級學生而言,就業的規劃程度更高,但是規劃效率卻很低,這就是起初在就業規劃指導等方面所欠缺的知識盲區,學生無法在需要進行自我就業或職業生涯規劃時有效問題解決。所以學生應當糾正就業的心態,理性、正確地看待就業問題在自己的未來規劃中的位置,認真接受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培訓。
第三,要注重自我提升。首先,學生應當盡早建立好職業理想,依據自身職業理想規劃學習和實踐過程。同時,需要進行客觀的自我分析,結合自身優缺點進行自我定位,結合自身興趣、性格、能力等去選擇一個認為自己可以勝任或愿意付出努力的理想目標。在本科學習期間,多為自己進行“投資”,如參加有意義的組織活動、各類競賽,加入各種活動組織,鍛煉自身溝通及協作領導能力等。只有不斷地進行自我評估,制定自我提升的規劃方案,才可以使自己的價值穩步提升,這是未來就業時自我優勢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