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慈翔
深度學習是專家學者基于構建主義教學理論提出的,其中,深度學習的“深”并不是傳授知識程度“深”,也不是拓展領域廣度“深”,而是學生學習體驗的層次“深”。教師對深度學習理念的運用,能夠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批判性思考的權利和能力,同時,也能令教師更為注重學生課堂的學習體驗,從而優化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激發喚醒學生深層次思考和多角度理解。但是,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普遍重結果、輕過程,從而在無形中造成了學生學習的淺表化,流于形式。對此,立足當前核心素養的視域之下,教師更要認識到深度學習不僅是一種教學理念,更是解決傳統“教與學”問題的關鍵思想,還是推動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助推器,充分運用該理念進行教學勢在必行。
教師幫助學生成功開啟深度學習之旅,關鍵在于要選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多重視機械的背誦,很少引導學生觸及思考性的言語體驗。教師要巧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驗,完成自主化語言體驗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入情境,從而增強其學習的興趣,喚醒其學習的動力。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軍神》一課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學這篇文章的重點、難點在于要求學生能夠通過人物神態、情緒的變化,體會“軍神”驚人的毅力與鋼鐵般的意志,如學生要透過劉伯承平和、舒緩的語氣,感受到軍人剛毅、鎮定和沉著的性格。而對于沃克醫生的語氣理解,則需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表達語境,感受其疑惑、關切和敬佩的心情。但學生并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難以以自身的認知產生共情心理。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大膽突破教學常規,采用“為電影片段配音”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先欣賞電影片段,使其在感官上有一個整體認識。當學生看到劉伯承忍著劇痛抓破床單時,也跟著劇情咬緊牙關,此刻,學生已情不自禁地進入情境中。第二步,教師請學生勾畫出表現人物神態、情緒變化的詞語,并在同桌之間閱讀交流,準備為電影配音。學生在配音的過程中,已不再是游離于文本之外的旁觀者,而成為了演員配音的參與者,從而對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有了深刻的認識。
教師巧用電影配音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通過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增進對文本的理解和感知。當教材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深度學習也就悄無聲息地發生了。
教學中,教師應拓寬學生深度學習的路徑,對此,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思維、情感、意志等相關的學習體驗。傳統課堂上教師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極為普遍,標準式答案已經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桎梏。為此,教師不僅不能過多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還要善于根據課堂上的一些生成,為學生提供對語言深度加工打磨的機會,讓學生與自我進行對話,從而不斷豐富其語言感知能力。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貓》一課,教師相機引導學生理解“蹭”字,在課堂中開展了一場高階思維對話。“我最喜歡的句子是‘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因為這句話寫出了貓的可愛,尤其是‘蹭’字。”“你具體說說‘蹭’字的意思。”“就是‘摩擦’。”此時,教師示意學生停一下,并面向全班說:“請同學們把‘摩擦’代入到課文中讀一讀,再與原文比較一下,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我認為不如原文好,‘摩擦’不能讓人感覺到貓的可愛。”“我覺得也沒有體現出貓的溫柔。”教師反問道:“那可以改成‘輕輕地摩擦’嗎?大家覺得可不可以?”“雖然這也能令人感受到溫柔,但是不能表現出貓對老舍爺爺的親昵。”“理解得真深刻!貓這樣輕輕地、溫柔地、親熱地蹭老舍爺爺的腿,你覺得還‘蹭’出了什么?”“蹭出了感情。”“蹭出了友誼。”“蹭出了‘人愛貓,貓愛人’的溫暖場面。”“大家看,經過你們的努力分析,可以通過一個‘蹭’字,感受到‘貓愛人,人愛貓’的動人場面,所以說,老舍爺爺真不愧是語言大師。”這樣的對話,令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為生動。
可見,具備深度學習屬性的課堂,是教師對學生不同個性發展的充分尊重。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一個“蹭”字展開詞句的分析,以此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信息,點燃了學生深度學習的思維之火,從而使文本深深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幫助學生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尤其在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習慣直接給學生灌輸閱讀內容要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傷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深刻性。為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層層遞進,設計恰當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質疑、發現、思考、體驗、反思,推動學生思維的高階發展。
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搭船的鳥》一課時,教師不難發現,與“觀察”相關的閱讀要求在這個單元出現的頻率較高,如精讀課文練習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交流平臺引導學生感受“留心周圍的事物,我們就會有新的發現”。但是教師需要思考的是,對于學生來說什么是觀察,如何觀察。在此前提下,教師與單元閱讀引導進行了關聯。如先讓學生讀一讀描寫翠鳥的語段,觀察作者是如何細致描寫這只鳥的。有的學生從顏色的角度描述,有的則從形態的角度描述。學生交流后,教師讓學生觀察翠鳥的圖片,學生觀察角度仍然不一,有關注到嘴是黑色的,有關注到尾巴很短的,有關注到頭頂有斑點的……此刻,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不同的人觀察同一個東西,會觀察到不一樣的地方,也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學生恍然大悟,從而對“觀察”一詞有了深刻了解。接著,教師讓學生圈出細致觀察的詞語,學生很快圈出了“天下著雨,雨點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響”,教師借此強調:“作者因善于觀察,才能恰當運用‘打’字,寫出了雨勢之大。”
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喚醒、激勵和鼓舞,喚醒學生的觀察意識,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增強學生的觀察動力,逐步提高他們的思維高度,實現了學生對寫作技巧的獲得。
深度學習不能一蹴而就,而教師的“教”雖然起著關鍵作用,但學生的“學”才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很多學生囿于自身知識儲備的匱乏,難以實現深度學習。對此,教師應增強學生知識儲備,豐富其學習閱歷,讓學生在不斷的積累中發現語言的樂趣。基于此,教師的教學才能水到渠成,學生的深度學習也讓語文知識的積累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燕子》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活動,要求搜集帶有“燕”的詞語、古詩句、名言、歌詞、人名、地名、物名等。在交流反饋時,學生反應熱烈,教師便搭建了一個特殊的展示平臺,將課堂打造成《曲藝雜談》欄目現場,請學生作為演員來一場群口相聲,主題為“燕”。教師要求學生無論說哪一方面的內容,無論說什么話,都要帶上“燕”字,否則就要被“懲罰”。于是,在活動過程中,關于“燕”的詞語一個個像豆子一樣從學生嘴里蹦出,數不盡的詩歌也開始回蕩于教室之中,關于“燕”的名字也數不勝數,層出不窮,甚至還有學生舉著文具盒大喊“飛燕牌卷筆刀”“燕子牌鉛筆”……一堂平常的語文課,一下子成了“雛燕鬧春會”,學生興趣盎然,整個課堂上也洋溢著“燕子歸來春意濃”的詩意。
上述過程,是學生與體驗對話的過程,語文活動重視讓學生在語言積累和運用中加深體驗,學生通過資源共享,增強了語文學習體驗。教師在課堂中融入相聲的元素,不僅開發了學生的創作潛能,而且發展了其語文思維能力,將學生的語文學習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高效的語文教學是由一個又一個“教學細節”組成的,是在一次又一次“思維碰撞”中生成的。教師對深度學習的運用,也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注,一種潤物無聲的教化,讓學生在一次次對話中發現語文的樂趣,進而獲得學習的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