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靜
思辨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思辨性閱讀可以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認真閱讀教材,找準學生思辨性閱讀的突破口,可以有效改變課堂教學中一些學生不思考或者淺思考的現狀,讓學生的思維由感性轉向理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讓閱讀走向深度。
教材中有些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存在沖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認知沖突點提出問題。
以四年級下冊《貓》為例,作者對貓的描寫與學生的認知之間存在沖突。要是我們在寫作的時候,貓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這種行為會讓人討厭,就想把貓打一頓,可是作者覺得貓的腳印像小梅花一樣可愛,對它還欣賞有加。還有貓的叫聲,在我們聽來很難聽,可是在作者眼中“它還會豐富多腔地叫喚,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當學生的認知與文本內容產生沖突時,教師可以拋出問題:“為什么在我們眼中一點兒也不可愛甚至它的動作讓人感到討厭的貓,在作者的眼里卻是那么有趣,可愛?”在教師話題的引領下,學生明白了正是因為作者對貓的喜愛,才使得在我們眼中普通的貓在作者的筆下是那么淘氣、可愛。教師引導學生就認知沖突點展開閱讀,可以使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學生的認知不是一張白紙,而是有自己的一定生活經驗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關聯點處展開思辨性閱讀,可以培養學生敢于挑戰權威、質疑教材的勇氣。
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現代科學技術帶給人類的都是好處嗎”,讓學生聯系文本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從現代科學技術帶給人類的好處與壞處等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并舉出了具體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如隨著科技的發展,私家車日益增多,汽車尾氣排放超標造成了大氣污染;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信息的普及及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好處,以及電子產品對青少年兒童的危害等。學生在養成辯證看待事物的習慣的同時,促進了對教材內容的深刻理解。
教材課后練習中編排了不少讓學生評判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引領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刻感悟的體會點。
如《父親、樹林和鳥》一文,課后的練習題:
你同意下面這些對父親的判斷嗎?說說你的理由。
◇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鳥。
◇父親對鳥的習性十分了解。
◇父親很善于觀察。
◇父親熱愛自然。
◇父親曾經是個獵人。
這些問題都蘊含著本文的思維點。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說說自己對這些句子的看法,并適時對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追問。為了讓自己的表達有理有據,學生會結合課文中對父親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來體悟父親的真實想法,并以此得出自己的判斷。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有價值的問題來引領學生思辨性閱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體悟,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
在教學中,教師要找準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訓練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訓練,使學生養成用批判、思辨、質疑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習慣,形成對課文中人物或者事物的客觀公正評價,從而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