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湯婷婷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是形象思維強、善于模仿,但是獨立思考的能力比較薄弱。學生在語言表達的時候,如何選用恰當的詞語,如何把句子理順、把意思流暢地表達出來,都需要教師加強訓練。在教學中,我利用填空式練筆幫助學生學習語言。下面就結合低年級教材,談談借助填空式練筆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
葉圣陶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這些例子是編者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特點從文學寶庫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到底有哪些秘密藏在課文里面就需要教師去發現和挖掘。雖然低年級課文的字數不多,句子的結構比較簡單,但這是學生的語言啟蒙,是理解語言、積累知識和運用表達的基礎。因此,教師要根據課文的特點,精心設計填空練習,幫助學生叩開言語大門。
如一年級下冊的《荷葉圓圓》的課后習題3 要求學生“讀一讀,寫一寫”,例子是“荷葉圓圓的,綠綠的”。習題練習是:“蘋果_____,_____。”這道填空式練習就是本課的言語訓練重點之一,教師應抓住這個句式讓學生進行練習。這個句子位于課文的第1 自然段,是用來描寫荷葉的形狀和顏色的。在平常的生活中,描述一個物體常常會把形容詞放在前面,如“圓圓的荷葉”“碧綠的荷葉”“又大又圓的荷葉”等,而課文運用的語言形式是先說事物名稱,再說特點,就會給人一種新鮮感,而且為了突出荷葉的特點,還連用了兩個疊詞“圓圓”“綠綠”,讀起來就覺得好像真的看到了長滿池塘的荷葉,心情特別愉快。結合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帶著愉悅的語氣讀一讀這句話,并說說其他事物,如:“水珠_____,_____。”“荷花_____,_____。”“河水_____,_____。”根據課文內容在課堂上進行填空式說話練習,學生就會順著教師的提示展開思維,積極思考,如“水珠圓圓的,亮亮的”,“荷花紅紅的,艷艷的”,“河水清清的,藍藍的”,這些句子就能很輕松地說出來。再出示蘋果、梨子、西瓜等圖片,讓學生用疊詞來描述這些事物,就變得非常輕松了。
在教學中,教師應找出藏在課文中的言語“秘密”,精心設計練習內容和形式,這樣就很容易把這個“秘密”公布給學生,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言語表達形式。雖然課堂上的練習時間不能將每篇課文的所有“秘密”都挖掘出來,但是結合課后習題,每堂課都能設計1~2 個練習題進行訓練,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將會學到很多語言表達技巧。
學習語言表達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課文的很多語言都是學生積累的好材料,也運用了較好的表達方法。學生可以采用讀讀背背的方法品味“秘密”,在練習表達的時候運用這些“秘密”,就能表達出精彩的內容。
如二年級上冊《葡萄溝》的課后習題3 要求學生“讀讀下面的句子,照樣子寫一寫”,例句是課文的第2 自然段第3 句,描寫了葡萄成熟以后五光十色的樣子。在教學這個自然段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單獨出示這個句子,讓學生讀一讀,說說讀懂了什么。然后用紅色字體顯示出兩個關鍵詞“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課文中的插圖呈現出了很多葡萄,學生在說圖意的時候用了“一串串”這個詞形容葡萄多,教師板書“一串串”,引導學生體會“一串串”與“一大串一大串”之間的區別,學生就能體會出“一大串一大串”這個詞更能表現出葡萄的多。“五光十色”這個詞從表面上看是指顏色多,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猜猜這個詞還有哪些意思。學生結合圖片和課文內容,理解到這里除了表示葡萄顏色多以外,還寫出了葡萄的品種多,質量好。在學生理解了這個句子的寫法后,教師出示填空形式引導學生學習仿寫。如“公園里的花都開了,有_____ _桃花、_______杏花、_______迎春花,_______”,這句話描述的是春天公園里的美麗景色,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各種花兒盛開的情景,說說可以從哪些方面感受到花兒的美,使其自然而然地說出顏色美、姿態多、味道香等特點,可在橫線處分別填上“粉紅的、雪白的、嫩黃的、色彩繽紛”。在第2 句“下課了,同學們在操場上活動,______,處處歡聲笑語,熱鬧極了”,學生就會思考哪些活動會給人帶來歡聲笑語。如在第三單元語文園地“識字加油站”中就有9 種活動方式,加上平時生活中的活動,學生就能填出很多讓人喜愛的活動形式。延伸開去,學生還會描寫大掃除的場面:“勞動開始了,同學們迅速走到自己勞動的地方,擦窗子、擦桌子、擦墻面、撣蜘蛛網、掃地,個個干得熱火朝天,認真極了。”
課堂上的學習讓學生品味到語言的秘密所在,學生在理解了這些詞語的用法以后,領悟到這樣寫的奧妙,填空的時候就會要求自己也要填寫得和課文一樣精彩,從而為以后的寫話奠定了基礎。
通過課堂的學習,學生逐漸掌握到了課文中的秘密,也就有了更多嘗試的膽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課文的細微之處引出“秘密”讓學生破譯,讓學生從言語中體會到課文這樣表達的精彩,然后在自己表達的時候把這些精彩運用得更好。
如二年級下冊的《楓樹上的喜鵲》的課后習題2 要求學生“看到下面的情景,你會想到什么?試著寫下來”,這是對課文第9~12 自然段的延伸。課堂上,教師用多媒體出示這4 個自然段,讓學生找出句子中的提示語,然后想一想這些對話是什么意思。如喜鵲媽媽的問話“鵲!鵲鵲鵲?”中的標點符號分別是感嘆號和問號,帶有感嘆號的句子的語氣一般比較強烈,表示引起注意,帶問號的句子則表示疑問。教師范讀,之后讓學生練讀,并想象喜鵲媽媽會提醒孩子們注意什么,提出了什么疑問。學生破譯了喜鵲的語言,原來喜鵲媽媽是在說:“看!那是什么?”同樣,喜鵲弟弟回答的話語中雖然也只是相同的一個字:“鵲!鵲鵲!鵲鵲鵲!”學生就會想象出喜鵲弟弟看到太陽升起來的美麗景色,是在大聲歡呼呢。通過標點符號的辨析,學生破譯出了課文中言語的秘密,就有了更多探究的興趣。接著,教師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創設對話情境,教師扮演“我”的角色,男生扮演“喜鵲媽媽”的角色,女聲扮演“喜鵲弟弟”的角色,一邊讀課文,一邊引導學生說說在對話中想到了什么,并出示練習2 中的填空題讓學生填一填。學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較強,如“我看見喜鵲媽媽找了一條蟲子回來,站在窩邊,喜鵲弟弟一齊叫道:‘鵲!鵲!鵲鵲鵲!’我懂得,他們的意思是:‘媽媽,媽媽,我們餓了!謝謝您給我們找來了可口的美食!’喜鵲媽媽把蟲子送到喜鵲弟弟嘴里,叫起來:‘鵲,鵲鵲,鵲鵲鵲……’我知道她是在說:‘乖寶寶,快吃吧,快快長大,自己學會捉蟲的本領……’”學生在練說的基礎上進行寫話練習,都寫出了精彩的片段。
教師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引導者,如果采用填鴨式的方式直接灌輸給學生“秘密”,學生就感覺不到這些“秘密”的神秘之處,也就體會不到課文使用言語的精彩,但是通過自己去發現、去體會,學生就能很好地把這些“秘密”破譯出來,為己所有,并在運用的過程中使自己的表達更加出彩。
教材對于“填空式練筆”可謂是精心編排,這些填空式練習題的設計,體現了編者的慧眼與用心,因此,教師就要用好這些填空式練習,在課堂上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恰當指導,調動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表達,引領學生內化,牽引著學生逐步攀登語言表達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