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琳
寓言是文學作品中的一種體裁,是帶有勸喻或諷刺的故事。教材中安排有多篇寓言故事,其中在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安排了寓言文體單元,還安排了推薦寓言閱讀的“快樂讀書吧:小故事大道理”。寓言通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這就要求教師在寓言教學中,充分重視寓言文體的基本特征,引導學生不僅要關注故事本身的內容,還要突出寓言故事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讓學生從中領悟出生活乃至人生的大道理。
入選教材中的寓言字數不多,言簡意賅。教學寓言故事時,教師首先教的就是語言。學生在寓言故事中學習語言,不外乎讀和寫。寓言故事從篇幅上看普遍短小,但所蘊含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因此需要充分朗讀,才能進入寓言故事的內核。對于寓言故事的朗讀,學生先要努力把故事讀熟練,走進故事中人物的內心,認真傾聽人物的表白、對話,與人物進行真誠的交流,進而能夠站在人物的立場進行體驗,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物,這樣才能真正讀懂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當然,寓言故事中有多個人物時,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體會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其實,寓言故事中存在許多空白,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空白進行補寫,既可以使寓言的寓意體現得更準確、更明白,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教學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一課時,學生往往喜歡站在小鳥或者普通人的立場上看青蛙,對青蛙不相信天很大表示不理解或者很可笑。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一直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它看到的、想到的應該是怎樣的,就會說出怎樣的語言,還會以怎樣的語氣與小鳥爭辯,這樣才能讀懂井底的青蛙所說的話。在分角色朗讀時,可以讓學生輪換小鳥和青蛙的角色進行朗讀,這樣更能讀出二者對話中的堅信不疑和真誠,避免一味貶低青蛙的情況出現。故事中井底與井外的區別很大,為學生續寫故事留下了巨大的空間。教學故事后,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青蛙來到井外發生的新故事,讓學生自主表達,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理解,能夠保持童真、童趣最好,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就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寓言的篇幅盡管短小,但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是支撐寓言故事普遍為人所接受的核心和關鍵內容,尤其是人物形象往往直接蘊含著寓意,是閱讀寓言故事的重點所在。這就決定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由于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是在后續教學中才出現的內容,對寓言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感知,可以適當借助學習童話的方法,只需要初步判斷這是一個怎樣的人物(角色),不需要深入分析人物(角色)性格特征,這種初步判斷可以通過想象加表演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完成形象的建構。對于寓言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建構,可以借助插圖進行想象,也可以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想象人物的內心活動等。而表演故事則是學生的最愛,通過表演,故事中的情景、人物語言、人物動作就變得具體直觀,能夠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真切感知。
如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中出現了陶罐和鐵罐兩個形象,課文結合二者的特征(陶罐易碎、鐵罐堅固)并從對比的角度進行表達,所以,對于鐵罐和陶罐形象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通過想象和表演來把握。首先,需要想象陶罐和鐵罐爭辯時的情形,課文中已經寫出了爭辯雙方的語言、神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透過語言和神態想象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和內心。如“‘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在這樣的對話中,可以想象鐵罐是在發起挑釁,不僅語氣不友好,是吊著嗓子在說話,還滿心瞧不起陶罐,所以眼睛連看都不看陶罐。這樣的想象不僅有助于學生站在鐵罐的立場上理解其用意,還有助于學生后續的表演到位。其次,在學生進行表演時,最重要的是想象人物說話的語氣、語調和動作,尤其是動作需要配合語言,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二者不同的為人處世的風格,如表演鐵罐,就需要加大動作力度,每說一句話都要做出驕傲的樣子;表演陶罐則顯得很謹慎和避讓,常常有退一步的行為,這樣的表演就能夠很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形象。
在寓言教學中,理解寓意是重要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挖掘故事的內蘊,借助思維的力量來完成從內容到內涵的發掘與提取。寓言的故事本身具有多元解讀的可能,要想學生能夠順利理解寓言的寓意,自然離不開對故事的深入研讀、討論、評價,而且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范圍,應允許學生根據文本故事內容合理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主張,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認可,因為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已經獲得了發展。
如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是一則文言文寓言故事,保留了寓言的原始狀態,其寓意的理解可以在比較開放的思維狀態下進行。課文講的故事很簡單:一個宋國人撿到一只在樹樁上撞死的兔子后,放下勞動工具就守在樹樁邊,等著再次撿到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課文中最能體現寓意的句子是最后的“而身為宋國笑”,但宋國人笑什么?為什么笑?故事似乎沒有明確的答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解讀給出答案。有的學生認為宋國人是笑那個人認識不到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偶然事件,不可能天天發生;有的學生認為宋國人是笑那個人總想著不勞而獲,所以有了第一次就希望永遠是這樣;有的學生認為宋國人笑那個人不知變通,當第二天兔子沒有出現時,就應該及時拿起工具去干活等。對于學生不同的理解,教師沒有急于確定誰的答案是正確的,而是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那個守株待兔的人到底錯在哪兒?學生認識到:一是他不該想著再出現白撿兔子的事,二是他不該決定專門去等這樣的事再出現。經過思維的互相碰撞,學生通過比較并思考哪一種觀點更接近原文的意思,為什么,從而使思維得到不斷發展。
入選教材的寓言都是廣為流傳的經典故事,都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如愚公移山就是遠古神話、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及佛家文化互相交融的典范。因此學生在學習寓言故事時,既要學會講述故事和理解寓意,又要注意從中汲取和積淀文化精華。
如六年級下冊《文言文二則》中的《兩小兒辯日》一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一書中寓言眾多,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價值觀和認識論,闡述了對宇宙、人生、社會生活的理解,由此體現出豐富的文化意義和價值。《兩小兒辯日》描述孔子在路上遇到兩小兒發生爭辯,爭辯的內容是太陽離地面是早上近一些還是中午近一些,爭得難解難分,孔子因沒能做出判斷而遭到譏笑。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贊揚了古代人民敢于探求真理,并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小孩能夠從早上和中午的太陽帶給人的熱度、距離等角度進行觀察、感受,說明人們注意觀察、理解自己生活的環境,從而尋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文化層面看,故事中包含著那個時期人們的自然觀、實踐觀、知識觀。其次,故事中出現的名稱表述如“車蓋”“盤盂”“湯”“辯斗”等,無疑都是學生學習課文必須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所體現的就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特征。
總之,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好教材編排意圖與教學策略的統一,在充分把握文體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讀懂故事到理解寓意,進而關注語言發展、形象建構、發展思維和積淀文化,讓學生在寓言故事學習中有更多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