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這種就近為消費者實現1 h乃至30 min內快速送達服務的零售模式,正激活更多消費場景,為中國消費市場帶來新活力。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以前買小眾商品,人們更多是網購或去專業的門店。現在選擇即時零售平臺下單的都是周圍10公里以內的市民。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超市線上訂單不斷增加,店里每天商品種類也拓展到了幾十種。
超市幾年來的變化,是即時零售在中國快速發展的縮影,也反映著近年來中國消費模式的改變。
在過去十幾年,中國電商模式飛速發展,一套包括外賣騎手、智能調度的即時履約系統建立起來,大量的外賣騎手、技術驅動的數字平臺、不斷優化的配送時效等成為中國即時零售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業內專家認為,即時零售具有快、近、扎根本地等特征,恰能迎合疫情期間消費者活動范圍較以前有所收縮的需求。埃森哲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50%的“95后”消費者希望在購物當天甚至半天就能收貨,7%的消費者希望能在下單后2 h收到商品。即時零售方便了消費者,反哺了大量中小微商戶,成為促進消費、助力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之一。
多家機構預測,未來數年,即時零售新業態面向的市場規模將會達到萬億元量級。艾瑞咨詢認為,2021年中國零售O2O滲透率約1.6%,預計2025年提升至7.8%,2025年即時零售規模約為1.2萬億元。隨著線上購物發展迎來新趨勢,眾多電商企業也都紛紛入局,并從早期的餐飲外賣,拓展到生鮮宅配、商超零售、鮮花蛋糕、醫藥配送、服裝鞋帽、3C電子、美妝等品類。
當前,中國即時零售業態中,既有京東到家(達達)、美團、餓了么等互聯網配送平臺與線下零售門店的結合,也有樸樸、盒馬等一批自營即時零售商,形成了“群雄爭霸”格局。面對快速增長的市場空間,無論是街頭便利店,還是永輝、家樂福、絲芙蘭等境內外大型商超及連鎖品牌店,均表示要通過即時零售實現新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即時零售需要較高的人力、科技和營銷投入,加之自身即時性、分散化、個性化的特點,使得降低成本仍然是這一新興業態必須面對的最主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