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家錦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繼承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持續、生動地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在青年人心中生根發芽。我們目前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比較復雜,一方面,青年的成長期是培養心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另一方面青年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影響下相較于前人更加受到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沖擊,在這種形勢下,做好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工作必不可少。

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中國各民族培育和凝聚愛國主義精神的發展史。雖然在不同時期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但正因為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的延續,才使中華民族不斷在歷史的洪流中向前發展。
愛國主義教育從來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古代,由于朝代更迭,戰亂頻繁,愛國主義主要表現在保護君主和人民,忠于皇室。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我國人民被迫開啟了封鎖的大門,也同時開啟了近代以來我國人民抗拒外國入侵的歷史新篇章。一時間,“師夷長技以制夷”“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充滿革命精神的口號破空而出,孫中山更是在《興中會章程》中第一次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尤其是1937 年“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對華進行全面侵略以后,“保家衛國”就成了那個時代最重要的愛國精神。新中國建立之后,愛國主義教育主要著眼于鞏固革命政權、恢復國民經濟發展、建設以愛國主義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思想,并強調愛祖國與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先后形成了許多具有愛國主義時代特征的精神,激勵了無數青年為建設新中國貢獻青春和力量。改革開放初期,國門打開,各種新鮮事物一并涌入,青年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當時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對青年愛國主義觀的形成產生很大影響。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尖銳地批評了“愛國可以不愛社會主義”的觀點。祖國并不是抽象的,應該讓青年認識到愛國主義是可以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那就是愛家人、愛學習、愛工作、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愛燦爛輝煌的中華優秀文化、愛血脈相連的骨肉同胞。當然,我們今天所講的愛國主義也并非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既立足中國,又面向全球。我們既要建立文化自信,保持民族自豪感,又要面向國外,擴充和豐富我國愛國主義的內容。
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離不開廣大青年一代的共同參與,青年作為重要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他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氣質直接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因此,要高度重視培養青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引領他們時刻跟黨走,培養適應新時代主題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
西方多元文化思想襲來,削弱了我國青年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甚至打擊了少數青年的國家自豪感。雖然和平與發展仍是新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化程度也將加深,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也在同步推進。尤其是近年來互聯網技術飛速進步,網絡多元文化使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的青年感到自我迷茫,負能量的網絡文化腐蝕青年大腦,有的甚至丑化青年心中的國家形象,少數青年對中華文化產生自卑和動搖。盡管現在很多學校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愛國主義教學課程體系,但是在教育實踐中,課堂教學不合理,流于形式的現象仍然存在,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需要落到實處。
世界各國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對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卻是各顯其能,常抓不懈。美國對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非常系統,深入美國青年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階段。在幼兒園階段,就會要求學生認識國旗、學唱國歌;從小學開始便安排美國史相關的課程,隨著之后學業階段的加深也會不斷強化學生對美國歷史的了解。美式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公民教育,從孩子所在的社區、城市、州,逐漸上升到國家,讓孩子對自己身為美國公民這個事實產生極大的自豪感。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外國人移民美國后,其二代、三代完全融入美國文化,認為自己是徹頭徹尾的“美國人”。近乎“洗腦式”的美式愛國主義教育雖然細思極恐,但卻行之有效。
青年是初升的太陽,擁有最大的潛力和競爭力,是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增強中華民族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毛澤東認為中國的青年“起了某種先鋒隊的作用”[1]。在近代以來我國民眾處在內憂外患、水深火熱的形勢下,中國青年站到歷史面前,發起了一場規模巨大的愛國救亡運動,無產階級的亮相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讓帝國主義侵略者看到,中國年輕一代擁有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這也深刻影響了當時中國的時局變化。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緊緊抓住青年階段的‘拔節孕穗期’,要把青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2]。對于這樣一項涉及多個主體多個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齊抓共育形成合力。
人是社會人,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人們通過交往形成的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社會群體的一部分,青年與社會中的其他群體密切相關。青年愛國主義精神的養成并不僅憑其自學成才,社會各界力量理應共同參與。社會由許多組織群體構成,擁有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多元的文化氛圍,不同社會主體應該發揮不同的作用。大眾媒體廣泛傳播的今天,應該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例如,在地鐵、公交、機場中,大量放置相關的公益廣告,在電視節目中播放革命英雄人物紀錄片或是與抗日戰爭相關的電視劇、電影,讓青年在娛樂休閑中學習愛國主義精神;各種專家學者和藝體明星應該發揮自己公眾人物的作用,在重大節日和有關國家重大事件面前積極主動發聲,為青年樹立起榜樣;政府要加大對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投入,為其資金投入、教育場所和實踐基地的選定、相關組織的培訓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健全問責制度,對忽視愛國主義教育以及不作為的責任人問責;家庭是青年首先接觸的一種社會形式,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助于青年正確觀念的形成,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閱讀歷史書籍,讓孩子了解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愛國志士們奮發圖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在孩子的內心種下愛國主義精神的幼苗。
學校教育是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方式。老師們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把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和教學內容相結合,例如主題班會,讓學生準備英雄人物的愛國故事在班內進行交流分享,或是帶領學生參觀重大事件的紀念館,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學校要加強與愛國主義相關的校園文化建設,除每周升國旗、唱國歌,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向國旗敬禮”的活動,培養青年對國旗自發的尊敬感;利用文化墻、宣傳欄科普愛國主義精神的知識,舉行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歌唱、征文比賽,將愛國主義融入一切可以融入的活動中去,發揮環境對青年愛國主義情感的熏陶作用。
有什么樣的教科書,就會有什么樣的年輕一代,就會有什么樣的國家和未來。教科書是國家意志、文化傳統和學科發展水平的體現,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手段。2019 年香港因修例風波引發的一系列暴力事件中,有大量青年人參與,為什么本應坐在教室上課的青年一代卻蒙著面,毫無根據地實施暴力?其中,香港教材的不規范、與中國大陸脫離甚至摻雜“反中”言論,是罪魁禍首。引以為戒,教育部門應規范教材引進管理,把好教材政治關、思想關,加強教材內容的編輯和審核。
早期版本的歷史書中,抗日戰爭占據歷史教材二分之一的篇幅,后來其篇幅減少到三分之一,而現在的歷史教材,更是以僅僅一個單元就概括了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我們應增加近代以來的革命歷史,大膽地在課本中講政治,充分結合哲學社會科學最新研究成果,切實通過基礎教材激發青年的愛國感情。在2020 年初抗擊新冠疫情中涌現出許多感人事跡,中共黨員作為抗疫第一線的先鋒隊,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課本上寫下抗擊新冠疫情的事例,可以為青年提供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激發青年愛國愛黨愛家鄉的自豪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青年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要把愛國主義精神充分融入思想政治課教育,引導青年在為中國夢奮斗的過程中,自覺地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3]融為一體。思政課教師自身要擁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在教學中多結合自己的感受與實例將愛國主義情懷娓娓道來,增加青年對思政課的親切感,不要照本宣科、應付了事以致使學生產生反感心理。教師可以采用多樣教學的方法,增添課堂趣味性,用青年易于接受的方法傳授愛國主義相關的理論知識,才有助于推進青年緊隨黨的腳步。
2021 年12 月為止,我國網民人數達到10.32 億,其中20~29 歲的青年網民占據總規模的17.3%,因此,借助互聯網平臺作為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是順勢而為。雖然通過報紙、書籍等傳統媒體傳播愛國主義教育仍然行之有效,并且傳統媒體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但隨著科技進步,時代發展,互聯網傳播的高效率、大信息量、時效性都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手機的發展使現代人可以隨時隨地使用互聯網觀看自己喜歡的內容,青年人也不例外。以小視頻或是微博、微信公眾號短文推送的方式,讓青年利用碎片時間吸收有關愛國主義的知識,例如現在大學生正在學習的“青年大學習”板塊,每周通過觀看最新的時政類短視頻,回答相應的課后習題,增強了學習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吸引力。
博物館是向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在美國,昔日名人的住所已經變成了博物館,比如華盛頓莊園和杰弗遜的住宅。這種將名人故居改造為博物館的方式在美國非常普遍。這些博物館中展示了美國如何一步步強大發展,將美國歷史寓于一件件具體的遺跡物品中,通過博物館的精神教育作用,將美國文化傳遞給他們的青年,激起美國青年濃烈的愛國之情。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了民營企業家張騫的生平展覽后,提到“應把南通博物苑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南通博物苑就是生動的、能夠讓青年感受“實業救國”這種愛國精神的教育場所。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博物館建設的投入,把它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提高各類博物館的館藏數量和質量,充分收集文物史料,尤其是革命歷史文物。青年對歷史的認知不能僅僅停留在教科書之上,學校應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起源、發展以及在近代民族解放斗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史為鑒,培養青年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愛國感情。
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通過有形媒介傳遞給青年,也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無形融入青年的意識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類似于建國70 周年慶典這樣的節日盛宴,企業應抓住節日契機,趁此大力宣傳愛國思想,感染青年。應要求學校、家庭、商鋪、各單位在節日期間懸掛國旗,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唱國歌、為國旗獻詞等方式展開,以培育青年對國歌、國旗、國徽的尊崇之心。商業企業要積極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產品,例如以明朝江南地區為背景的古風模擬經營類手游“江南百景圖”,青年不僅借助游戲釋放了壓力,更在模擬經營自己城市的過程中學習了解到明代的歷史風俗,通過對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有益于青年民族自豪感的提升。當前,我們不僅要發展成為經濟強國,也要發展中華文化,打造文化強國。利用電影、電視、音樂、話劇、繪畫等一系列藝術載體,創造富有愛國情感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大眾文化產品。學生可以在學校的指導下收看《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展現愛國主義色彩的影視作品,讓青年了解中國共產黨艱辛的創業史,感受革命先烈濃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對黨產生敬畏感、自豪感,讓青年打心底認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