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同明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8)
近30年來,我國依靠人口紅利和全球化紅利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伴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傳統紅利正在逐漸遞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我國經濟正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是實現轉型的重要支撐。探究企業創新的一般規律并由此完善企業創新體系是實現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
以往研究中,學者或從宏觀環境諸如許蒙[1]從數字經濟角度探究其對企業創新激勵的效果;或從企業自身內部角度如王亞南等[2]從內控有效性角度、王衛星等[3]從會計信息質量角度入手,研究企業自身如何提高創新效率。而相對來說,國內外學者較少落足于管理層特征對企業創新影響。故以2017-2021年我國科創板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同時剔除異常值的影響,實證檢驗管理層風險偏好和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
國外經濟學家Von Neumann等最早提出了“理性人”的假設,在往后的研究中,李懷祖[4]根據人的風險偏好不同劃分為風險喜好、中性、厭惡三類。企業進行創新活動是存在風險的,因為創新活動具有不確定性,具體表現在產出結果的不確定性和市場認可的未知性,一旦失敗,意味著所投入的巨額財力、人力、物力付諸東流。倘若創新成功,給企業帶來的回報將遠超于所付出的研發支出,幫助企業表現在既能完成管理層的業績目標[5],也能快速搶占市場份額。因此企業的研發活動是成本和收益權衡下的結果。在進行經營決策時,風險喜好型的管理層更容易采用激進型的策略,由此管理層為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將加大創新投入,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管理層風險偏好程度與企業創新意愿顯著呈正相關
在我國,由于企業產權性質差異,國有企業較非國有企業往往享有更加優厚的政策支持和更穩定的經營環境,然而目前國有企業創新存在的問題有:創新制度供給不足,導致國有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成果轉化率不高;創新要素集聚效果不明顯,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創新激勵作用不顯著,致使研發投入強度不足。而民營企業管理層更加“不安”于現狀,更傾向于研發差異化產品從而搶占市場,由此加大企業創新投入。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相較于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管理層風險偏好對企業創新的提升作用更顯著。
考慮到我國科創板上市公司以計算機、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行業為主,在研究企業創新時,以它們作為研究對象更具有代表性,據此產生的研究結果也更具有說服力。同時,考慮到我國中小型企業偏多,而科創板上市公司無論是公司規模還是各方面現實情況都符合中小企業的特征,因此研究結果更具有普適性。本文選取 2017-2021 年我國科創板上市公司作為初始研究樣本。為提高數據的代表性、有效性和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剔除相關數據缺失或異常的上市公司,最終選取了690 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研發投入指標及公司財務信息來源于CSMAR國泰安數據庫;數據處理采用 STATA12.0和 EXCEL 軟件。
2.2.1 被解釋變量
以往學者評價企業創新效率一般從2個角度入手,一是研發創新投入,另一角度為研發創新產出,這2個角度可以根據不同研究目的來選取。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管理層風險偏好與企業創新意愿之間的關系,因此本文選取研發創新投入這一角度。在創新投入方面,常用的評價指標有管理費用下研發支出的絕對值和研發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值等。綜合考慮不同規模企業研發支出差異較大和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研發支出與營業收入的比值,來衡量企業的創新效率(innovation)。
2.2.2 解釋變量
風險偏好(riskprefer)指決策者心理上對戰略決策中存在的不確定性風險的態度,因此管理層的風險偏好體現在進行經營決策時是否愿意對未知的項目進行投資。在投資決策項目中,李世輝等[6]認為風險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其它權益工具投資、投資性房地產)以公允價值模式為計量基礎,風險以及收益的不確定性相對于其他投資項目而言較大。同樣考慮到由于不同企業風險資產投資的金額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采用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它權益工具)與投資性房地產3項風險投資年度總額與本年度資產總額的比值用于衡量管理層的風險偏好,一般而言,該比值越大,說明管理層風險偏好越激進。
2.2.3 控制變量
本文的控制變量選取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企業成長性(growth)、凈資產收益率(roe)和現金流量比率(cfo)作為控制變量。各個變量的具體釋義見表 1。
表1 變量定義
2.2.4 模型構建
為了檢驗本文的管理層風險偏好和創新效率之間的關系即本文的假設H1,構建了以下模型:
innovationit=α0+α1riskpreferit+α2Σcontrolit+ε,其中control為控制變量,ε為殘差項。
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企業創新(innovation)的最小值為0.06,最大值為110.9,標準差為6.855,表明科創板企業之間研發創新存在較大差異;管理層風險偏好(riskprefer)的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743,平均值為0.042 6,證明不同企業管理層風險偏好差異較大,且大部分管理層風險偏好較低。
表2 描述性統計
表3的結果顯示,管理層風險偏好(riskprefer)與企業創新(innovation)的相關系數為0.150,在1%的水平下顯著,從二者的相關性角度來看,管理層風險偏好與企業創新呈正相關,即管理層風險偏好程度越高,企業創新投入越多。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企業成長性和凈資產收益率與企業創新投入呈現負相關,且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當企業發展到足夠規模時,往往會維持當前經營狀況,不想再承擔研發投入不確定性而帶來的風險,從而降低創新投入。現金流量比率與企業創新的相關系數為0.197,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企業在有資金閑余時,更加傾向于企業創新投入。此外,企業創新和各變量的相關系數都小于0.3,表明實證分析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表3 Pearson相關系數
表4為上述章節構建的回歸模型的實證分析結果。由全樣本分析結果可知,管理層風險偏好(riskprefer)系數α1為10.317,且在1%水平顯著,表明風險偏好為激進型的管理層有利于企業創新強度的提高,本文假設H1得到驗證。
為進一步驗證假設H2,本文對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進行了分組回歸,回歸結果見表4。由分析結果可知,非國有企業管理層風險偏好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顯著,而國有企業管理層風險偏好系數為正但不顯著,故假設H2得以驗證。這可能是由于大部分國有企業存在預算軟約束,對研發投入產出要求較高,而對于不具備此類約束的非國有企業,管理層在資金富足的情況下有更大的空間去進行創新投入。
表4 管理層風險偏好與企業創新回歸結果
本文以我國科創板2017-2021年科創板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建立了管理層風險偏好與企業創新的模型,并進行了分組回歸,研究產權性質對二者影響的內在機理。通過實證研究發現:①管理層風險偏好對科創板上市公司創新效率的提高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②相對于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管理層風險偏好對企業創新的提升作用更顯著。
建議建立符合國有企業發展要求的科技創新考核、分配、激勵機制,賦予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