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付春,李曉曉,楊 濤
(1.成都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機電信息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TRIZ是俄文“發明問題解決理論”轉換成拉丁文的首字母縮寫,前蘇聯海軍專利審核專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S.Altshuller)于1946年開始著手研究發明技術難題背后遵循的法則[1]。在過去的50年里,他領導研究團隊分析了世界上250萬項高水平發明專利,總結了技術發展進步的規律,發現了各種技術和物理矛盾的創新原則,建立了TRIZ理論體系[2]。時至今日,TRIZ理論已不斷完善,延伸出了一系列普適性工具(系統進化法則、40個發明原理和矛盾矩陣、76個發明問題的標準解和ARIZ算法、物-場模型分析算法等),輔助設計者快速獲得滿意的領域解。該理論廣泛應用于工程技術領域,并逐步向其他領域擴展[3]。俄、美、日、韓等國家和歐洲地區較早地將TRIZ引入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多數院校都已開展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開設TRIZ課程。2008年,科技部、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科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創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見》(國科發財〔2008〕197號),正式將TRIZ理論引入中國并相繼批準黑龍江、四川、江蘇等省為國家技術創新方法試點省,使其在創新方法的推廣工作中走在全國前列[4]。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指出:要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5]。當前,在全面推進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更要注重對TRIZ理論的學習和借鑒,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創新能力,從而推進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以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為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有針對性地探索,總結了一套新穎可行的涉農專業創新創業人才的教育模式,這對于農業類高職院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課題組從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歷屆畢業生就業數據中了解到,大學生畢業即創業與大學生畢業五年后創業的畢業生比例均不足3%,甚至在上學期間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學生比例不足1‰。長期以來,大學生難以找到創新突破口與正確的創新方向,沒有合適的創新創業項目,以至于創業激情不高,甚至部分學生已經對創新創業課程產生抵觸情緒。與思維導圖、頭腦風暴、逆向分析以及大量試錯等傳統方法不同,TRIZ理論為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導,可以準確定位問題并快速找到最優解,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實踐指明了方向[6]。大學生一旦掌握了TRIZ理論,就能夠增強對創新活動規律的認識,會自覺地在學習中鍛煉自己的創新思維,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從而為自身創新思維的成長創造條件,積極投身于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遵循TRIZ理論所揭示的技術創新路線,迅速地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創造性地給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方案,進而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顯然,開展TRIZ理論相關課程對于提升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新創業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創業動機是指導創新創業活動的前提和重要內驅。多數大學生認為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參與者需要在某一方面具有天賦異稟的才能,而與平凡無奇的自己無關,導致多數學生缺乏創新創業動機。
TRIZ理論的核心思想在于以下3個方面:①技術系統的演變在本質上也受到一定規律的支配;②在技術系統生命周期內,任何技術系統都會趨于簡單、可行、有效;③創造性問題的解決往往面臨著許多目標沖突,技術創新過程需要處理好這些相互的沖突。也就是說,TRIZ理論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創新活動規律的認識,也為進一步推動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方法論。TRIZ理論在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中有著積極意義。高職院校教師普遍缺少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教學與科研水平停滯不前。制約工科類高職院校教師科學研究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師自身的創新思維。掌握了TRIZ創新理論并將其應用于課程教學、科學研究,將提升教師創新思維能力,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科學研究水平。
當前,高職院校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嚴重脫節,教學方式方法單一。雙創課程大多以《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實務》《大學生就業指導》等公共基礎課程為主,或者針對有興趣學習創業知識的學生開展SIYB、KAB培訓,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并且大多數高職院校承擔雙創教育的師資幾乎都是來自未曾有過創業經歷或經驗的輔導員隊伍,專業教師很少參與到雙創教育活動中來,這導致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難以協同發展。專業教育方面,教師和學校依托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過于重視對學生技能的訓練,缺乏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啟發與引導,從而導致學生常常只會重復練習技能操作,“忘記了”去做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事。
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目前,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以理論為支撐,但其本質是一場實踐活動。再豐富的理論知識,缺少了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與能力,也只是紙上談兵。雖然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利好政策,企業也在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中投入了一些實踐平臺,但是政府和企業支持不夠深入,真正落地或學生能夠切實享受到創業福利的項目極少,導致其創新實踐仍處于聯合探索階段,離形成和完善創新創業實踐服務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一些高職院校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創業活動的專用場地,也與企業、政府舉辦了創新創業競賽,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創新創業學習平臺,但在實踐服務中略有不足,使得學生難以理解創業的真正意義,創業能力也未能得到有效培養。
高職院校推廣TRIZ理論的主要阻礙在于教師對TRIZ的了解不夠深入,還不能夠熟練地掌握和應用,以至于缺乏成熟的TRIZ課程改革案例與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體系[7]。因此,將TRIZ理論應用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首先就要大力培養師資隊伍。2020年,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開始以TRIZ理論指引師資隊伍建設,選派40余人參與成都市教育局主辦、成都創業學院承辦的職業院校創新創業師資(TRIZ)創新方法專題培訓,并獲得國家創新方法工程師認證。之后,教師團隊在四川省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中獲得金獎1項、省級獎項多項和教改項目多項;指導學生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銅獎2項,這不僅營造了良好的TRIZ理論研究氛圍,也激發了師生的科研與創業激情。
教學改革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措施,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依托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以該專業核心課程《現代農業裝備應用創新》為改革試點課程,將TRIZ理論融入到傳統的課程教學。從課堂效果來看,改革取得了不錯效果:學生上課積極性大幅提高,創新思維開始萌芽;從學生成果方面來看,學生取得的專利、競賽獲獎、科研論文等實踐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TRIZ理論視域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互聯網+’背景下機電類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雙創’背景下高職農機專業‘專賽創’融合模式構建及實施路徑探索”等多個課題獲得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課題立項,有效提升了教師參與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在校內掀起了一場將TRIZ創新理論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的研究熱潮。
發揮TRIZ理論的獨特作用,激發學生創新動力,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同時,依托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地方政府等部門舉辦的各類競賽平臺與國內外高校學子同臺競技,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同時,創業競賽平臺也是一次難能可貴的“模擬創業”的實踐平臺,既解決了高職院校缺乏實踐服務平臺的問題,又能夠讓學生在“模擬創業”過程中體驗到真實創業全過程。近年來,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在各類創新創業競賽中獲獎頗豐,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國家級銀獎1項、銅獎3項,省級獎項40余項;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參賽的省級項目全部獲獎,其中包括金獎1項。而且,多名教師獲得各類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等榮譽。顯然,將TRIZ理論運用到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持續可行的,學生在取得各項成果或獎勵的同時也會激起下一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激情,進而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從各高校管理經驗中可以了解到:雖然獲獎在競賽中起到了激勵師生的作用,但是要持續獲得重要成果必須要有完善的內部保障體系和激勵機制[8]。可見,高校師生激勵機制對于教學改革和學校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做好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地推進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陸續發布了《學生參加職業技能(競技)比賽管理及獎勵辦法》《教學質量工程獎勵辦法》《學生創新創業學分認定辦法》等激勵措施,明確規定了學生憑獲獎證書除可獲得相應的現金獎勵外,還可轉換為相應的選修學分,并在考核、評優、專升本、就業推薦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在該激勵機制的作用下,團隊積極性得到提高,在各類學科競賽、科學研究、項目申報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鄉村振興與“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契機下,依托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培養“愛農村、懂技術、善經營、有文化、會管理”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各農業類職業院校的責任。創新創業教育分為創新和創業兩個階段,創新思維是企業立足的根本。TRIZ創新理論在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培育創新團隊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科競賽和社團活動進行實踐和拓展,進而形成一種可持續的校園創新文化。重視創業精神的培養,才能夠達到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并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