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傳思,賈 曉,江 海,袁儷欣,章 文
(華南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 科技合作與轉化處,廣東 廣州 510641)
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產教融合大背景下,高校不僅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而且要為社會發展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創新[1-3]。校企聯合實驗室作為高校與企業聯合建設的發展平臺,可促使高校和企業形成穩固的合作關系,帶動知識、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資源的集聚。企業帶入市場亟需的技術需求、資金、研發方向、市場推廣等,高校則投入科技成果、創新人才等,充分發揮高校在創新資源匯聚、科技前沿引領等方面優勢,以及企業在市場活動中技術商品化的主體優勢,既可降低研發投入、縮短研發周期,也可培養團隊、集中資源攻關,并實現成果共享;既服務了企業創新發展需求,又實現了高校新工科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實踐和探索[4。
目前,國內校企聯合實驗室建設合作模式主要分為“政府引導型”和“校企自主匹配型”兩種方式。政府引導型主要是根據政府科技計劃項目指南,企業與高校合作共同申報建設,雙方對應指南需求投入相應資源,完成建設目標。校企自主匹配型則是學校和企業根據自身優勢、需求、基礎和條件,以簽訂協議來進一步約束建設聯合實驗室雙方的責、權、利,實現雙方的優勢互補和合作共贏[5-7]。
此類型主要是地方政府為加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托行業、領域具有科技實力的創新型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校企聯合研究平臺,并通過財政資助的方式,讓研究平臺加速匯聚區域創新資源,獨立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工作,期望建設企業在參與市場過程中,依托實驗室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實現產品革新,以獲得市場競爭優勢。高校則在參與研究平臺的建設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科研經費。如廣東省為提高規模以上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開展的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專項科技計劃項目。
此類型實驗室主要是企業根據市場方向,在自主研發新產品過程中遇到難題,與相關領域有較強科研實力的高校開展面向市場需求的技術研發。雙方依據建設協議,明確實驗室建設方向,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向合作高校提出具體的科研方向,并提供一定的研發經費,充分利用高校的專利技術和大型設備資源,來解決企業自身在自主研發新產品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逐漸完善自身的研發實力和實驗條件。高校通過學科優勢和教師科研成果的投入,促進教師與企業合作,通過與企業技術人員的交流,了解市場需求,開闊研究思路,使得教師的研究更加貼近產業發展實際,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4,9-11]。
校企共建聯合實驗室,可以有效促進校企雙方人才、技術和應用等資源的有效流通,通過產業與學科互動,實現校企協同創新和創新成果共享,技術需求得到解決、新的知識不斷被提出和驗證,但在實際校企聯合共建實驗室工作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大多數校企自主匹配建設的聯合實驗室,作為高校與企業雙方出于自身利益而進行的一種合作產物,通常是以企業技術研發需求為主導,聯合高校相關科研團隊建設[12-14]。企業對聯合實驗室創新發展規劃具有局限性,往往追求短平快的發展模式,期望通過借助高校品牌效應短期內擴大其市場影響力,由于缺乏長遠戰略合作眼光,存在個別聯合實驗室建設起于掛牌止于掛牌的現象,未能發揮其在學科、產業互動過程中的橋梁作用。高校往往更重視對科研經費、創新成果、人才培養的關注,對校企聯合實驗室建設全過程的管理缺乏統籌規劃意識,存在建設規劃不明確、過程管理無序化的現象,缺乏新的指導理念、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難以達成共建實驗室的最初目標和預期效果[15]。
同時,聯合實驗室的定位不夠清晰,往往被狹隘的認為是科研項目的一種延申,按照合作協議的條款來執行共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校企雙方對其管理比較松散,高校僅僅是考核經費到位情況,企業也只是考核技術需求滿足情況。對于政府科技計劃項目引導而生的校企聯合實驗室,其建設經費主要依賴上級財政撥款,在2~3年的建設周期結束后,會出現設備的維護與管理缺乏運維資金的現象,從而導致實驗室無法正常運轉。
廣東的主要產業是輕工、電子、機械、化工、家用電器和精細化工等,與華南理工大學輕工技術與工程、建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設置分布契合度高。學校長期以來相關領域的研究來源于國家和廣東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為成果轉化奠定了堅實基礎。20世紀80年代,廣東經濟快速發展,企業技術力量缺乏,為學校多年積累的科研成果提供了機遇和市場。華南理工大學鼓勵教師將技術和科技成果與產業一線結合,通過全國首創的“星期六”工程師實踐探索為珠三角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成就了嘉寶莉、科隆威等一大批企業,形成了華南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優勢和傳統。1992年,學校拓展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舉措,與廣東省電力工業局(現為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成立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在國內首創了高校與企業聯合辦學模式。雙方通過資源共享、師資互聘、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實現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學生實習與就業等方面的廣泛合作。通過此類合作,廣東電網不僅能源源不斷地獲得學校提供的科研支撐,還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
為加速構建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體系,加強和深化學科與產業在技術、人才、資金的深度融合,學校支持校內各研究實驗平臺科研活動研發課題緊跟企業技術前沿,鼓勵科研團隊與企業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2002年,華南理工大學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奧地利貝加萊自動化公司共建了貝加萊-華南理工大學現代工業裝備控制實驗室,這也是貝加萊繼與上海東華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山東工業大學之后成立的第四個聯合實驗室。貝加萊公司向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提供相關儀器設備,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則提供數臺塑料加工設備及場地。實驗室的建立進一步提升學校在工業裝備自動化,尤其是在塑料加工機械自動化方面的研發能力,衍生的相關技術在企業應用,并獲得巨大的社會經濟價值。
為了在新形勢下有力支撐服務區域經濟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學校探索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學科發展的新體制,聚焦校企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加大了協同創新和政策的激勵力度,重點圍繞高端裝備、生物與健康、新材料、智慧城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發展,鼓勵科研團隊與行業企業,特別是規上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和上市企業等共建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十二五”以來,學校先后與華為、科大訊飛、埃克森美孚、聯想集團等企業共建了近150多個聚焦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校企研發機構,在珠三角核心區域以及長三角江浙一帶產出一批應用示范典型和樣板工程。2015年,與廣東聯合電子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智能交通及車聯網技術聯合實驗室,為企業ETC產品研發、車用智能硬件技術研究提供科研支撐。2018年,學校深化校企合作,與聯想集團成立了文檔圖像分析與識別聯合實驗室,也是聯想集團在華南地區與高校共建的第一個聯合實驗室。2019年,與華為公司共建了天線基礎技術創新實驗室,開展深層次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深化多學科交叉。華為也圍繞上下游產業鏈需求,先后投入近3 000萬元的科研合作專項,與學校在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電池和自動駕駛等方面開展科研合作,實現學校與企業共贏。
為加速打通“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學校實施了“校企合作示范工程”,探索校企聯合實驗室建設的新模式,希望通過合作模式的創新,依托實驗室為投入各方匯聚更多資源,攻克一批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加速學校科技成果向區域經濟社會產業轉移轉化,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起學校科技創新發展新格局。2020年,與京華信息、有米科技、歡聚集團聯合成立了“數字科學實驗室”。實驗室采用會員制,建立實驗室發展基金,助力企業和學校項目合作,實現社會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變革的相關基礎科學與技術的研究,以數字科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研究為核心,積極推進大跨度的學科交叉融合,大力推進大范圍的技術與產業、學校與企業融合。2022年,學校逐步完善校企聯合實驗室運行機制,在雙方簽訂共建協議的基礎上,探索實行理事會下領導的主任(院長)負責制,加強了實驗室建設各方協調、溝通機制以及實驗室的日常運行管理。
校企聯合實驗室作為高校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解決高校科技和經濟兩張皮問題的重要途徑,不僅能提高高校實驗室建設水平,還能為高校深化教育領域改革和實施新工科建設提供有效的實踐路徑。要做好、做實校企聯合實驗室,需要政府、高校、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通過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合理的組織架構和監管體系,落實好聯合實驗室主體責任制,分層次、分類別建立實驗室內部標準化管理制度,實現實驗室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16-18]。其中高校應充分發揮人才和科研資源優勢,將實驗室納入學校科研機構創新體系內,規范化、過程化管理,學校在科研、人才培養方面給予指導,創新聯合實驗室的激勵機制可參照新型研發機構管理,搭建以產業化應用為主導的項目激勵制,提高資源的投入使用效率。企業應為實驗室科研產業化方向提供更多的信息指引,讓實驗室開展行業前沿技術攻關、人才培養,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和滿足重大國家戰略需求,并為實驗室建設提供相關保障。政府應在校企共建實驗室的后期,通過政策牽引、資源投入,引導實驗室向更高規格建設,獲得地方相關資源支持,提升實驗平臺科研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