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剛,白祿峰,李 群
(湖北省對外科技交流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1)
習近平主席在2018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提出設立中非創新合作中心的倡議,旨在加快推進對非技術轉移和引導中非青年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在科技部的指導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湖北省科技廳的具體推動和各有關單位的支持下,中非創新合作中心(以下簡稱“中非中心”)于2021年2月18日在武漢揭牌,并于年底成功舉辦2021中非創新合作大會。
當前,中非中心正積極落實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精神,穩步推進各項工作,其發展正駛入快車道。為抓住難得的新發展機遇,需要對中非中心的良序建設和事業高質量發展進行科學謀劃、統籌推進。
自2012年以來,科技部先后支持地方政府建設了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中國-阿拉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中國-中亞科技合作中心、中國-中東歐國家虛擬技術轉移中心和中非創新合作中心等多個跨國區域創新合作中心(表1),開創了國際科技合作新局面。
各中心經過多年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豐碩的建設成果。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建設過程中創建了“一會一展一圈”運營模式:通過舉辦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促進科技主管部門、高校院所、企業、行業協會、技術轉移機構等開展合作交流;將企業最新的先進技術成果和中國與東盟科技合作成果在中國—東盟先進技術展上重點展示,充分發掘合作需求;不斷發展中國—東盟技術轉移協作網絡成員,拓展科技合作渠道。為更有針對性地與不同國家開展科技轉移合作,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與老撾、柬埔寨等國建立雙邊技術轉移中心,并建立年度工作會商機制[1-3]。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圍繞平臺建設,構建了創新合作大會、信息與對接平臺、協作網絡、對接活動、多領域先進適用技術示范基地等功能模塊,形成了“面、線、點”聯動、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發展模式,建立了開放創新與資源共享、重大項目政府引導、合作協調、多方參與和網絡信息傳播及交流、激勵、評價等工作機制[4-5]。中國-阿拉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以技術轉移與科技合作為主線,承辦中阿博覽會科技板塊活動,構建中阿技術轉移協作網絡,建立雙邊技術轉移中心,實施中阿技術轉移與合作專項,為促進我國對外科技合作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6-7]。
中非中心掛牌以來,各級組織和領導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標志性活動和體系建設等受到肯定和關注。但是在落實中非合作論壇會議成果,對標科技部、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廳等上級單位對該項事業的具體要求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如下。
表1 我國跨國區域創新合作中心
中非中心這個涉外平臺,由習近平總書記倡議、科技部批準、湖北省牽頭建設、湖北省科技廳負責具體推進、掛牌于湖北省對外科技交流中心。截至目前,其管理運行機制、投入考核機制、協調對接機制等,都還沒有明確界定。
中非中心既不能僅僅定位為一個縣處級事業單位,也不能認為是一個虛擬的松散組織。中心的發展需要在科研項目、研究中心、產業發展、園區建設、人才合作等方面謀劃和推進一大批重點項目和工程,列入政府計劃并給予相應財政持續支持,該項工作有一定進展,但總體緩慢。
中非中心運行1年多來,依托單位湖北省對外科技交流中心在內設機構調整、人員調配、體制機制建立、人員素養提升等方面還需要大跨步前進;對中非創新合作的深入研究、“朋友圈”的建立、重大發展問題研討和重大項目謀劃等都亟待展開。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領會國家科技部、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廳相關精神,建議從“高站位、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率”5個方面推進中非中心建設和事業發展。
2018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特別提出“支持設立旨在推動青年創新創業合作的中非創新合作中心”。2020年6月,國家科技部與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共同啟動中非中心建設。2021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在塞內加爾舉行,會議通過《中非合作論壇—達喀爾行動計劃(2022-2024)》,其中特別提到,“依托在中國武漢設立的中非創新合作中心,共同開展技術轉移與創新創業合作活動,支持中非青年分享創新成果,促進共同發展。”綜上,建設中非中心并推動中非青年創新創業合作,是習近平主席站在歷史和全人類高度對國際社會的一項重要承諾,是對中非創新合作工作的一項重要指示,是科技部和湖北省政府大力貫徹落實的一項重要事業,是中非中心設立的根本宗旨。要按照習近平主席指示要求,積極推進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和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成果落實落地,以中非青年創新創業合作為主要工作方向,集成國內外對非要素和資源,打造中非技術轉移與創新創業合作的高效務實平臺,推進中非科技創新合作,服務中非經濟社會發展。
(1)激勵性政策保障。按科技部部署和要求,“中非中心由湖北省牽頭建設,將集成全國科技創新要素和技術資源”。一方面是要集成省內從事對非合作的眾多政府機關、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的資源,例如省內武漢大學、武漢長飛光纖、湖北人福醫藥、葛洲壩集團、中交二航局、未來集團、聯豐海外、中科院農作所、省農科院、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以及涉非600余家大中小型企業等;另一方面是要集成全國對非合作的政府、科研、產業、教育、人才、商貿、信息等資源。這個“牽頭”是有相當挑戰的,“集成”是有相當難度的。對此,一是要梳理、整合、用足分散于各部門、各層級現有對非的各種激勵性政策;二是要呼吁省委、省政府出臺新形勢下加速對非創新合作更大力度、更高層次、更有效應的支持性政策;三是要積極聯合有關高校、科研單位、企事業單位以及政府部門,向國家科技、發改、外交、商務、財政、稅務等中央部委爭取項目支持和有關政策性支持舉措,從而切實提升各方面參與對非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公益性資金保障。一方面,整體上,中非合作預期必然是雙贏的目標和結果,但是基于目前非洲整體發展的基礎和現實情況,很多工作要求以中方為主規劃引導、先期投入,這其中必然要求政府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在項目支持、平臺搭建、活動組織、人才培養、環境營造等方面進行長期性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落實到省內,中非中心由湖北省科技廳牽頭建設和管理,由湖北省對外科技交流中心具體承擔運營工作,圍繞光電信息、空間技術、醫療衛生、農業、資源環境、能源等重點領域對非開展技術轉移與創新創業合作。湖北省對外科技交流中心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目前財政支持資金和市場創收已經不足以支撐中心正常穩定運轉,更不足以支撐開展相當數量、相當層次的對非工作,需要省級財政給予中非中心專項支持。
倒不是因為他沒考好,按分數,他比我們都高,上個重點本科沒問題。但我們無法理解學霸的想法,他說:“要做就做到最好,要讀就讀最好的大學。”
(1) 謀劃好10年長遠規劃。重點是謀劃好目標定位、發展思路、核心業務等。目標定位,可以從成為全省對非創新合作的中心、全國對非創新合作的中心、全球對非創新合作的中心三個層級來謀劃,或者從成為中非創新合作的信息資訊集散中心、人才培訓培養中心、創新創業中心、成果轉化中心、戰略研究中心等功能角度來予以謀劃。發展思路,可以從“夯基、創新、開放、共享”等角度進行研討設定。核心業務,建議充分發揮湖北的教育、農業、醫療、建筑、信息等優勢領域,并結合非洲急需、主需、長需等實際予以側重、區別布局。
(2) 制定好5年中期規劃。重點是貫徹國家和湖北省“十四五”發展規劃、“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尚未發布)、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精神,對接上級系列相關規劃中的主要目標、工作任務、重大項目。例如湖北省科技“十四五”規劃中“舉辦一批標志性活動,打造一批國內外分中心,組織一批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培養一批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涵養一批非洲合作資源,打造我國中非科技合作的核心樞紐。”每一項工作任務的落地時間表、路線圖、責任分工等要進行具體研討謀劃。
(3)執行好各年度規劃。在上級單位領導下,按照10年和5年規劃所定大方向、大目標,中非中心每一年都應及時歸納總結上一年的工作經驗和不足,及時研討制定下一年度的工作思路、工作重點、工作目標、工作舉措。重點抓好主體性工作、標志性活動,分步驟推進項目建設、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網絡搭建、制度建設等工作,力爭做到開年即起步、周周有進展、月月有動態、全年很精彩。
(1)夯實好人才基礎。從層次上,建議匯聚一批高端人才(側重點是全國知名專家、對非業務著名企業家等),培養一批青年人才(側重點是非洲本土和國內有志于從事對非工作的青年才俊),提升一批自有人才(側重點是全面提升中心現有職工從事對非創新合作的能力素養)。從領域上,建議圍繞教育、農業、醫療、建筑、信息等領域,匯聚相當數量(例如總量萬人規模)、梯隊鮮明(領軍型、特色型、專業型、后備型,戰略性、管理型、技術性、工程型等)的對非合作人才庫。
(2)夯實好網絡基礎。夯實信息網絡平臺、工作網絡平臺兩個網絡基礎平臺。信息網絡平臺方面,要將平臺建成為信息匯聚的平臺、需求對接的平臺、成果轉化的平臺、咨詢服務的平臺;平臺功能要實現智能化、精細化、國際化。工作網絡平臺方面,可通過領導小組、理事會、學術委員會、專業協會、專業學會、合作網絡、分中心等多種途徑和模式,提升合作力、擴大朋友圈,形成核心層、聯盟層、協作層等資源共享、工作互動、同頻共振的工作網絡。
(3) 夯實好項目基礎。對非合作,項目是重要抓手和核心工作,建議湖北省政府或湖北省科技廳列入專項予以重點、持續支持。重點可圍繞光電信息、空間技術、醫療衛生、農業、資源環境、能源等重點領域安排一批科研創新和產業化項目,鼓勵企業開展對非技術轉移對接和產能合作,支持全省優勢領域企業在非投資布局。支持在非洲建設一批科研中心、創新平臺、聯合研究中心等,支持在非企業開展技改研發,支持對非科研合作的出訪、人才交流等。
(4)夯實好實體基礎。長遠謀劃設立“中非創新合作園區”。邀請知名專業機構,編制高水平園區規劃,明確園區戰略規劃、園區定位、項目策劃、發展策略、營銷招商、運營管理、發展目標等。積極向省委、省政府和國家相關部委爭取立項予以建設;或在東湖高新區或相關合適位置,利用已有合適樓宇或園區進行建設。將園區打造成為對非創新創業核心平臺、科研創新的集中平臺、技術轉移的重要平臺、商貿合作服務的樞紐平臺等。
(1)積極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即小單位與大平臺的關系。湖北省對外科技交流中心在上級機關的領導下,一定要打破原有固定思維模式,敢于把平臺的發展同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相結合、同“一帶一路”建設倡議相結合,把高質量服務全省科技創新工作大局、全國科技外交大局、中非創新合作大局作為中心崇高的事業目標。
(2)積極處理好遠與近的關系,即物理空間距離遠與網絡空間距離近的關系。新冠疫情常態防控形勢下,傳統見面握手溝通交流的外交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要充分運用網絡平臺、微信、抖音、騰訊會議、釘釘、Zoom等國內外喜聞樂見、普遍接受的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開展國際科技工作。
(3)積極處理好外與內的關系,包括中心與其外、科技系統與其外、武漢市與其外、湖北省與其外、我國與其外等多個方面的相互關系。科學運用唯物辯證法,靈活地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系,共定發展目標、共享創新資源、共建事業平臺、共用發展成果,避免采用機械、僵硬、固化的思維推動各項工作。
(4)積極處理好難與易的關系。基于湖北實際、中國實際、非洲實際,中非創新合作發展必然面臨非常多的困難,政策、科技、文化、外貿、資金、人才、種族、語言、理念、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中非創新合作的實效,為此需要動態辨析難與易的關系,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和舉措,重點突破,以易帶難。
(5)積極處理好緩與急的關系。中非創新合作,是一個崇高的事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更是一個需要多領域、一代代、數十年甚至更長時期持續堅持奮斗的工作,因此中非創新合作需要分清輕重緩急,既要重點突出、主題鮮明,又要短期見效、長遠固本。
中非創新合作,關系中國和非洲各國人民福祉,關系中央和國家各級相關戰略和工作部署的落地,關系全省科研創新和產業發展等相關領域工作的高質量發展。中非創新合作中心建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依托社會各界創新資源的廣泛參與,以高站位、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和高效率落實好“五個一批”建設,必將不斷推動湖北建設成為中非科技合作的核心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