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們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尤其是飲食方面更加豐富,高糖、高油飲食占據飲食結構中非常大的一部分。在以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之下,糖尿病的臨床發病率居高不下。從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和調查來看,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長趨勢。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高達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率更高達15.5%,也就是100個人里面將近有15~16個有糖尿病前期的狀態。權威人士稱,我國目前每天新發現糖尿病患者15000人,每小時增加600人,每分鐘增加將近10人。此外,更嚴重的是我國約有60%的糖尿病患者并未被診斷,而已接受治療的患者糖尿病控制情況也不是很理想。另外,兒童和青少年Ⅱ型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目前已成為超重兒童的關鍵健康問題。而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在多方面都需要多加注意,在麻醉臨床治療工作中亦是如此。綜合來看,糖尿病患者麻醉注意事項有以下幾方面。
糖尿病患者的全身臟器和組織變化
糖尿病患者不同于一般接受麻醉臨床治療的患者,由于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完全治愈,因此在糖尿病的長期影響之下,糖尿病自身的全身臟器和組織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對于麻醉治療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之后,具有一定概率出現玻璃體病變現象,一般無癥狀,可在眼底檢查時發現,玻璃體中漂浮著許多分散的白色球形或盤狀小體,狀若雪球,在玻璃體前部或中部較多,可隨眼球輕微移動,但不下沉。
依據相關研究和調查來看,糖尿病性神經病是糖尿病的代謝障礙及血管病變所致的周圍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其發病率過去統計認為約5%。但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及腦誘發電位的檢查發現早期、輕微神經系統改變的發生率可高達92%~96%,從中能夠看出神經性病變發病率比較高。
糖尿病患者后期出現腎小球病變的概率也是比較高的,在臨床層面上來看,糖尿病并發腎臟病變就是糖尿病腎病,原發于糖尿病,這是由于糖尿病代謝異常而引起的腎小球硬化癥。
一般來說,糖尿病史超過10年會逐漸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等。
糖尿病患者麻醉的注意事項分析
糖尿病患者于其他一般患者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性。在糖尿病的影響之下,其全身多個臟器和組織都出現了一定的變化,這對于糖尿病患者的麻醉臨床治療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麻醉前評估
對接受麻醉治療的糖尿病患者群體來說,為了完成麻醉的效果和作用,同時還不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就需要在正式麻醉之前進行評估。具體的麻醉前評估包含心臟、腎臟疾病評估,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控制高血壓,可以調整胰島素的用量實現血糖的控制。此外,在麻醉前評估過程中,還需要檢查可能影響到患者麻醉效果的氣管插管的關節活動性,尤其是頸部的檢查。
部分手術治療可能會歷經較長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在麻醉之前進行胰島素治療,使得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對應的保障。具體的麻醉治療過程中需要保障以下兩方面:手術前夜胰島素用量為平時睡前胰島素的三分之二量;手術當日胰島素用量為平時 NPH(中性魚精蛋白鋅胰島素)一半量。同時,部分患者如果長期使用胰島素控制的情況下,麻醉手術前夜需要使用三分之二的藥量,麻醉手術當日應當停掉用藥,口服藥亦是如此。
麻醉中的管理
對糖尿病患者的麻醉治療工作來說,其中的血糖控制至關重要,既需要避免出現高血糖,同時還需要避免出現低血糖。
為了實現麻醉治療中的患者血糖控制,胰島素的輸注十分重要,不應該使用皮下的注射方式,這種注射麻醉血糖控制效果不好,同時多次注射會影響麻醉效果,并且還會影響到正常的麻醉手術治療。從中也不難看出,麻醉手術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持續性”的血糖控制,醫護人員需在術中監測患者血糖濃度,每小時監測1次,同時靜脈補液,抑制肝糖原分解和蛋白質糖異生,保障手術正常進行。
術后管理
糖尿病患者在麻醉手術治療之后,其內外身體環境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因此更有可能出現血糖水平的變化。因此,在糖尿病患者麻醉術后的治療、管理上需要保持高度重視,簡單來說就是嚴格控制血糖水平。
相關的文獻資料當中也已經印證,更高質量的預后對患者術后管理、血糖水平控制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麻醉之后的注意事項也是比較多的,包含更好的心理護理、飲食護理預后等,這有利于麻醉手術治療后的患者黏膜/皮膚屏障功能更良好,紅細胞生成增加、膽汁淤積減少、呼吸肌功能改善、神經軸索變性減少等。
結束語
不難發現,糖尿病患者不同于一般接受麻醉治療的患者。由于糖尿病的影響,患者的身體臟器和組織本質上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而在麻醉手術過程中,患者自身的血糖水平容易出現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糖尿病患者的麻醉治療過程中就需要注重麻醉前評估、麻醉中監測、麻醉后預后等工作,從而加強麻醉治療效果,這對于患者自身的疾病臨床治療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和價值。此外,依據長期的糖尿病麻醉治療實踐經驗,有的病人有自主神經病變,容易出現胃輕癱,就是胃里的食物排空會時間延長,那么在做全身麻醉誘導的時候,易出現返流誤吸。這對臨床護理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不斷學習,提高護理能力,保障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