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下,醫學檢驗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在新穎、先進檢驗方法與技術手段的有力支持下,醫院能夠更便捷地開展檢驗工作,整體檢驗質量、效率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及時、準確檢驗結果的有力支持下,醫生也能夠更快速地作出更準確的疾病診斷,及時為患者進行治療。但就以往的工作實踐可以發現,受諸多因素影響,檢驗結果也會有出錯的時候,不僅會影響臨床作出的診斷和后期治療,嚴重的還可能會延誤患者病情。那么,導致檢驗結果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根據實踐工作經驗,分析了可能會給檢驗結果帶來影響的因素,希望可以為從事檢驗工作的人員提供一些參考。
采血時間與人體活動
每個人每天的激素水平都可能會產生較大的波動,采血時間不同,激素水平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如在睡眠狀態下,人體會有大量的生長激素、泌乳素分泌,此時檢測會呈現出較高的濃度。而對于甲狀腺激素來講,早晚會存在較大差距。清晨這一階段,人體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激素是最高的。因此,采血時間不同,最終得到的激素測定結果也一定是不同的。還有就是,血鈣、膽紅素濃度以及血清鐵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存在的差異也較為顯著。另外,人體活動也會給檢驗結果帶來諸多影響,如在運動之后,一些人群可能會出現蛋白尿,而處于安靜狀態時,其尿蛋白檢測的結果則是隱性。還有,乳酸、血糖在運動鍛煉之后也會有明顯的升高,但血糖濃度在劇烈活動之后會有明顯的下降,這充分說明了,采血時間不同,以及人體活動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檢驗結果。
飲食與飲酒
針對飲食這一方面來講,甘油三酯這一指標的影響相對較大。一般情況下,人體在食用高油、高脂的食物之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會有明顯的提升,但第二天若正常進食,便會恢復正常。高甘油三酯給其他檢驗項目帶來的影響也相對較大,所以,若第二天有生化項目檢測,醫生一般都會囑咐患者前一天要保持清淡飲食,以免影響檢測結果。
針對飲酒這一方面來講,人體在飲酒后,尿酸、肝功能還有甘油三酯的指數會明顯升高。其中升高指數主要涉及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等。此外,飲酒之后,血糖、低密度脂蛋白也會高于飲酒前。酒后血糖會升高50%,可能會導致原本未患糖尿病的人出現尿糖,因此,抽血檢查的前3天盡可能不要飲酒。
藥物影響
藥物可能給檢驗結果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如若檢驗者口服避孕藥,可能影響到的檢驗項目有很多,維生素C也是比較常見的會影響檢查結果的一類。還有就是乙酰氨基酚類的藥物,檢查者如有服用,可能會導致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出現明顯的升高。再加上臨床藥物煩瑣,作用機制也相對復雜。若患者臨床癥狀和檢驗結果存在嚴重不符的情況,同時確定檢驗流程不存在錯誤之后,臨床醫生、檢驗醫師應詳細地對患者近期都服用過哪些藥物進行詢問,以此來快速排查檢驗結果異常產生的主要原因。
采血因素
采血姿勢不同也容易導致人體血壓產生一定的變化,而血壓產生變化會給血液中小分子物質、水分在組織間隙的進出帶來影響,進而使得血液中的一些物質濃度出現變化。檢驗結果參考值一般都是基于健康人群檢測指標來確定的。采血體位通常是坐位,而對于住院患者來講,其采血體位一般都是仰臥位,可能會給兒茶酚胺、抗利尿激素等帶來一定影響,因此,在評估化驗結果時,臨床醫生要對采血體位的因素作出充分考慮。
生理期與溶血
(1)生理期影響。女性激素主要涉及黃體生成素、女性激素、卵泡激素等,生理周期變化會給其濃度帶來直接影響,因此,參考值的設定,也會根據排卵期、黃體期,以及卵泡期來作出區分,但是一些其他激素,就像是泌乳素在參考值設定中并沒有分期,泌乳素水平也會因為生理期出現變化而產生一些浮動。另外,泌乳素水平每天的波動幅度在30%左右,因此,若同一患者兩次檢驗結果存在較大差異,應對其生理周期影響作出充分考慮。
(2)溶血影響。溶血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檢驗結果,會導致患者的多項檢查結果偏高,如血清鉀、谷丙轉氨酶等。標本只有離心之后,才可以觀察到是否存在溶血,若住院患者的標本溶血,可以及時聯系護士來重新抽血。對于抽血相對困難的兒科患者,應及時和臨床醫生溝通,若溶血現象不嚴重,可以繼續檢驗,然后在報告單上將溶血程度標注出來。但這對于門診患者來講,其實是比較麻煩的一件事,若發現溶血現象,檢驗人員應盡可能地與患者本人聯系,爭取重新采血檢驗。
標本保存條件不當,或者是時間太久。
一般情況下,常規的檢驗項目,標本都可以在室溫下保持一段的時間,這一時期內,檢驗結果不會出現很大的差異,但也有一些項目,在采集樣本之后,必須要立即處理,不然很可能會導致檢驗結果出現錯誤。例如:血鉀若沒有在半小時內完成檢測,極易導致出現指標偏高的情況。標本的放置時間越長,谷丙轉氨酶的濃度會越低。甲狀旁腺激素檢測標本一定要在完成采集之后,馬上將血清、血漿分離,不然極易導致最終的檢測結果出現偏低的情況。另外,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檢測標本也一樣,在采集后要將血清、血漿盡快分離。還有就是APTT、PT檢測標本應在當天內完成各項相應的檢測,不然標本一直處于冷藏狀態,可能會導致最終的檢測結果逐漸升高。
抗凝劑影響
很多項目在檢測的時候,需要在標本中加入適量的抗凝劑。如,血常規管需要有效添加EDTA才能夠確保細胞的完整形態得到有效保持,血清葡萄糖檢測的時候,要將氟化鈉加入其中才可以實現對葡萄糖酵素分解的有效抑制。如APTT、PTIA標本中,要將枸櫞酸鈉抗凝劑加入其中,若未添加或添加抗凝劑不合理,都容易導致最終的檢驗結果出現錯誤。
另外,避免靜脈輸液時抽血,尤其是電解質項目等,極易導致檢驗結果出現比較嚴重的錯誤。還有痛風患者,若服用消炎藥物,應在停藥三天以上的前提下,再采血測定尿酸,以免影響到最終的檢測結果。
不論實驗室檢測做得多么嚴謹,還是可能會出現檢測結果出錯的情況,很多時候檢測結果出錯的責任也是由實驗檢測部門承擔。對此,在檢驗數據和臨床癥狀出現差異時,檢測部門應對樣品管進行立即檢視,然后重復檢測,排查是否存在人為疏忽的情況。若真有錯誤存在,要及時更正且真心道歉。但若證實數據不存在錯誤,醫護人員應一起討論出錯原因,或重新送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