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新聞與傳播心理研究的新進展

2022-12-31 00:00:00劉京林

摘 要:進入新媒體時代,我國新聞與傳播心理研究有了新的進展。本文對《新聞與傳播心理研究動態》2021年從新聞學、傳播學、心理學等核心刊物中遴選出的82篇論文進行了文本分析,發現其中有幾個問題可以體現出這種新進展:一是新媒體時代的情緒情感研究;二是有關新聞與傳播心理研究的基礎理論:(1)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歷史觀,(2)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決定論,(3)詹姆斯的具身認知理論;三是產生于傳統媒體時代,發展于社交媒體時代的霍頓和沃爾的準社會交往理論以及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和梅羅維茨的“后中區”理論。

關鍵詞:情緒情感;社會文化歷史觀;三元交互決定論;具身認知理論;準社會交往理論;擬劇理論;后中區理論

中圖分類號:G2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1-4225(2022)12-0067-10

本文對《新聞與傳播心理研究動態》①2021年從新聞學、傳播學、心理學等核心刊物中遴選出的82篇論文進行了文本分析。這近百篇論文涉及面比較廣,有新聞傳播、國際傳播、影視傳播、健康傳播、科學傳播、手游傳播、廣告傳播、網絡傳播、短視頻應用、網絡輿情、新冠疫情、手機成癮等等。其中有幾個問題引起了學界的關注:首先是在新媒體時代,對情緒情感的研究迅速升溫;其次是有關新聞與傳播心理研究的基礎理論: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歷史觀、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決定論以及詹姆斯的具身認知理論;再次是產生于傳統媒體時代、發展于社交媒體時代的霍頓和沃爾的準社會交換理論以及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和梅羅維茨的“后中區”理論。

一、新媒體時代情緒情感

研究迅速升溫

在82篇論文中,論文題目和關鍵詞直接使用情緒情感②的有35篇,論文中較多涉及到情緒情感概念的有18篇,二者占總論文數量的64.6%。在這類論文中,充斥著非常豐富的情緒情感詞匯,比如情感能量、情感勞動、情感色彩、情感承諾、情感互動、情感力量、情感陪伴、情感共鳴、情感運作、情感部落、情感文化等。在諸多論文中,蔣俏蕾、陳宗海、陳欣杰的《延續與變化:我國新聞學情感研究現狀分析》一文令人矚目,該文對國內新聞研究中的情感進行了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從整體情況、內容類別、媒介屬性、情感元素四大維度進行了系統的梳理。

(一)“后真相”時代的到來

新聞傳播中情緒情感研究為何會迅速升溫?蔣俏蕾等研究者認為,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的社會進入了情感壓倒事實的“后真相”時代,匿名化的社交媒體成為網民表達意見和宣泄情感的場所,促使網絡空間中情感性信息的聚集和蔓延。特別是近年來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的快速崛起,塑造了全新的在線互動模式,情緒情感因素在新媒體環境中的特點和功能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這些年來有關新聞情感的研究論文保持了較多的數量和較高的水平,并成為一個迅速升溫的研究熱潮[1]。

(二)情緒情感可以激發人的多種心理活動

從傳播實踐看,傳播者越來越認識到情緒情感在信息傳播中具有基礎性作用[2],或者說具有核心作用。它不僅可以激發人的心理活動如認知、記憶、思維、態度和行為的產生,而且還會對人的行為具有推動、控制、凝聚的力量。

1. 情緒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改變認知

情緒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改變認知[3],情緒的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認為,情緒會激發特定的目標和認知[4],例如當個體處于焦慮狀態時會著意關注環境中的負面信息[5]。情緒啟發理論(Slovic Finucane, Peters amp; Macgregor,2007)提出情緒情感會影響公眾對風險的認知,積極情緒容易導致人們低估風險,而消極情緒則強化危機意識[6]。人們在表達理性的時候有時會運用情感的方式來實現目標。需要強調的是,肯定情緒情感對認知有激發作用,不等于將情感和理性對立起來。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提出的“以情著理、以理馭情”的觀點非常清晰地表明了感情與理性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關系[7]。

2、情緒情感更容易喚起記憶

有學者認為,“情感比語言更容易喚起記憶”。例如當人們看過視頻后,能自發地把認知的情感轉化為大量的文本,從而提高記憶促進理解,使復雜的經歷變得簡單易懂[8]。尤其是當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極易造成底層群體對管理者產生不信任感,進而形成負面情緒。在一些突發事件中,當底層群體長期隱忍的情感記憶被激發起來時,其情緒情感的表達往往會嫁接以往的抵觸情緒,從而驅動負面情緒的爆發[9]。從信息加工處理的角度看,具有高情緒色彩的信息更容易被記住[10]。閃光燈效應就是最好的詮釋。

3. 情緒情感有助于受眾思維方式的轉換和催化觀念的滲透

視頻本身不僅使傳播內容的樣態發生了改變,同時也直接影響用戶在接受傳播內容的過程中進行思維方式的轉換。這是因為視覺文化中蘊含著的感性特點會促使個體擺脫認知水平的限制,使處于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用戶得以打破交流障礙,并以關系連接為基礎產生情感共鳴[11]。另外,當視覺內容生產者放大了內容的情感屬性,就能夠啟動情緒設置機制,于是情緒情感作為先導信息就會產生作用,影響人們對后續信息的判斷[12],所以可以說,“情感在觀念滲透過程中起著催化劑的作用”[13]。

4. 情緒情感有助于人們采取相應的行為

在社交媒體與預防行為之間負面情緒起到一定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當人們過多地使用社交媒體去了解疫情時,很容易產生恐懼感,因為對疫情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使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進而采取積極的防疫措施[5]。

情感性信息可以激勵受眾尋求更多的相關信息并采取相應的行動。例如,當用戶被帶有感情色彩的疫情信息所打動時,就意味著接收者對于該信息投入了較高水平的注意,并從中產生了情緒情感。這種情緒情感很容易激發認知主體欲獲得更多的對相關信息的需求,這就影響了主體的后續認知活動以至行為[14]。

(三)情緒情感具有動力性作用

情緒情感之所以被重視,和它在傳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性作用有關。郭婧一、喻國明認為,情緒是由個體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和生理喚醒組成的,其具有動力性、激動性、強度和緊張度等特點,情緒是非理性心理過程的代表。由于情緒情感對于社會互動具有抑制與誘發的雙重效應,并兼具建設性與破壞性,因而情緒情感就成為了一種控制系統[15]。綜合一些研究者對情緒情感在傳播活動中的動力特點,可以歸納出如下表述:控制、制造、操縱、推動、聚集、傳遞、交流、互動、建構、宣泄、聯結、塑造以及情感能量、情感勞動、情感力量、積極心理能力、情緒負功能、情緒有強大的社會文化歷史力量等等[16-19]。例如,在應對危機事件的時候,帶有情緒感性信息的傳播可以成為一種凝聚社會共識的實踐方式,并使受眾建立在民族情結乃至世界公民觀念上的情感聚集在媒介平臺上,由此生成共情,這有助于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增進理解,促進社會相互協作、有序發展[20]。丁洪海等認為,情感凝聚著民族國家中的成員,強化了祖國在人們心中的中心地位,塑造了對祖國的認同感。在對于媒介事件的敘述中,形成了自身的話語機制,構建了國家的意識形態。從對情感有關的研究看,民族認同、民族主義運動都離不開情感,國家需要公民具有愛國情操,歷史文化也要求民族建構共同的情感,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的情感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s)有意突出情感作為一種強大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力量的作用。有學者認為,風險附著于階層,處于中下層的群體通過發表情緒性話語爭取權利來促使事件朝持續性、情緒化方向發展[8]。董金權、羅鑫宇認為,通過網絡直播,主播與粉絲、粉絲與粉絲之間會在直播間進行聚集和互動,從而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情感社群,人們在直播過程中實現情感傳遞與交流、情感慰藉、情感宣泄、情感寄托、情感升華、甚至激情狂歡,進而完成了情感的陪伴。可以看出,情感對建構社會關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因宗教情感產生的宗教組織,就是一種由情感建構起來的模式化的社會關系。當然,情感亦有負功能,勒龐認為,個體會因集體情感的作用失去應有的理性而成為“烏合之眾”。例如隨著短視頻的廣泛傳播,用戶很容易產生模仿的欲望和動機,借此宣泄個人的負面情緒。特別是游戲參與更是一種強烈的情感互動過程,玩家在虛擬游戲中獲得的情感認同極易轉化為消費的動力[20]。

(四)社會情緒是影響網絡輿論的重要因素

王志剛等人認為,“網絡輿情”一詞是我國獨創的概念,是指“用戶發表的觀點、態度以及情緒”。網絡輿情往往與突發事件相關,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指突發事件發生后,網民對該事件的意見、情緒和態度的總和[14]。

在社會轉型期間,用戶的參政意識不斷提高,因網絡平臺具有匿名性,信息傳播迅速和透明化以及對凡有爭議的,尤其是“出格”話題的青睞等要素,都會直接推動情緒的發酵,而負面情緒持續發酵,極易形成情緒趨同,增大情緒的整體效能,強化群體的非理性心理傾向。有研究表明,社交平臺作為一個公眾抒發個人意見,釋放情緒的主要渠道,常常會成為情緒型輿論大量集中的場域。所以有專家認為,在當前社交網絡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情緒往往是影響輿論熱點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21]。

二、新媒體時代有關新聞與

傳播心理學基礎理論的研究

(一)基于社會文化歷史觀的新聞與傳播心理研究

社會文化歷史理論,是由蘇俄時期著名的心理學家列夫·謝苗諾夫·維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創立的。國際心理學界一致認為,維果茨基的理論“具有劃時代的性質”,“是一把打開從古典心理學向現代心理學過渡的理論鑰匙,指導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22]。該理論強調,人類高級心理活動機能(指意識)的產生是社會文化歷史的產物[23]。事實表明,傳受者的心理和行為,無一不是被一定的社會文化歷史所關照,所以,社會文化歷史觀也應當成為傳播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以往我們的研究比較偏重對傳受者做中觀即心理層面的研究,近些年來也開始對微觀即生理層面進行了探索,特別是喻國明教授和他的團隊,從認知神經傳播學的視角,對傳受者進行了許多生理層面的較為深入的探討,彌補了我國在微觀層面研究的不足。但是從總體看,我們對傳受者心理和行為進行宏觀的即社會文化歷史層面的探索還顯得比較薄弱。學習并運用維果茨基所開創的社會文化歷史理論于新聞與傳播心理的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們從更廣闊、更深遠的視域深刻地認知傳播心理現象的社會起源及其文化歷史的屬性,而且還可以拓展傳播心理學研究的范圍。

從收集到的82篇論文中,已有一些論文涉及到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歷史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新聞行業的特色文化對記者心理創傷的影響

劉丹、牛靜在《新聞實踐中記者創傷的研究進路與展望——基于行業文化與個體經歷的視角》一文中指出:新聞記者被要求在面對報道災難、不幸等悲劇事件時,應當最大限度地避免對公眾的心理造成傷害。然而,他們本身在新聞實踐中受到的創傷卻較少受到關注。原因在于新聞業缺乏關注療愈記者心理創傷的支持環境,新聞界對創傷的污名,構建了對記者心理創傷的“沉默文化”(即追求承認的文化),由此促使記者以忍耐創傷換取個人前途的發展。作者認為文化是復雜且多元的,新聞業中性別、職級等帶來的刻板印象,以及對新聞職業制定的準則,宣揚的價值觀等文化氛圍與記者心理創傷的關系值得探索。

2. 新聞與傳播心理的跨文化研究

對新聞與傳播心理進行跨文化的研究,是凸顯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對傳受者心理影響的一條重要途徑。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在《發展心理學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所言:“在我們這個以一定文化和一定語言為特點的環境中形成的心理學,如果不以必要的跨文化材料加以參校,就基本上是一種猜想。”

宜長春、林升棟在《文化距離視野下的“一帶一路”倡議—基于4918篇英文新聞報道的情感分析》一文中考察了2013——2019年這一段時間內各國新聞媒體對“一帶一路”議題的報道框架和情感特征進行了研究,發現不同國家在報道框架和情感態度上差異顯著。相較于非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有關報道,沿線國家的情感態度更加正面。此外,就沿線國家來說,文化距離適度會促進正面情感態度,文化距離過近或過遠會阻礙正面情感傾向;在非沿線國家中,文化距離越遠,情感傾向越負面。又如陳功在《跨越情感與文化的鴻溝:國際傳播受眾接受度研究》一文中,從跨文化理論和敘事傳輸理論視角出發,對中西媒體英語敘事性新聞讀者的接受度進行調查。問卷從敘事傳輸、移情、認知獲取難易、認知視角理解、跨文化體驗五個維度出發,調查了《華盛頓郵報》和《中國日報》筆下關于中國“戶口”的報道在英語國家受眾中的實際接受效果。研究表明,西方受眾對《中國日報》報道的接受度均低于《華盛頓郵報》。這是因為我國外宣媒體的敘事方式缺乏在認知和情感上為西方讀者理解中國國情填補文化鴻溝,于是在中國傳播者和西方讀者之間存在著隱形文化壁壘。在這方面,央視的《中國農場》欄目在對外宣傳上做得比較好,李玲、張晶、余小梅在《講好中國農業故事——從“中國農場”對外傳播的心理策略分析》一文中,對其成功經驗做了具體的分析。《中國農場》作為對外傳播的農業節目之一,在老撾、緬甸、柬埔寨落地播出后,受到了當地受眾的關注和一定程度的認可。其對外傳播策略主要就是講好中國農業發展道路的故事,講好中國農村、鄉土文化和中國農民友好合作的故事;在心理策略上結合實際情況,用針對性素材吸引受眾的有意注意,以垂直領域的高語境文本克服文化折扣,促進信息同化;通過草根人物塑造微觀立體的中國形象;以故事性講述貼近當地受眾的日常生活,從而縮小傳者和受者之間的心理距離。

3. 網紅的群像變遷

吳志遠、江潞潞在《身份的“轉場”:中國文化類“網紅”的嬗變與更替—基于互聯網史與社會心態的質性研究》一文對“網紅”這種社會現象的產生、發展進行了較深入的剖析。作者認為,“網紅”的群像變遷映射了中國社會文化、心態等方面的變遷。在互聯網上的涌現的“網紅”現象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它是早期中文互聯網世界重新發現人的價值的一種勇敢嘗試。網絡紅人作為當代網絡文化、網絡事件的當事者,在互聯網記憶的歷史建構中發揮著顯著的作用。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中,每一位網紅身上都留下了時代的印記,都有可能具有一種理解中國社會后視鏡視角的作用。網絡紅人的產生與廣大網民的密切互動,互聯網背后的政治權力、公共利益和商業資本之間的關系變動,塑造并制約了不同時期網絡紅人的身份特征、意見表達和生存空間。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二十年間國家——社會關系的變遷。

(二)三元交互決定論視域下的新聞與傳播心理研究

三元交互決定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該理論是指,“在環境、行為以及表現為思維、認知等人的主體因素這三者之間,每二者都具有雙向的相互決定關系,從而構成個體人的機能活動”[24]281。三元交互決定論模型如下圖1所示(引自Bandura,1994),圖中B代表行為,P代表人的主觀因素,E代表環境,箭頭代表因果關系的作用方向[25]。

在三元交互系統中,每個交互決定因素都既是其它兩個因素決定的結果,同時又對其它兩個因素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任何一個人的機能活動的現實表現,正是其三元交互系統中諸因素交互影響的歷史產物[23]。該理論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是一種關于人類行為高度一體化的整合觀點[24]95;它真實地把握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它既構成了社會學習理論的基礎,同時也為心理學如何理解人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其影響力還波及到心理學研究的其他領域[24]45。作為心理學的一門應用學科,三元交互決定論自然也應該成為傳播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框架。

從82篇論文看,幾乎所有的論文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到傳受者的心理、行為及其所處的環境,都可以運用三元交互決定論去分析。區別在于論文研究的切入點各有不同,有的是從人的行為,有的是從人的心理,也有的是從環境的角度入手,但在分析問題時,都會圍繞著另外兩個因素進行闡釋,最終或顯或隱地以這三者的相互影響為結論,這正應合了三元交互決定論的主旨,也說明三元交互決定論具有普適性。例如朱江麗、史玲莉的論文《媒體融合中新聞從業者的角色融合與工作滿意度:基于多重制度邏輯的視角》是以資深新聞從業者離職或轉行的行為作為研究的切入點,然后從個體和環境的角度來分析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從個體講是工作滿意度下降和職業認同危機,從媒介環境看是與媒體融合背景下,面臨技術管理,商業等多重力量的沖擊密切相關。正是在這幾種因素合力的作用下,新聞從業者才會出現離職或轉行的行為。又如李貞芳、吳婷婷、郭靚琪的《科學家被收買了!——個體心理抗逆在科學共識資訊對轉基因食品安全認知影響中的調節作用》,該文提出的研究問題是怎樣消除受眾(即個體因素)在中國互聯網中對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抗逆性解讀。文章從環境的視角提出建議:需要更多地關注科學傳播這一特定領域的特定背景和社會文化語境,盡量采用敘述性的故事,引發受眾的認同心理,減少受眾對說服性信息的抗逆心理,達到受眾愿意接受科學共識資訊的行為。周榕、陳依云的《新媒體時代的情緒傳播及危機應對——以大型體育賽事中的危機情景為例》一文,則是從社交媒體語境(環境因素)入手,提出以情感壓倒事實為特征的“后真相”已經成為輿論趨勢中的主導因素,作者在此基礎上分析、闡釋受眾的心理和行為是這種媒介生態變化的原因,從公眾心理看,人們習慣于以自身的情感為視角,將危機事件主觀化,并以情緒化的語言向他人敘述與危機相關的信息,這就必然導致眾說紛紜,使其主觀判斷與客觀事實糾纏難辨;從受眾行為看,因社交媒體的出現,自媒體用戶發布信息的門檻大大降低,造成海量的真偽難辨的信息涌入。正是因為存在人、行為、環境三者的互動,才推高了情緒情感在社交媒體上的熱度。

(三)具身認知理論與傳播心理研究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及后現代、后人類主義思潮的影響,人在現代主義體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開始動搖,代之而起的是人與環境、技術的互動、共生、共存。“具身”概念正是在這樣的媒介技術環境與哲學思潮的雙重作用下被引入傳播學的[26]。王長瀟、盧秋竹在《聽書仰或看書?——具身認知理論視角下媒介對閱讀效果的影響》一文認為具身認知理論“研究的是人的身體和心智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該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結果是由人的大腦、身體、環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產物”。正如梅洛·龐蒂所言,“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世界”。知覺、身體和世界這三者構成了一個相互蘊含、不可分割的循環辯證系統。具身認知理論的核心意義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人的認知過程和步驟是被身體的物理屬性所決定的;二是認知內容是由身體來提供的;三是認知、身體和環境是一體的。認知存在于大腦,大腦存在于身體,身體存在于環境。因此,萊考夫強調身體在認知與語言習得過程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具身概念與身體是否在場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它其實是身體通過意向性與世界和他人達成的一種實踐過程,所謂意義、理解和溝通都奠基于這種身體的實踐過程[24]281。以真人表情包為例,雖然在社交媒體上呈現的只是真人表情包,其身體是缺席的,但是傳播主體的情感與思想卻深度“嵌入”到傳播溝通過程之中[27]。真人表情包的作用正是將身體作為傳播介質的原初功能重新顯現,重建面對面傳播的沉浸感和真實感[28]。

既然具身認知理論這么重要,那么為什么長期以來在傳播學研究中缺席身體因素?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個方面:首先,媒介一般是被當作環境而存在的,人們在使用媒介時,意向對象(即注意力指向的對象)是被媒介所承載的內容和信息,媒介工具本身及與其互動的身體形態往往處于潛意識之中。例如聽書和看書是兩種不同的閱讀實踐,由于使用的媒介工具(書或廣播)不同,使用時的時空環境(室內或室外)及身體姿勢(坐在桌前看,或邊做飯邊收聽)不同,感官體驗(專注或一心多用)不同,效果(記憶清晰或模糊)也不同,但是學習主體關注的是書的內容,往往忽視了身體與媒介的互動[29]。

其次,認為“身體主要是作為接受外界刺激的效應器”“將傳播看作是可以完全脫離身體的精神交往”。此觀點是從行為主義邏輯出發,只關注刺激與反應的關系,而極少甚至拒絕對內部心理過程進行探查。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即使是色彩這種在傳統觀念中被認為最具‘客觀屬性’的概念,也是由身體與環境交互建構的”。“是基于肌動交互具身性的基本層次范疇(basic-lerel categories)”。又如“貓在樹的后面”一句也是基于身體投射具身性空間關系概念,我們是基于自己身體的“前后概念”投射于樹的,這類概念并不作為實體存在于外在世界,而是依據我們的身體投射塑造出來的[24]281。再次,在現代社會中的身體與心靈被割裂開來,被物化為可被凝視的商品,有關身體的任何呈現都被納入消費和凝視的意向中。正是以上原因,使我們忽視了“鮮活的肉體在我們關于意義和理解中的基礎作用”[24]95。

總之,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身體與技術間的雙向作用力,“認識到知覺世界不僅是自然世界,更是文化世界、生活世界。在知覺空間中‘身體—主體’與客觀環境構成一種同構關系,身體是主體在世的表征”[30]。可以說,拋開軀體,人的心理活動就失去了基礎。所以,今后新聞與傳播心理的研究,應當將具身認知理論,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三、新媒體時代對兩個心理學

理論的拓展研究

(一)傳播中的準社會關系

準社會關系是相對于人與人面對面的社會關系而言的。該理論是1956年由心理學家霍頓(Horton)和沃爾(Wohl)第一次提出來的,包括準社會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 PSI)和準社會關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PSR)兩個概念,“用于描述消費者幻想中的自己與新聞主播或節目主持人之間的單邊關系”。準社會關系理論包含準社會互動、準社會關系、準社會交往等概念。早期的研究將準社會互動與準社會關系兩個概念混淆使用,實際上它們是有區別的,“準社會互動是受眾在接觸媒體人物瞬間的心理反應,然而準社會關系是受眾對媒體人物持有的一種穩定的長期的情感聯結”[31]。

在傳統媒體時代,電視觀眾與他們看到的電視人物,如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影視及文學作品中的虛擬人物之間會產生一種特殊的類似于面對面交往中建立的人際關系。“進入新媒體時代后,社交媒體特有的在場感、參與感、熟悉感和儀式感,大大超過了傳統媒體,致使用戶對媒體人物的想象聯系變成了更加真實、公開、可見的對話,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普通人對于媒體人物的準社會關系”[24]45。這種增強不僅體現在用戶提高了對社交媒體使用的意愿和滿意度,同時也重塑了用戶使用社交媒體的動機。將準社會關系理論引入對網絡直播的研究,指出用戶對主播的準社會關系與直播平臺的使用意愿和滿意度呈正相關。準社會關系作為親密關系的形式之一,可能會“成為未來媒體使用的先行因素”,因為用戶與媒體人物溝通的需求度會“成為比節目本身更為重要的觀看動機”。隨著媒介技術和形態的發展,各種形式的準社會交往已經可以突破傳統媒體人與人面對面的社會交往,創造出超越身體的共同在場,從而更有效地建構具備認同、聯系和參與的人際關系[32]。

在多數情況下,受眾是與媒體中的真人進行準社會交往,但目前社交機器人已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社交媒體中,這就進一步擴展了準社會關系的外延。當下,“社交媒體中的社交機器人呈現出虛實融合的傳播特征,即作為傳播主體的社交機器人身份是虛擬的;但社交機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關系,以及社交機器人在與人類進行交互時所產生的傳播效果是真實的,真實與虛構并存的傳播特點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傳播現象和傳播問題。而隨著社交機器人應用范圍擴大,功能增加,產品形態迭代,現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發展變化,相關傳播模型和理論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這些都值得在后繼研究中繼續關注”。[33]

(二)社交媒體視域下的“擬劇理論”和對梅羅維茨的“后中區理論”的新發展

戈夫曼提出的擬劇理論是基于傳統的、非媒介語境下的人際傳播的解釋框架,他將社會比作戲劇中的大舞臺,把人們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分為前臺即前區和后臺即后區。人們在前臺通過印象管理展示自己的最佳形象,而將自己的真實面目隱藏于后臺。然而在網絡媒體時代,前臺和后臺的界限日漸模糊,人們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逐漸融合,如果再用擬劇理論解釋社交舞臺上的前臺和后臺就勉為其難了,需要對該理論的內涵進行創造性的擴展研究。

從82篇論文中,至少可以看出有三個方面體現出這種發展。

其一,個體身份的建構從現場臨時性的表演發展為“在線博物館的永久陳列”。戈夫曼將身體概念化為一種持續的表現,提出身份的構建是一個印象管理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帶有即時性、片段性特點。而博客等個人主頁產品所開啟的“書寫年代”,使得用戶能夠依賴社交媒體所提供的一系列功能進行身份的自我呈現。個人主頁的書寫與用戶的現實生活的關聯度越來越緊密,博客的個人主頁實際上搭建了一所個人展覽館,它提供了包括昵稱、頭像、個人簡歷與文章等完整的結構界面,展現出用戶的網絡身份。在這一時期,用戶的身份展演是一個持續的,能夠留下歷史性痕跡的過程,這些由社交媒體所支持的個人歷史足跡的記錄,使得面對面溝通中即時性的身份表演發展為更有持續性的線上展覽(exhibition)[34]。由此,公共形象的建構由現場的臨時性表演發展成“在線博物館”的永久式陳列。同時,微博的社交線索更加多元化,有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元素,使得用戶身份的建構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立體化。

其二,真人表情包可以使個體在屏幕后從容管理自我呈現。王長瀟、楊立奇、孫玉珠在《真人表情包的“面具化生存”與身體觀反思》一文中,對真人表情包的功能進行了深刻、全面的分析,他們認為,“真人表情包作為人類情緒的媒介化之物,已發展為一種融合多種元素和屬性的互聯網文化現象,并多方位介入個體的社交互動與生存模式。”依據戈夫曼擬劇理論,人的日常生活是一場表演,面部表情和身材外貌等符號媒介是個人前臺的組成部分之一,是表演者力圖使觀眾產生認同與信任的裝備。但是在面對面的交往中,個體必須時刻對面部肌肉進行有效的控制,以確保“個人前臺”的穩定性。線上的真人表情包則可以突破個體在前臺自我呈現的方式:用真人表情包替代真人去進行前臺的表演,他們不必像線下面對面交往時要求雙方全身心地投入,并以認真傾聽作為交往禮儀來維護個人前臺形象。原因在于用真人表情包替代真人去進行前臺表演時,表演者可以主動選擇與自己關系非常親近的朋友及家人,以避免對自我肖像的失控。再者,真人表情包可以使原本需要控制的真實情緒,由前臺移至后臺,對話雙方都可以在交流的同時保持多任務處理和一心多用的狀態,從而可以從容管理自我呈現,將自己最滿意的、最恰當的形象展示于眾。這樣,傳播者就可以利用含有身體形象的表情包作為個人的展演工具,從而在以自己為主角的舞臺上實現形象塑造動機下的面具化生存。

其三,我國學者對梅羅維茲①中區理論內涵進行了拓展。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的擬劇理論,將現實生活中人的前臺表演和后臺暴露行為截然分割。而梅洛維茲認為在電視媒介應用中,后臺有時會被暴露在前臺的表演中,影響了前臺的印象管理,于是,梅羅維茨提出了“中區理論”,并將這種媒介情景稱為“中區”。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駱正林、宋玉生在《“中區展演”:生活類綜藝節目中明星主動暴露“本真”的實踐》一文中,對梅洛維茨的“中區理論”進行了拓展性的研究。作者認為,當今互聯網時代的媒介化生存,媒介經濟特別鼓勵隱私的生產與暴露,尤其像短視頻、網絡直播中的綜藝類節目,網絡媒介平臺上的個人生活成為絕佳看點,將明星們的幕后工作、日常生活等非職業才能作為增加曝光度與追逐商業利潤的不二手段。為了解釋這種現象,作者將梅洛維茨意義上的“中區”稱為一種被動意義上的“中區”,即在“演員”不知情的情況下,經由電視媒介將其后臺行為無意識地暴露在“前臺”之中,而將演員積極主動地暴露其后臺的行為稱為“主動性中區”,作者將這兩種“中區”概括為“后中區理論”,從而拓展了梅洛維茨的“中區理論”。例如,記者將新聞生產幕后工作主動公布在新媒體舞臺,會對新聞專業主義規范構成挑戰,并對新聞專業權威產生“祛魅效應”,但同時它也構成新聞專業主義和新聞權威發展的契機。又如,影視明星將日常生活暴露于前臺,凸顯其世俗情感,這一“本真”展示,使得“神”的明星“回歸人間”。

從2021年這82篇論文中可以看出我國學界對新聞與傳播心理學的重視和研究水平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與新聞學、傳播學及心理學的學者們的傳播心理學素養得到普遍提高密切相關。但是目前我們的研究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從我國已有的新聞與傳播心理的研究看,絕大多數理論來自西方,用西方的傳播心理學理論分析、闡釋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實踐,難免會出現偏差,因而努力探索適合我國自己的新聞與傳播實踐活動的傳播心理學理論迫在眉睫;又如在研究方法上這82篇論文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有56篇,占總數的68%。傳播心理學屬于交叉學科,而“心理學是一門介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中間科學、邊緣科學、交叉科學”[14]。所以對新聞與傳播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應當堅持問題導向的原則,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蔣俏蕾,陳宗海,陳欣杰.延續與變化:我國新聞學情感研究現狀分析[J].中國出版,2021,507(10):17-23.

[2]徐翔.從“議程設置”到“情緒設置”:媒介傳播“情緒設置”效果與機理[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30(3):86-93.

[3]劉曉琴.不同基本情緒對抑制控制的影響[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5.

[4]趙捷,梅丞廷.認知和情緒在行為調節中的關系[J].青春期健康,2009(13):42-43.

[5]唐繼亮,宜賓.等值正負評價對高低社交焦慮“同圖尋異”任務的影響[C]//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12.轉引自:侯娟,朱英格,方曉義.手機成癮與抑郁:社交焦慮和負性情緒信息注意的多重中介作用[J].心理學報.2021,53(4):362-373.

[6]任圍,朱曉文,胡怡.風險感知與防疫行為:新冠疫情背景下社交媒體與權威媒體的多元作用對比[J].國際新聞界,2021,43(5):23-42.

[7]黃熙.以情著理 以理馭情——略論斯賓諾莎《倫理學》的情理關系[J].華夏文化,2021(1):18-20+6.轉引自:昌雋如,孫清鳳,孟慶波.私人情感與集體記憶:朋友圈里的慶祝建黨100周年[J].新聞界,2021(11):65-70+75.

[8]陳先紅,袁文霞.信息的情感意義:“短視頻講故事”的集體對話[J].新聞與寫作,2021(10):90-95.

[9]田維剛,張仕成.喚醒、擴散、共振:短視頻負面情緒傳播機制研究[J].新聞與寫作,2021(8):33-40.

[10]郭靖一,喻國明.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變量與效度邏輯—基于認知傳播學的敘事研究[J].當代傳播,2021(4):49-54.

[11]喻國明,楊雅,陳雪嬌.平臺視域下全國居民疫苗接種的認知、意愿及影響要素—基于五大互聯網平臺的輿情大數據分析[J].新聞界,2021(7):64-72.轉引自:田維剛,張仕成.喚醒、擴散、共振:短視頻負面情緒傳播機制研究[J].新聞與寫作.2021(8):33-40.

[12]王朝陽,于惠琳.新聞短視頻傳播中的情緒偏好效應——基于梨視頻社會版塊的實證研究[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9(5):42-55.

[13]李啟毅,胡竹菁,王鑫強,劉曉雪.敘事傳輸理論與說服機制:以敘事型公益廣告為例[J].心理科學進展,2015(11):2001-2008.

[14]陳婷,曲霏,陳福集.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擴散的政府應對仿真描述——基于三方博弈視角[J].圖書館雜志,2017(2):79-86+94.

[15]成伯清.情感的社會學意義[J].山東社會科學,2013(3):42-48.

[16]劉國強,蔣效妹.反結構化的突圍:網絡粉絲社群建構中情感能量的動力機制分析——以肖戰王一博粉絲群為例[J].國際新聞界,2020,42(12):6-25.

[17]莊睿,于德山.作為情感勞動的隱私管理——中國留學生代購群體的社交媒體平臺隱私管理研究[J].新聞記者,2021(1):80-89+96.

[18]董金權,羅鑫宇.“情感”視角下的網絡直播——基于30名青年主播和粉絲的深度訪談[J].中國青年研究,2021(2):90-96.

[19]白帆.情感認同如何助長虛擬消費:以手游玩家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21(11):55-63.

[20]劉之源,陳銳,安紫萌.理性認知抑或情感觸動—疫情信息接受者的反應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7(3):86-92+96.

[21]徐翔,楊航宇,徐舟爽,邵敏之.社交網絡情緒波動周期性及應對策略——基于新浪微博樣本的大數據分析[J].新聞與寫作,2021(8):22-32.

[22]龔浩然.維果茨基及其對現代心理學的貢獻——從紀念維果茨基誕辰100周年國際會議說起[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4):62-65.

[23]高文.維果茨基心理發展理論與社會建構主義[J].外國教育資料,1999(4):10-14.

[24]楊鑫輝.心理學通史(第四卷):外國心理學流派(上)[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25]高申春.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6]芮必峰,昂振.傳播研究中的身體視角——從認知語言學看具身傳播[J].現代傳播,2021,43(4):33-39.

[27]呂宇翔,紀開元.流動的身份展演——重訪社交媒體演進史[J].現代傳播,2021,43(5):7-13.

[28]王長瀟,楊立奇,孫玉珠.真人表情包的“面具化生存”與身體觀反思[J].當代傳播,2021(6):30-34.

[29]王長瀟,盧秋竹.聽書抑或看書?——具身認知理論視角下媒介對閱讀效果的影響[J].編輯之友,2021(4):61-66.

[30]龔險峰,尤可可.公共危機下中國海外留學生自我傳播與心理建設研究——基于新冠疫情下中國海外留學生群體的訪談[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7(2):78-84+96.

[31]吳玥,王江楠,劉藝萱.她們為何在同人社群自愿創作:以群體認同與情感付出為視角[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28(S1):108-125+128.

[32]周勇,郝君怡.嵌入與游離:網絡直播用戶與主播的準社會交往[J].新聞與寫作,2021(12):41-42.

[33]韓秀,張洪忠,何康,馬思源.媒介依賴的遮掩效應:用戶與機器人的準社會交往程度越高越感到孤獨嗎?[J].國際新聞界,2021,43(9):25-48.

[34]BERNIE H. Teh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Distinguishing performances and exhibitions online[J]. 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mp; Society, 2010, 30(6): 377-38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欧美www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毛片免费网址|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av在线手机播放|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国产亚洲精|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在线中文字幕网| 亚洲精品va|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青青草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国产jizz|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jizz|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亚欧美国产综合| 色综合中文| 狠狠干综合|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伊人无码视屏| 伊人天堂网|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日韩123欧美字幕| 91成人免费观看|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欧美极品| 久久不卡精品|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制服丝袜亚洲|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高清码无在线看|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操国产美女|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色悠久久综合|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在线一级毛片|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伊人天堂网|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66| 亚洲成年人网| 国产99精品久久|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