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 語言學 · 藝術 · 出版
潮籍人民藝術家陳波兒與家鄉庵埠鎮的革命志緣劉文菊(" 1:" 5)
修辭結構理論(RST)提高英語寫作能力效果評估馮 靜,李改梅(" 1:15)
方麗娜小說的空間敘事研究
——以《蝴蝶飛過的村莊》《夜蝴蝶》小說集為例王 芳(" 1:23)
《全清詞·順康卷》待補詞人詞作十一家三十二闋陳昌強(" 2:" 5)
事必麗情,音必諧曲
——論臧懋循對元雜劇的校改陳妙丹,謝雪怡(" 2:21)
論《哀悼乳房》百科全書式敘事的突破與局限紀澤慧(" 2:54)
權力的游戲:《叫魂》與《山東叛亂》比較研究程 建(" 3:" 5)
空間、身份與情感:柳如是與錢謙益的住居生活與文學表達楊為剛,謝 欣(" 3:30)
《傷逝》再解讀:魯迅小說敘事中的“回環”結構與“預設”效應郝云飛(" 3:38)
僥幸義語氣副詞的序列環境與話語功能楊 方(" 3:46)
個人化的歷史敘事
——論王安憶的《一把刀,千個字》林詩婷(" 3:55)
觸覺經驗的審美功能盛穎涵(" 4:44)
南宋士僧禮物酬贈詩的禪理意趣與詩學特征張鈺婧(" 4:53)
論《詩經》中的無逸精神陳曉慧(" 4:62)
基于屬性識別模型的期刊競爭評價與探討
——以圖書情報期刊為例胡起靖(" 4:84)
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文藝評論評獎機制研究
——以“啄木鳥杯”為例張利群,劉柯岑(" 5:" 5)
被壓抑的現代性
——晚清小說《催醒術》解讀馬 龍(" 5:17)
情感·創傷·女性:論張翎的小說追問阮丹丹(" 5:24)
中國臺灣兒童繪本品牌的建構及其啟示楊夢玫(" 5:78)
《柳毅傳》重寫過程中報恩母題與“龍女”形象的嬗變楊慶杰,劉心怡(" 6:20)
二語詞匯測試工具研究綜述過君琰(" 7:" 5)
示證性話語標記“俗話說”試析陳柳蓓(" 7:13)
論西方景觀學說對文學地理學的建構
——以居伊·德波為中心李志艷,公浩然(" 7:22)
Glucksberg的認知神經隱喻觀:駐足與回眸孫 毅,黃 濤(" 8:21)
經幽靈所見:阮清越戰爭敘事的迂回與進入李志峰,鄧 詩(" 8:30)
早期馬克思主義文獻漢譯考
——以幸德秋水著《社會主義神髓》為例仲玉花(" 8:40)
量性評注類否定性回應話語研究劉德貝(" 8:49)
許心影詩詞作品輯佚五十五首孔令彬(" 8:57)
唐代《云韶樂》的形成與《字舞》《圣壽樂》的關系考辨高學德(" 9:37)
從“個人”到“人民”
——論“五四”人的啟蒙及其對當代人民文學的開啟王靜靜(" 9:42)
中山、天津和北大圖書館所藏《井丹先生集》明刻本三種考述周濯纓(" 9:49)
閱讀史視閾下王安憶小說創作觀念的生成許永寧,粟 芳(10:69)
《商務館學漢語詞典》兼類詞表征策略研究陳賢德(10:78)
百回本《西游記》研究的《鬼谷子》視角
——兼評“西游故事”佛經說和民間秘密宗教沖刺說李世雄,王四四(10:86)
論徐小斌小說的敘事結構李燕妮(11:32)
語圖互文視角下《洛麗塔》中譯本封面審美意味缺失的時代想象吳夢宇,陳琳琳(11:43)
及物性視角下的《芙蓉鎮》英譯前后權力關系變化研究
——以胡玉音為例汪方芳(11:50)
智慧、命運與正義: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對宙斯秩序的書寫薛育赟(11:58)
身份轉向與郁達夫“飲酒敘事”之嬗變高莉娜,楊國偉(12:" 5)
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蕭軍與胡喬木論爭記述考論高 銳,李 惠(12:15)
沖突與融合
——社會史視域下的格什溫《藍色狂想曲》紀 嫻,黃 虹(12:23)
漢語母語者日語自他動詞的誤用研究羅 菲(12:30)
政法 · 經管 · 教育
泰國高等教育的沿革及啟示張知倞,王美玲,陳博謙(" 1:30)
平臺經濟領域軸輻協議的反壟斷法規制鄭舒涵(" 1:38)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機制創新李 慧(" 1:46)
客觀違法性論向二元違法性論之發展冷必元(" 2:61)
新冠疫情對中國留學生的教育影響研究
——以留法大學生為例丁同芳,孔 蘇(" 2:69)
鄉村振興背景下潮汕農戶融資行為研究
——以埔田鎮為例蔡冰瑜,林曉博,胡少東(" 2:77)
后疫情時代通過增值稅協定改革國際稅收協調路徑初探徐 鋮(" 2:85)
綠色專利保護的法律邊界問題研究
——基于《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條和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條的分析
楊文麗,高 凜(" 3:61)
“古為今用”取向中的歷史文獻解讀
——對《大憲章》兩種主流詮釋的反思李方恩(" 3:71)
現代組織背景下的馬基雅維利主義領導者研究綜述鄧詩敏,謝舜龍,梁 強(" 3:81)
民法典基層組織監護職責法條解析及其適用熊金才,孫 焱(" 5:31)
公益訴訟檢察調查核實權的功能異化與制度完善徐本鑫,江芷珊(" 5:38)
親子否認原告資格的司法困境與紓解路徑
——基于利益衡量的視角鐘曉雯(" 5:47)
方言距離與廣東省區域經濟差距胡少東,黃元盈(" 5:55)
數字化投入能否提升中國全球價值鏈參與
——基于我國33個產業的實證分析姜文輝,柳云浦,張 海(" 5:66)
論中央與地方海上執法機構職權界分及完善羅 恒(" 6:59)
單一刑事立法模式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治理的不足與改進
——以澳門地區未經許可接受存款罪的刑事立法模式為參考陳 卓(" 6:70)
危機與變革:法國左翼對當代資本主義危機的思考倪晶晶(" 6:79)
關于DRG付費方式改革對醫院管理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
羅華,陳磊,鄧可欣,譚焱,張韌碩,王健,胡軍華,周建大(" 6:88)
國際政治與營銷學的融合:理論構建和應用劉奕瑋(" 7:57)
破產分配中股東債權受償順位的司法省思及漏洞填補丁穎君(" 7:67)
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潮州古城文化景區旅游形象研究
——以牌坊街為例藍乾棟,溫優華(" 7:80)
數字化時代高校財務轉型分析汪 洪(" 7:89)
習近平關于立德樹人重要論述的教育思想探究徐大兵,萬泰鵬(" 8:" 5)
新媒體“下鄉”為支點的農村黨組織領導力重構薛小平(" 8:64)
三重螺旋視域下中國大學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兩階段DEA與Tobit模型的實證分析王成軍,李 輝,劉冬華(" 8:71)
廣東數字普惠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來自廣東省21個地級市2011—2020年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
吳佩君,陳明忠(" 8:86)
貨幣政策、上市公司籌資與投資者收益交互影響研究
——基于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經驗證據陳名芹,陳婷婷,汪 洋,韓詩棋(" 9:69)
大灣區流媒體產業融合發展法律風險研究
——以中國大陸與中國澳門版權法為視角余 泓(" 9:79)
新冠疫情對跨境電商企業發展的影響分析
——基于粵東地區的研究劉 嬌,林 淑(" 9:87)
當代校園成人儀式的發展現狀與效果評價
——基于文獻梳理、網絡統計和問卷調查關溪瑩(10:" 5)
基于VR虛擬現實技術的紅色文化紀念館展示設計研究于 雪,路皖秋,鄭羽珂(10:11)
論我國“一站式”辦案機制的功能偏差現象及其糾正楊雯清(10:18)
消解全球氣候變化行動分歧的人權路徑初探郎 平(10:30)
個人信息處理中告知同意的功能異化與歸正王楚云(11:14)
收入不平等對中國居民健康的影響研究
——基于個體效應和宏觀效應的分解王宋濤,羅敏倩,李 斌(11:66)
從利他主義和文化群體選擇理論視角看潮商的發展農希文,賴忠平(11:76)
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治理的法治共建的問題與途徑郭銳林(11:86)
證明責任分配視角下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銜接研究盧炳權(12:34)
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合及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1237個樣本的實證分析劉一民,梁 航(12:42)
平臺經濟數據壟斷與反壟斷規制
——以抖音起訴騰訊為例余曼琪,晏宗新(12:54)
《海洋地質學》教學創新與探索
——以“需求牽引”為中心王中波,唐 楠(12:85)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王蘭文,梁曉飛,李彥禧(12:90)
泛韓江文化研究
1922年潮汕“八·二”風災的地方應對孫欽梅(" 1:52)
地方實力派的派系背景和“經營”策略
——以翁照垣協助李濟深在粵東策動反蔣軍事活動為中心陳 健(" 1:64)
新聞與傳播心理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謠言在網絡空間的呈現、演變及其治理方式
陳岳芬,李寶儀(" 1:75)
健康類自媒體對抑郁癥患者認知及就醫態度的影響研究沈 蕊,李 瑩(" 1:83)
恐慌性謠言傳播議題歷史流變之辨析
——基于政治、災禍和人身侵害等主要涉及層面的考察周高琴(" 4:72)
共情對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的影響:社交媒體使用動機與主觀社會階層的作用研究
王 銀(" 5:85)
擬人化策略對綠色廣告說服效果的研究構想葉 穎,毛良斌(" 9:60)
智能傳播時代大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實踐
——基于滑板亞文化的民族志觀察鐘祥銘,王 奔,盧雪兒(10:37)
我國新聞與傳播心理研究的新進展劉京林(12:67)
基于詳盡可能性模型的雙路徑輿論引導策略徐霄揚(12:77)
文化 · 哲學 · 史學
作為斯多葛主義批評者的亞當·斯密張江偉(" 2:11)
近代南洋華僑慈善義演活動研究
——圍繞《南洋商報》為中心的考察王方好(" 2:28)
潮汕年輕人對潮汕方言的使用、態度與身份認同探究劉 楊,方 帆(" 2:36)
英語專業口譯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
——以汕頭大學為例陳 潔(" 2:46)
由“水”喻“仁”:孔子觀“水”探賾
——兼論與老子論水的分殊及其內在理路限聶 磊(" 3:14)
淺析《周易》“蒙以養正”思想及解蔽途徑蔣文匯(" 3:21)
《熱河日記》對明清時代中國嶺南之觀照師存勛(" 4:" 5)
北言南語:《紅樓夢》的南北字詞文化探析
——以幾組字詞為例陳修嬌(" 4:13)
王安石《元日》異文考盛大林(" 4:21)
嘉慶華南海盜活動時期“私通接濟”問題的治理何圳泳(" 4:27)
宋代室宇書寫與士人精神世界
——以室宇賦為中心陳莜燁(" 4:35)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美育思想的基本要領李 兵(" 6:" 5)
論盧卡奇“偉大的現實主義”的內在生成邏輯王 紅,李思哲(" 6:12)
民國時期自治機關與縣域政治
——以20世紀30年代廣東縣參議會的創設及運作為例的研究項浩男(" 6:28)
作為文學藝術的“內在體驗”
——喬治·巴塔耶文學思想研究莫 涯(" 6:42)
惠士奇與清代粵東經學發軔郭子凡(" 6:51)
林朝曦史跡鉤沉張保見(" 7:30)
虛靜:魏晉玄學的價值向度孫凌宇(" 7:40)
《螺樹山房叢書》補目與底本考陳 偉(" 7:49)
自由、惡與存在
——論海德格爾的謝林闡釋趙 瑜(" 8:11)
概念史研究的視域與實踐:讀方維規教授著作《歷史的概念向量》莫 涯(" 9:" 5)
法祖與重情的選擇:從郡王封襲制的發展看明代宗藩制度王浩淼,陶 月(" 9:15)
從自然村落名看地域歷史文化
——潮汕錢坑鎮村落名考察湯 燕(" 9:30)
治理的內在張力及其消解:由庖丁解牛看莊子的簡約治理觀郭敬東(10:46)
工夫與知行
——論王陽明“知行合一”與朱熹知行觀的關系馬萍萍(10:54)
中國傳統紀傳體史書“類傳”概念研究王 強(10:62)
晚清中國思想界政體知識的生成及轉化梁振濤,蔡文慧(11:" 5)
魏晉哲學對“言不盡意”的兩種回應
——以王弼和僧肇為例何波宏(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