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艾欣 馮偉
摘要:以298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運用空間自相關、空間聚類方法和地理加權回歸分析等研究方法,對1978-2019年全國旅行社的時空分布演化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探討。結果表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全國旅行社數量整體上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總體呈現“東南多,西北少”的空間格局;旅行社數量與交通條件、旅游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顯著正相關,改善交通條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外資的引入對旅行社時空分布的優化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旅行社;空間分布;地理加權回歸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18
0引言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相關文件,旅游產業經濟可以劃分為9大類。其中,旅行社作為旅游業的支柱性產業,在旅游發展中占重要的地位。旅行社是旅游產品的決策者,旅游活動的組織者,對于旅游產品的宣傳營銷具有重大意義,并且很大程度上影響游客的旅游行為決策和旅游體驗。旅行社的數量、規模、等級和空間分布對提高旅游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旅游業效益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如何優化旅行社空間布局,探索出旅行社優化發展的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有關旅行社空間格局的研究可劃分為區域尺度和全國尺度兩大類。崔英方等(崔英方等,2018)研究了江蘇省星級旅行社的空間分布狀況,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定性分析;(李細歸,2015)以湖北省為研究對象,用一系列空間分析方法和回歸模型,對省內旅行社的空間分布模式和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全國尺度上,(秦丹,2016)分析了我國旅行社規模及空間格局,從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響旅行社空間格局的主要因素;(劉志紅,2015)以全國31個省為研究對象,使用空間計量方法分析了2013年我國旅行社的空間布狀況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但是已有研究多使用全局回歸模型、相關性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影響旅行社分布的因素,大多數定量研究只分析了10-20年旅行社業空間格局的演變模式,很少有研究討論旅行社在較長時間內的演變。現有研究尚未對其進一步更新。鑒于此,本文以298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運用空間自相關、空間聚類方法和地理加權回歸分析,試圖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旅行社發展格局的特征及其成因,以期為社會經濟快速轉型發展階段中的旅行社優化發展提供參考。
1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1.1研究方法
1.1.1空間自相關
空間自相關分析是通過空間自相關指數來反映自然或社會要素在空間上的關聯程度,揭示其空間分布規律的一種空間統計方法。空間自相關分析可分為兩類:全局空間自相關和局部空間自相。本文采用全局自相關進行分析,公式如下:
GlobalMorans I=∑ni∑nj≠i(xi-x)(xj-x)S2∑ni∑nj≠iWij
式中:n為不同行政區劃等級下旅行社的數量;s2為不同行政區等級內旅行社核密度值的方差;xi、xj分別為行政區i、j內旅行社的核密度值;x為旅行社核密度值的均值;wij為空間權重矩。
1.1.2熱點分析
熱點分析可對要素屬性值計算Getis-Ord Gi*統計量,用來識別地理要素在研究區內具有統計顯著性的高、低值空間聚類,又稱為冷、熱點。Gi*計算公式為:
Gi*=∑nj=1wij-x∑nj=1wijn[∑nj=1wij-(∑nj=1wij)2]
x=∑nj=1xjn
S=∑nj=1x2n
式中,xj是要素j的屬性值,本文中即不同行政區劃下旅行社的數量;wij是空間權重矩陣;n為行政區域總數。
1.1.3地理加權回歸模型
地理加權回歸改進了傳統的線性回歸模型,對全局回歸模型進行了很好的擴展。它在全局參數的基礎上增加了局部參數,采用局部特征作為權重參考,允許系數在空間區域上有變化的空間。公為:
yi=β0(ui,vi)+∑pk=1βk(ui,vi)xik+εi
i=1,2,…,n
其中,xij是獨立變量xk在i點的值;(ui,vi)表示區域i的質心坐標;βk(ui,vi)表示在i點上的第k個回歸參數,k=0時,β0(ui,vi)為i點的回歸常數;p為回歸系數的總個數;εi是隨機誤差。
1.2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主要來自2019年《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全國各省旅游統計年鑒、中經網經濟統計數據庫(https://db.cei.cn/)、中國旅游飯店協會網站(http://www.ctha.com.cn/)、中國景區網(http://www.chinataa.org/Scenic_spot.aspx)及天眼查網站(https://www.tianyancha.com/)。從統計年鑒、中經網經濟統計數據庫中獲取各市/縣人均GDP、年末總人口、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等數據;從天眼查網站獲取全國旅行社數據;從中國旅游飯店協會網站獲取全國星級飯店數據;從中國景區網獲取全國A級景區數據。
2結果與分析
2.1全國旅行社空間格局演化階段分析
自1978年改革開放,我國旅游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旅游業的性質開始發生變化,即從原先服務于政治接待轉變為服務于經濟。根據中央政府及相關部門發布的旅行社相關文件,結合40年來旅行社數量變化特征,可進一步將這一時期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起步階段(1978~1984年)。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中鄧小平做出改革開放決策,旅游業作為突破口快速起步,全國旅行社數量由個位數增加到近200家。在這一階段中,全國主要旅游接待地大多集中在資源稟賦豐厚的古都、行政中心或經濟中心。
(2)奠基階段(1984-1992年)。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推動了旅游業領域的改革進程,在這一階段,我國旅游接待條件得到優化,旅游經濟效益較好,全國旅行社數量增長到1000多家,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旅行社密度明顯較大。
(3)迅速發展階段(1992-2009年)。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后,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得以迅速發展。到2008年,旅行社數量突破5萬家,全國的分布范圍也進一步。
(4)大眾和全域旅游階段(2009-2019)。隨著旅游業融入國家戰略并在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旅行社數量飛速增長,到2019年已經突破25萬家,且呈現出東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
2.2中國旅行社空間相關性演化
1978-2019年全國旅行社的空間相關性整體呈先增大后減小的態勢。1984年、1991年、2008年和2019年 Morans I分別是0.088、0.110、0.034和0.028。
1978-1984年,Morans I逐年上升,旅行社空間相關性顯著增強,高值聚集區為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次高值聚集區為京津冀地區。
1985-1991年,Morans I高值小幅度波動變化,旅行社空間相關性維持較高水平,高值聚集區沒有顯著變化,低值聚集區由陜西-河南-湖北-湖南向北移動到陜西-山西-河南-湖北,甘肅-內蒙古成為新的低值聚集區。
1992年,Morans I驟然降低,旅行社分布相關性減弱,1992-2008年間Morans I低值小幅度波動變化,旅行社空間相關性維持較低水平,珠三角地區不再為高值聚集區,京津冀地區高值聚集更為顯著,長三角地區保持不變。低值聚集區集中在云南、甘肅。
2009-2019年,Morans I沒有明顯波動,2019年四川-重慶-貴州成為次高級聚集區,低值聚集區向西北移動,且范圍擴大。
總體來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京津冀地區高值聚集不斷增強,珠三角地區高值聚集逐漸減弱,長三角地區經歷了先增強、后減弱、再增強的過程。冷點由華中地區逐漸擴散到整個西北地區。到2019年,云南有了高值聚集的趨勢。
3全國旅行社分布的影響機理分析
3.1影響因素選擇
影響旅行社時空格局變化的因素很多,參考國內外學者對旅行社空間分布的研究,本文通過收集全國各地級市相關統計數據,選取包括星級飯店數量、A級景區數量、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等10個指標作為解釋變量(詳見表2)。
3.2模型結果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軟件進行建模,首先對因變量進行Z標準化處理,接著需要選擇合適的核函數建模并計算結果。表1的計算結果顯示,采用可調節的雙平方函數進行建模的擬合效果更好。
表2顯示了GWR模型的參數估計匯總統計。從模型顯著性檢驗結果來看,星級飯店數量通過GWR模型5%的顯著性檢驗;A級景區數量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其余變量除了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均通過GWR模型0.1%的顯著性檢驗。
從影響因素作用來看,年末實有公共營運汽電車數量(NTPS)的平均回歸系數絕對值最大,達到0.494,表明其對旅行社數量具有較大的正向影響作用,且影響作用顯著。即其余條件不變情況下,公共營運汽電車數量越多,旅行社數量越多。其次是住宿和餐飲業從業人員數,回歸系數達到了0.208,表明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與旅行社數量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4結論與討論
本文利用空間自相關、空間聚類以及地理加權回歸分析,對1978-2019年全國旅行社的時空演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得到結論如下:
(1)1978-2019年全國旅行社數量整體上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但區域間的旅行社數量差異顯著,總體呈現“東南多,西北少”的空間格局。從空間關聯性看,全國旅行社整體上空間關聯性先增大后減小,京津冀地區高值聚集不斷增強,珠三角地區高值聚集逐漸減弱,低值聚集區由華中地區向西北地區擴散。
(2)旅行社數量與A級景區數量、星級飯店數量、科學技術支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年末實有公共營運汽電車數量存在顯著正相關,說明交通便捷程度、經濟發展水平、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人力資源對旅行社企業的發展具有正向作用。
我國旅行社空間分布不均,空間分布差異明顯。這種空間不平衡將長期存在。旅行社業要轉變觀念,在不利形勢中尋求突破。未來應從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外資、完善現代旅游人力資源管理開發體系等方面著手優化旅行社時空分布。
參考文獻
[1]崔英方,管仲瀚,陳悅康,等.新常態背景下江蘇省星級旅行社空間布局及影響因素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80-81.
[2]李細歸.湖北省旅行社空間特征及其影響機理研究[J].旅游論壇,2015.
[3]劉志紅.我國旅行社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72-77.
[4]秦丹.我國旅行社規模及空間格局研究[J].智能城市,2016:133-134.
[5]靳誠,陸玉麒.基于縣域單元的江蘇省經濟空間格局演化[J].地理學報,2009,64(06):713-724.
[6]李細歸,肖鵬南,吳清,等.中國公共圖書館時空格局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019,34(01):140-150.
[7]揭筱紋,尹奇鳳.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旅游業發展歷程和演變特征[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9,32(06):1-8.
[8]LINGYUN Z.China's travel agency industry.Tourism Management[J].1991,12:360-362.
[9]WONG J-Y,YEH C.Tourist hesitation in destination decision making.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2009,36:6-23.
作者簡介:鄭艾欣(1997-),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GIS及應用;馮偉,南京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