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法基本原則具備較強的理論性,是經濟法本質的體現,更是經濟法的重要標志。研究經濟法基本原則,可推動經濟法進一步創新和優化,也能基于現階段經濟法狀態構建符合我國發展的基本原則理論體系,以此實現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探尋我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為我國經濟法的可持續發展提出系統性參考意見,加強對整體利益的進一步維護,能強調效率與公平統一原則,實現經濟法的持續性優化。
關鍵詞:新時代;經濟法;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67
0引言
我國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關注度較高,基本原則既是經濟法精神的體現,也是經濟法內容的概括,貫穿于經濟法之中。強化對基本原則的深入分析和了解,能了解我國發展的本質,更能強化對依法治國方針的進一步體會,提升我國立法水平。當前社會各界對經濟法基本原則并未形成統一共識,加強研究有利于揭示經濟法的根本靈魂,也能在指導經濟法創新過程中完善法學體系。
1經濟法基本原則內涵與確立標準
1.1經濟法基本原則含義
經濟法基本原則隸屬法理學范疇內,探尋經濟法基本原則需進一步加強對律法原則的認知與關注。經濟法原則具備穩定性和綜合性等特點,雖然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利以及義務,也并未明確界定相關的法律后果,但卻是協調社會關系的機制。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法律原則是指法律的指導思想,本身具備本源性特點,會基于穩定性角度加強對政策的科學化分析。一般基本原則是法律精神的體現,也是所有法律部門需要共同遵循的準則。我國經濟法基本原則與法律部門的法律原則具備較高的相似性。感受經濟法基本原則,發現其會貫穿于經濟法中,法律法規優化與創新過程中,必須依據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對其進行科學化創新才能有效協調社會關系。由此可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的價值追求與目標追尋,更是經濟法創新的核心指導思想。
1.2基本原則確立標準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貫穿于經濟法中,是法律價值的核心體現,對法律制定具有指導性意見。了解基本原則確立標準,探究其特點,發現學術界對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確立標準已形成共識。首先,具備特定性特點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特有的基本原則,能體現其特色,更能表明經濟法與市場經濟間的關系。與經濟法無關的原則不會納入于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中,經濟法與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較大區別,但也有較多聯系。了解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特定性,能確保經濟法的針對性創新和優化,也能區別經濟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其次,經濟法具備普遍性特性,經濟法原則在貫穿于經濟法過程中,會對經濟法體系具有領導作用,能保護經濟法的立法和創新,也會在司法監督環節得到體現。將經濟法基本原則滲透到不同經濟環節中,確保某些部門可基于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實現科學化發展,能提升經濟法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故此,經濟法會普遍影響所有部門。最后,經濟法本身具備規范性特點,是經濟法的核心體現,但又高于其具體規則,具有一定抽象性特點。將法律基本原則作為經濟法創新的紅繩,強化對其基本原則的規范化掌握,有利于經濟法的創新。具體來講,經濟法基本原則需簡單明了,既要保持適度性原則,也要充分闡述經濟法的價值意蘊,才能基于我國經濟發展需要推動其持續性優化和創新。
2我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2.1經濟規律原則
經濟法會對經濟關系進行調整和優化,與社會發展以及民族復興息息相關。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以此為基本原則,有利于經濟領域的進化,能確保經濟法在經濟領域內發揮積極作用,以此推動社會主義國家健康發展。首先,經濟法遵循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規律,會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以滿足民眾物質生活為準則,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優化和創新。經濟法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時,會兼顧國家以及個體的利益,從法律層面確保有效維護多方利益,以此助力我國邁向新的發展階段,真正構建民主化、科學化的經濟管理模式,以確保在轉型階段邁向全新發展方向與新的發展高度。其次,遵循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的客觀經濟規律,想要真正助力企業自主經營,需要介入法律手段維護社會的公平,調動企業發展的積極性,確保構建以價格為主市場經濟模式,對不法行為進行及時制裁。經濟法必須客觀反映經濟規律,才能推動我國邁向新的發展臺階。最后,遵循生產力發展規律,我國經濟法在不斷發展中創新改革,不斷為刺激生產力而努力。現在企業基于經濟法構建正確的發展模式,明確長期發展方向,擺脫發展困境,能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而經濟法會對現代企業和多元個體進行保護,借助權威法律保護個體利益,有利于我國生產力的增強,更有利于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2.2科學發展原則
我國政府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堅持構建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強調為人民服務。經濟法為凈化經濟環境而設立,其科學發展原則推動了經濟法的持續性創新與優化。科學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涵蓋自然、人口、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強化對科學發展原則的深入認知和了解,發現經濟法必須完善建設規章,凈化法治環境,才能針對性治理不正當競爭以及壟斷等現象,以此確保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性實現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首先,科學發展原則注重人與社會的協調共進。協調是一種微妙自然的狀態,人與經濟社會實現協調共處,能利益共享,也能維護和平。利益本身具備一定盲目性,經濟法不以維護利益為最終目的,期望協調利益沖突問題,并憑借法律維護社會秩序,以此確保在我國轉型時期化解勞資分配等社會問題,進而減少貧富差距,實現多方的協調發展。其次,科學發展原則展現經濟法的公平性與效益性。具備公平性的法律法規,獲得廣大民眾的擁護,也是維護經濟、效益、公平的核心手段。經濟法能兼顧多方效益與多方公平,可充分維護誠實守信的主體。與此同時,經濟法在強調形式公平以及個體公平的基礎上,也重視分配的公平性,要求多元個體以國家利益為重,服從法律法規,既要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而努力,也應借助經濟法采用科學化引導手段,調和市場矛盾,兼顧各方利益,避免部分主體因利益而迷失發展方向。
2.3適度干預原則
經濟法具備較強的權威性,對經濟發展及市場治理具有重要價值作用,基于經濟自由而構建的經濟法是活躍經濟市場的核心手段。依據經濟自由理念而構建的經濟法說明國家對市場經濟發展的認同,也說明我國法律規章的完善性。市場經濟環境下經營者在自由環境下展開合作,簽訂平等契約,并使交易雙方處于平等地位,有助于體現不同個體的意志自由。由此可見,市場經濟環境下,不同合作方處在同等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也因此形成。經濟法在發展過程中追求平等,會為維護自由而努力。梳理其發展脈絡,可發現其中貫穿平等價值。雖然我國經濟法歷經多年改革不斷優化和完善,但由多元個體力量制定的法律法規,仍具備一些問題需要創新和完善,并基于市場環境不斷推動法律法規優化和創新,才能更好地保護市場環境,避免出現壟斷和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為確保我國經濟法始終處于優勢地位,國家會對市場經濟環境進行適當干預,更會基于市場發展狀態不斷推動經濟法創新與優化,期望借助具備強制性的法律法規調節經濟,凈化環境,以此合理化解經濟法存在的失誤。國家干預經濟有利于市場的快速發展,但也要確保國家的適度干預。基于適度干預原則而建立的經濟法,既能有效保障市場環境,又能避免出現職權濫用現象,有利于華夏民族復興夢的實現。
3我國經濟法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3.1基于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我國經濟法創新與優化過程中,遵循可持續發展目標,期望基于人口資源以及社會發展狀態實現多方的協調發展。協調多方利益是經濟法價值的集中體現,基于我國經濟立法狀態發現可持續發展是指將人本化理念貫穿于經濟法立法中,借助以人為本思想以個體需求為出發點,實現自然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協調性發展。為人民服務是我國的發展方針,經濟法的服務主體也是人類,其在創新過程中以提升人口質量為準則。借助經濟法提升人的基本素質,實現人口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能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為人類造福時需綜合考量自然界的承受力,保持自然的持續性發展,重視保護環境才能避免因人類發展而破壞環境。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真正發展經濟,構建良好的經濟生態。我國走特色社會主義國家路線,在發展過程中法律必須具備人性關懷與人性溫度,順應歷史潮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于經濟法中,基于可持續原則,持續性推動經濟法優化和創新,才能快速提升綜合國力。人與自然和平相處,能為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經濟法必須基于可持續發展目標展開持續性優化和創新,依據環境變化和人類追求不斷找到新的突破,才能擔負振興民族的歷史使命,助推我國邁向新的發展階段。例如,經濟法優化與創新過程中可充分參考社會多方意見,既要基于專家與學者意見,對經濟法進行針對性優化,也應切實了解百姓心聲,依據百姓的全面發展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數,才能真正發揮經濟法的價值和作用,凈化經濟環境,為人民造福,堅持走特色社會主義國家路線。探尋經濟法發展原則,基于經濟法的發展趨勢,對其進行適度調整和優化,基于多方利益進一步增強經濟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既能維護國家律法權威,又能在凈化經濟環境時造福社會。
3.2全面維護全社會的共同利益
經濟法旨在保護全民利益,其在創新和優化過程中應綜合考量社會整體利益,基于市場經濟運行環境平衡不同主體間的關系,和諧市場經濟才能為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了解經濟法的干預性,探究國家對經濟生活發展的重視和關注,基于其價值意蘊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既能有效處理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間的關系,也能綜合考量集體利益與社會利益,并以此為出發點,優化經濟行為,凈化經濟環境。經濟法的優劣直接關乎社會發展狀態,有效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經濟法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認可。從多維角度來看,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法應基于可持續發展目標,強調全人類與全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國在經濟法優化與創新過程中,既要致力于治造福當代人民,也應有效維護后代人的利益。雖然經濟法只在我國具備較強的權威性,但其會惠及全球人類,加強對經濟法的重視和關注,強化對法律法規的進一步探尋,能發現法律不僅追求一個國家的利益,也會對不同國家產生積極影響。雖然不同國家發展理念與國情不同,但其中存在許多共性話題,必須在經濟法建設時,將全國利益與全球利益進行有機融合,才能在經濟法創新過程中真正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實現可持續發展。感受經濟法的價值意蘊,發現其強調維護人類利益。故此,經濟法創新與優化過程中應強化對全社會共同利益的綜合考,基于社會整體利益推動經濟法科學化與合理化發展時,應將人本化原則融入于經濟法中,真正構建以人為本的法律法規才能實現多元發展并助推全球共同進步。
3.3重視公平與效率的有機融合
經濟法發展時追求公平性原則,也不斷為提升效率而努力。探尋經濟法發現經濟法追求公平是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不同地區間的公平,且強調不同個體有相同的發展機會。而效率是指應以最少資源,獲得最大回報。經濟法提及的效率是指借助法律保障不同經濟主體,發揮其能力以此降低其交易成本,從而實現整體效益,維護全民共同利益。當前經濟法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度追求效率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公平,將利益最大化作為核心發展目標不利于經濟法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因此,推動經濟法優化與創新過程中必須堅持效率與公平的共同發展,基于國家宏觀層面對經濟市場進行科學化干預和宏觀調控,能在追求效益目標時追求公平目標,更能逐漸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法,為社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目前經濟法的創新與優化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我國為推動經濟法創新與優化不斷更新法條,地方政府也在基于地方經濟狀態構建相關地方性法規,希望以此更好地保護經濟環境,推動經濟發展并維護整體經濟效益,促進人口與環境等共同發展,進而確保全民提升法律意識,構建法治化國家,為我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帶來助力。經濟法的創新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隨著我國經濟環境不斷發生變化,經濟法已經隨之優化,才能更好地保護人民利益,確保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強化對經濟發展模式的有效指導。我國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經濟法的創新對國家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基于國家發展需求和人民發展需要而創新的經濟法具備人性化特色,可維護多方主體利益,也要在追求效益時追求公平,才能真正在可持續發展時有效維護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
4結語
探尋我國經濟法學概括市場經濟的具體發展規律,對國家發展和民族富強具有較大影響。由于我國建國時間較晚,因此經濟法還需要一個很長的發展過程,不斷優化和創新才能實現法律的科學化發展。經濟法作為基本律法,其本身具備工具性特點,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利益追求,會基于國家經濟調節變化而變化。只有在實踐中推動經濟法持續性創新,加強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進一步理解,才能構成相對穩定的經濟法,為國家富強作出相應貢獻,確保充分發揮經濟法的應有作用與價值。
參考文獻
[1]彭宏偉,蘭照.經濟法中的“法理”思考——評《經濟法原理》(第二版)[J].國際經濟合作,2022,(02):97.
[2]劉凱.經濟法體系化的系統論分析框架[J].政法論壇,2022,40(02):164-175.
[3]閆江波.經濟法中權力主體經濟法律責任的缺陷與改進策略[J].法制博覽,2022,(01):53-55.
[4]楊慧.論經濟法上的弱勢群體[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21,19(04):55-59.
[5]潘越.經濟法法典化的法律語言之維[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36(06):22-29.
[6]李玉峰,徐慎暉,黃德春,等.經濟法視角下我國AMC不良資產處置的動態博弈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1,(10):74-81.
基金項目:文山學院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現行法律體系下普通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相關法律問題研究”(17WSY03)。
作者簡介:張世偉(1978-),女,漢族,云南文山人,碩士研究生,文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