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民利益至高無上,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和存在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實踐中改變了僅僅將群眾作為革命動力的認識,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確立起來。此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中國共產黨核心領導人明確指出,要把讓人民滿意作為制定、執行各項方針和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堅持黨的宗旨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把滿足人民期盼作為踐行黨的宗旨的具體要求,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宗旨內涵。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
世界上任何政黨無論大小都有奮斗的主要目標和進行一系列活動的意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作為基本原則,以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根本目的,是一種新型無產階級政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這決定了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立場,并將之作為制定全部政策的出發點。此后,延安時期召開的黨的七大明確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并正式寫入黨章。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我們黨始終踐行這一“唯一”宗旨,并根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調整變化,不斷豐富和創新宗旨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光輝歷程,以大歷史觀深入把握黨的宗旨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及內涵的演進,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從爭取群眾到全心全意為人服務
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宗旨經過了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揭示了無產階級運動不同于以往一切運動之所在,而且為以后無產階級政黨把為絕大多數人服務作為自己的宗旨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理論依據。中國共產黨建黨伊始就站在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立場上。盡管1921年7月黨的一大沒有制定出像黨的二大一樣單獨的黨章,也沒有出現類似“為人民服務”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提法,但在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規定黨的奮斗目標:一是政治上“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二是經濟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這明確表達出解放全中國勞苦大眾的主導思想。一年后,中共二大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指出,中國共產黨既不是知識分子團體也不是脫離群眾的革命團體,而是“為無產階級之利益而奮斗的政黨”,為此不能忘記“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這條重大原則。同時,黨的二大還第一次以決議案的形式規定了黨的性質且首提“群眾”的概念和黨與群眾的關系問題,為黨的宗旨的確立奠定了基礎。然而,由于黨處于初創時期,理論準備不足,加之當時革命斗爭的需要,群眾被作為革命的動力和團結爭取的對象。在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實踐中,這種認識曾延續約十年時間。如1925年中共四大后,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制定《組織問題決議案》總結了領導群眾運動的經驗,指出中國革命運動將來會有什么樣的命運,最終要看中國共產黨是否能夠組織和引導好群眾。再如,1926年5月,《中央通告第一百零一號》提出,“在一切實際工作中無一時一事不努力深入群眾,獲得群眾”。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時期,1928年黨的六大客觀估計政治形勢,把從事長期艱苦的群眾工作確立為黨的工作重心,并在通過的第一個決議案——《政治決議案》中明確指出,組織暴動和起義不是黨的中心工作,“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該決議案還提出中國革命的十大政綱,并強調黨的中心工作就是“奪取廣大工農兵群眾”。同年10月,李立三同志根據六大路線的精神和要求,在同江浙地區負責人談話時指出,當前形勢下不能立即舉行全國起義,而應“在總的爭取群眾路線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層群眾中去”。
革命斗爭需要群眾的支持,黨要爭取群眾、領導群眾,但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黨必須以群眾作為服務的對象。在黨的歷史上最早提出“為人民服務”這一命題的是毛澤東同志。1939年2月,他在剖析孔子道德觀的本質時說,孔子的知(理論)不源自客觀事實,是獨斷和觀念論的,仁勇(實踐)中仁也是就統治者而言的,并不針對大眾;至于勇,則是勇于壓迫人民和守衛封建制度,而非為人民服務。十個月后,他在“老三篇”之《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基本要求,號召每一位共產黨員學習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精神。1940年2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釋抗戰文化時又表達了為最廣大人民即工農勞苦民眾利益服務的基本立場和價值取向。此后,他在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發表的演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論合作社》中又強調“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文藝也應當“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共產黨員要把“為群眾服務”作為革命的出發點和歸宿。1944年9月,毛澤東在“老三篇”之《為人民服務》中提出,共產黨和黨領導的軍隊要“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10月4日,他在秦邦憲的陪同下,到清涼山中央印刷廠禮堂看望《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出版局以及中央印刷廠的全體工作人員時提及:“怎樣才能把工作做好呢?你們不論是做新聞工作的,還是做出版工作的,都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進一步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對革命隊伍中知識分子的根本要求。1944年12月16日,《解放日報》發表毛澤東的《1945年的任務》指出,全體工作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務員,中國共產黨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
1945年4月抗戰勝利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大是時隔黨的六大17年之久召開的一次黨的代表大會。經過延安整風,學習黨的歷史,全黨認識達到統一,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總結歷史經驗,不僅把“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明確為黨的優良傳統作風,而且將“為人民服務”升華為黨的根本立場和行動準則、軍隊的“唯一”宗旨。在戰爭和革命的年代,武裝奪取政權是黨必不可少的主要任務,為人民服務實際上不僅僅限于軍隊,對黨組織也是普遍適用的。正因如此,黨的七大首次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唯一宗旨正式寫進了黨章,將黨的宗旨與軍隊的宗旨統一起來。既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已確立為黨的唯一宗旨,那么全體黨員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并在革命工作中盡職盡責,自覺踐行。于是,黨的七大第一次確定的黨章總綱中明確把“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所必須具有的精神在黨員的義務中規定下來。同時,黨章首次以集中系統的條文規定了黨員的四條義務,其中之一是“為人民群眾服務,鞏固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了解并及時反映人民群眾的需要,向人民群眾解釋黨的政策”。黨的七大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載入黨的歷次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貫穿于黨的各項活動之中。
二、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讓人民滿意
黨的七大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宗旨,同時認識到群眾是革命實踐的目的,突破了把群眾當作革命實踐工具或手段認識的不足。1956年9月,在我國即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重要關頭,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八大上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進一步從唯物主義歷史觀出發深刻闡述了群眾所具有的目的性價值:馬克思主義一向認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同時,指出“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黨能夠領導人民群眾,原因在于“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
在探索社會建設道路過程中,毛澤東同志結合黨的建設實際,多次強調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問題。1957年,他在《堅持艱苦奮斗,密切聯系群眾》的講話中鄭重申明,共產黨“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1959年3月,毛澤東在一次修改的代擬批語稿中指出:“我希望同志們勉為其難,為黨擔負這些擔子,為人民艱苦地服務。”1962年,鄧小平同志在《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總結指出,毛澤東同志過去多次講過黨執掌政權后要繼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做好人民的勤務員。
“為人民服務”有豐富的內涵,一方面回答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另一方面回答如何服務的問題,既要求主觀上有為人民服務的動機,又要求客觀上為人民帶來利益。劉少奇同志對此理解很深刻,他解釋說:“我們為人民服務,就要對人民負責,就要在客觀上使人民因為我們的服務而獲得益處,獲得解放。”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抱有加快發展、改變落后狀況的強烈愿望,“文化大革命”的出發點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然而實際效果卻恰恰相反,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共產黨人是動機與效果的統一論者。在領導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鄧小平同志講得最多的就是人民是否滿意、高興、答應和贊成。在南方談話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個有利于”標準,以此判斷黨的工作的是非得失。“三個有利于”標準中無論是生產力、綜合國力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密切相關,其實質是把人民作為價值評價的主體,強調人民利益高于一切。2000年2月,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先進社會生產力”和“先進文化”這兩個“代表”,最終都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落腳點,體現了人民利益的標準。“代表”二字至關重要,既是愿望和價值追求的表達,又是改造客觀世界價值實踐的體現,是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
在讓人民滿意這一光輝思想的哺育下,新時期黨始終不渝地追求、實踐與實現這一目標和使命,推動黨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和為人民服務的執政實踐中不斷走向新的勝利。2003年,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堅持用人民是否滿意、高興、答應和贊成來衡量我們的一切決定,“只有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2007年,他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的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難看出,以上這些論述,始終是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圍繞著“人民”展開的。同時,黨的十七大還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從而把為人民服務的動機和受人民歡迎的效果統一起來。黨的十八大不僅提出把“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放在“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的六項任務之首,而且要“多干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一個人做事只憑動機,不問效果,等于一個醫生只顧開藥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從“全心全意”到“讓人民滿意”,從主觀愿望到客觀評價,增加了一個群眾檢驗的根本標準,進一步發展了黨的宗旨內涵。
三、從讓人民滿意到滿足人民期盼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是黨的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黨的先進性的本質體現,是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根本標志,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們講宗旨,講了很多話,但說到底還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級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論政府職能怎么轉,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都不能變”。新的歷史階段下,習近平總書記不僅一再重申黨的“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而且作出了新的獨特表述。他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價值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應該始終堅守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家園。”這里的“最高利益”“核心價值”以及“精神家園”,深刻揭示出黨的宗旨的新內涵。
讓人民滿意是衡量政黨執政活動效果的根本標尺。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強調,把人民是否擁護、贊成、高興、答應當成為衡量我們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兩次提到“人民滿意”,一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二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2022年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報告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置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第一位,既彰顯了我們黨植根群眾、造福人民的堅強決心,又體現出鮮明的人民性立場。
從全心全意到讓人民滿意,要求黨不能只從主觀愿望出發,還要著眼于人民的評判,看人民滿意與否。但更為重要的是,必須了解和判斷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利益所在。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發生了新的階段性變化。與之相一致,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從原來的“物質文化需要”進一步轉向為對“美好生活需要”,期盼有更好的物質文化生活和更豐富的精神生活。但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成為制約人民實現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共產黨人面對的主要問題不是“落后的社會生產”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用十個“更”列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涉及教育、工作、收入、社保、醫療衛生服務、居住條件、環境以及下一代的成長、工作和生活,還鄭重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他從兩個方面給出了答案:一是“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這是總體的要求;二是“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這是具體的要求。
了解群眾的意愿和要求,傾聽群眾的呼聲,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人民的意愿和期盼,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在新形勢下的奮斗目標,要求全黨“以百姓心為心”,做順民心、得民心、為民謀利的事。黨的二十大強調,要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黨的宗旨內涵。
中國共產黨最初就是為了服務人民才建立的,一切黨員的一切無論犧牲、努力還是斗爭,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和解放,除此以外沒有別的目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對文藝工作、人民軍隊、黨和政府、黨員個人都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要求,而且還在“為人民服務”前面加了修飾詞“全心全意”,強化服務的全方位和全過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黨的地位、環境和任務的變化,對共產黨而言永恒存在的“為人民服務”宗旨,需要不斷拓深新的時代內涵。從“全心全意”到“讓人民滿意”,為人民服務精神實質沒有變,黨的宗旨內涵有了新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牢牢抓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關鍵一環,即滿足人民期盼,要求黨員干部深入群眾,了解民心,體察民意,回應人民期待,進一步創新和發展了黨的宗旨內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2]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修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5.
[3]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7.
[4]劉少奇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9.
[5]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3.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128、137.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41.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