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就近年來江蘇省產教融合的總體情況與國內先進省市進行比較分析,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找準產業發展趨勢和科教優勢的契合點,推動創新資源落地轉化,突出企業主體地位,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創新人才集聚機制,完善協調配套機制,激發產教融合體系的運行活力等高校推進產教融合的建議策略。
關鍵詞" 產教融合;高校;機制
產教融合是推動科技與產業對接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以來,從“星期天工程師”到“科技項目合作”,再到“政產學研聯盟”和“產學研協同創新”,江蘇省產學研合作不斷演進深化,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需要進一步創新思路、深化路徑、完善機制、落實舉措,以產教深度融合為支撐,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加速轉化,推動產業向中高端加速邁進,為實現高質量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活力。
一、江蘇省產教融合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江蘇省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落實上級各項決策部署,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工作,通過拓渠道、搭平臺、強隊伍,進一步推動創新資源集聚,為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提供支撐。一是政行企校合作穩定。深入推進與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戰略合作,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共建載體平臺落地,合作項目銷售收入繼續位居全國第一。二是產學研服務平臺作用明顯。優化省產學研合作信息服務平臺及成果庫、需求庫、專家庫建設,圍繞產業創新需求,線上發布高校院所的關鍵核心技術成果,為服務企業提供源動力。三是科技人才積極服務企業。鼓勵高校院所專家為企業服務,從全國高校院所選聘專家教授到江蘇企業兼任科技副總,幫助企業引進合作項目、解決技術難題、建立研發機構。四是產學研產業協同創新基地有序布局。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布局建設產學研產業協同創新基地,促進創新資源與產業集聚協同集成,培育產業創新集群。
盡管江蘇省產教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對照高質量發展的任務要求和科技創新的形勢變化,還存在著一些差距和不足。如,企業的創新主導力度有待提高。有些企業缺乏長遠眼光,自主創新意識不強,研發和創新投入少,參與產教融合時較多選擇“短平快”項目,在受經濟形勢不利影響時,以降低科研經費投入量來“保生存”,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落地水平有待提高。有些高校與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行業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的交流不夠,應用技術的研發與區域產業發展的適應性不夠,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高素質專業技能型人才相對缺乏,專業化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發展有所滯后,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激勵政策不足。
二、國內其他先進地區的經驗
近年來,上海、浙江、深圳等省、市紛紛把推進產教融合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不斷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力度,通過產教融合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有效集聚了科技創新資源,有力提升了區域自主創新能力。
1.上海: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
上海市以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為契機,聚焦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以制度創新為根本、以規劃引領為基礎、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以搭建信息交流平臺為依托、以重大項目和企業培育為抓手,深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全方位融合。上海市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方案中指出,到2025年,上海將形成“1+6”產教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 “1”是構建促進產教融合的制度框架,“6”是重點建設和打造“建設若干個產教融合重點區域”“打造具有特色的產教融合型行業”等六個方面。
2.浙江:搭建校企協同育人橋梁
浙江省以實施“一批產教融合聯盟、一批產教融合示范基地、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一批產教融合工程項目、一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五個一批”作為深化產教融合的抓手。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職業教育領域深化產教融合問題,浙江省采取了系統構建職業教育從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才培養體系,調整優化專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拓展社會培訓四方面舉措,盤活了政校行企等多方優質資源,形成了高水平產教融合推動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全鏈式”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
3.深圳:構建綜合創新生態體系
深圳把產教融合、科技創新作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器。一是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全市財政科技資金近70%投向企業,70%以上創新載體布局在企業,每年企業承擔科技計劃項目數量占立項總數的50%,形成了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二是高度重視創業孵化。把創業孵化打造成為連接科技與產業的重要橋梁,大量國內先進科技成果以創業孵化形式在深圳實現了產業應用。三是打造友好型政策環境。產學研合作以社會自發探索為主,政府主要在搭建成果轉化平臺等方面提供政策便利,幫助拓展融合的速度、廣度和深度。
三、江蘇省高校產教融合典型案例
江蘇是高教大省,普通高校數量居全國第一。近年來,在蘇高校在產教融合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實踐,在服務產業升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案例1:中國藥科大學:“企業駐校”直面關鍵技術瓶頸
中國藥科大學采用“企業駐校”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多家省內龍頭藥企在其校園內組建新藥研發產學研聯盟,解決企業新藥研發和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關鍵技術瓶頸,產生多項重大科技及應用成果。近年來,藥大技術開發和服務地方及企業合同數及總金額逐年上升,占江蘇省高校醫藥類合同總金額超過60%。學校先后向江蘇藥企轉讓多個創新藥物和創新制劑,先后與先聲藥業、萬邦生化、正大天晴等20多家省內企業共建校企合作辦學基地,每年有超過40%的畢業生留在江蘇醫藥行業工作。
案例2:江蘇大學:“政校企所”協同提升關鍵技術水平
江蘇大學秉承“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創新能力提升”的人才培養理念,通過“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全員育人、“課程教學+基地科研+社會服務”全方位育人,構建“知識傳授+聯合攻關+創新實踐+素質提升”全過程育人的聯合培養平臺,整合人才培養和科技優勢,開展“創新聯合體+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科產教深度融合,打造“政校企所”協同、“學研創用”互促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大力提升了我國農機裝備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實現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學校到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
案例3: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雙主體兩融合多通道”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行業企業和政府共建集“人才培養、生產示范、技術服務、文化融合、國際交流”五位一體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圍繞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的關鍵技術領域和行業應用,構建智能制造專業集群,實現了專業集群、資源集成和管理集約“三集統籌”。學校實施校企雙主體育人,強化德育與技術技能、專業與創新教育融合,利用不同平臺、通過不同方式,培養雙證實用型人才、專業復合型人才、創新創業型人才,“雙主體兩融合多通道”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案例4: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共享工廠”推動產學研一體化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探索以“共享工廠”產教融合集成育人平臺為載體的“學習課堂+生產實訓車間+技術實驗室+大師工作室”學產研一體化學習空間,共建“學產研”一體化教學真實場景,開展“模塊化、全工序”項目教學,將學習任務嵌入生產任務、實體課堂嵌入企業車間、教師活動嵌入生產實踐,集聚了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拓展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路徑,既實現了校企資源、人員、技術、文化等全方位深度融合,又實現了智能制造技術、裝備、資源、人才等共享定制服務。
案例5: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區校一體”打造產教融合發展樣板
作為江蘇省首家由開發區舉辦、辦在開發區的公辦高職院校,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建立了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區校一體化育人”體系。學校對接無錫高新區產業布局,與行業龍頭企業攜手打造“教學、研發、轉化、服務”功能為一體的產業學院,形成了“校企雙主體、工學雙軌道、理實一體化”工學交替路徑。學校“緊缺人才實訓學院”與國內百余所本科院校成立“高新區緊缺人才培訓聯盟”,聯合開展育訓結合項目,極大緩解了區域內產業技術迭代快帶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缺口。
四、高校產教融合戰略推進路徑的思考
江蘇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是全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迫切需要實現創新資源與現代產業、高科技企業的有效結合,這為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深層合作、推進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機遇。
1.推動創新資源落地,進一步形成特色優勢。推動創新資源切實落地轉化,是實現產教融合的基本指向。找準產業發展趨勢和科教優勢的契合點,才能形成產教融合的特色優勢。一是要充分發揮高校的作用。鼓勵高校院所通過平臺共建、資源共享、技術共用、信息共通等方式參與建立國家級和省級科技平臺、技術研發和服務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平臺載體,選派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到重點基地、園區和企業掛職交流。二是要整合形成一批功能園區。以各級各類開發區和專業園區為重點,整合形成一批功能園區,著力提升功能園區的科技創新帶動力,為高校提供技術轉移的載體、資源落地的窗口和成果轉化的基地,進一步拓展產教融合的實現形式。三是要推動創新成果與產業需求深度對接。把創新成果轉化的出發點放在滿足產業發展和企業創新需求上,努力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政策環境、產業環境、市場環境,打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企業、產品和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2.突出企業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創新動力。產教融合應該要注重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激發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高校的科研成果更高效的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一是要大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根據企業創新需求積極探索推進產教融合的形式和途徑,通過成果轉讓、購買服務、技術外包、聯合攻關等手段,加快企業技術改造、革新和升級,推動企業在引進科技成果的同時,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二是要積極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智力等優勢資源,建設基于產教融合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支持企業成為平臺的市場、需求、投資和管理主體,打破技術流動和使用瓶頸,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三是要精準服務企業。支持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高校實驗室、工程中心、實訓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科技研發平臺實現更大范圍的開放共享,建立快速響應、精準對接的服務機制。
3.強化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打造堅實支撐。人才是產教融合的推動者和執行者,是推動產教融合戰略的堅實支撐。一是要創新人才集聚機制。加快創新人才的市場化配置進程,探索實行人才柔性引進機制,廣泛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和高校院所優秀人才和團隊,通過兼職、掛職,或以項目化形式進入企業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工作。二是要加大人才激勵力度。強調市場評價和業績導向,發揮政府、高校院所、企業、專業組織等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建立符合實際、科學有效的人才評價體系。支持和鼓勵各層次人才聯合企業申報省市級現有各類科技項目、人才計劃,優先予以評定和資助,全面提升產教融合的“含才量”。三是要加快培養緊缺人才。鼓勵企業與高校建立長期人才合作關系,發揮江蘇省職業教育發達的優勢,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研究、能創新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解決人才培養周期和項目研發周期不匹配的問題,解決行業企業在用工方面的燃眉之急。
4.完善協調配套機制,進一步激發運行活力。產教融合是系統工程,只有不斷健全完善系統的運行、協同和推進機制,才能更加有效地激活動力、形成合力。一是要完善政策扶持機制。要不斷完善產教融合政策體系,積極發揮各級科技資金引導作用,完善政府專項基金績效評估體系,重點支持重點產業孵化與培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引培人才團隊等方面。二是要完善金融支持機制。要不斷完善和切實落實產教融合項目的稅收優惠政策和貼息貸款政策,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重點項目實行銀企掛鉤、定向支持。積極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產教融合,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三是要完善中介服務機制。要積極發揮各類行業協會、專業技術協會的紐帶作用,重點發展一批服務于產教融合的市場化、企業化社會中介機構,在市場調研、項目申報、價值評估、產權交易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服務。
參考文獻:
[1]關于印發上海市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方案的通知[R].上海市發改委印2020(41).
[2]浙江系統推進深化產教融合工程[EB/OL].(2019-11-20)https://www.china-
news.com.cn/cj/2019/11-20/9012637.shtml.
[3] 江蘇60所高校與醫藥產業界探討深化產教融合[EB/OL].(2018-01-08)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jsnews/news/
10553241_1.html.
[4]江蘇大學: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打造聯合培養江大范式[EB/OL].(2021-09-30)https://sqyr.ujs.edu.cn/info/1013/4468.htm.
[5][6] “職業教育活動周”機械行業系列報道:機械行業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十佳案例”[EB/OL].(2022-05-10)https://www.cmedc.com/index/index/detail/id/
3537.html.
[7] 韓寧,黃沛,楊飏.強化資源落地 實現深度融合——關于推動無錫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調研與思考[J].江南論壇,2018(11):24-26.
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高校產教融合戰略推進機制研究”(編號2019SJZDA04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
【責任編輯: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