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實現共同富裕,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蔣巷村圍繞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強村富民目標,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發揮群眾首創精神和共產黨員模范作用,以“五位一體”文明協調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將勤勞創新作為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則,堅持“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相統一,在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中實現了富口袋與富腦袋的統一。蔣巷村的歷史實踐證明,要著力在加快推動鄉村振興中實現共同富裕,走出“搞農業不能發家致富”等思想誤區,鼓勵勤勞創新致富、逐步富裕,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關鍵詞" 二十大報告;共同富裕;蔣巷實踐;價值啟示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充分肯定新時代十年“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的同時,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把“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設定為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實現共同富裕,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就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位于常熟、昆山、太倉三市交界陽澄水網地區的沙家浜水鄉,全村200戶,875人,村轄面積3平方公里。蔣巷村一貫堅持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2022年,全村社會總產值10億元,村級可用財力28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6.05萬元,人均社區股份分紅1萬元,家家住上了220平方米的別墅,實現了養老、醫療等五大保險全覆蓋,其實踐有效破解了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問題,其寶貴經驗為廣大農村地區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提供了樣本。蔣巷村先后被表彰為全國文明村、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人居環境范例獎、亞太環保協會低碳農業獎等。
一、蔣巷村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主要做法
1.把共同富裕作為半個多世紀來的執著追求,圍繞強村富民目標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發揮主觀能動性
蔣巷村半個多世紀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踐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安排好這件事情,等不得,也急不得”。現在的蔣巷村,“村里人舒服,城里人羨慕,外國人信服”,村民多年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而50年前的蔣巷村,還是一個“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泥墻草房、窮土惡水、疾病橫行”的貧困村,90%的人患有血吸蟲病,30多歲小伙子半數娶不上媳婦。村黨委堅信“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在1992年就召開“蔣巷村共同致富研討會”,提出共同富裕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目標,也是重大政治目標,決定把共同富裕作為村里長期追求的宏偉事業,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時任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回憶道:“發展有困難,不發展更困難。那時我們就確立了強村富民的目標,不僅注重村里經濟要有大的突破,每年村民生活也要有大的改進。”思路決定出路,從那以后,村黨委確立了共同致富既要“領導”也要“引導”的發展思路,帶領全體村民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富則富。從1993年開始,連續10年全村經濟產值、利稅、積累年增速40%以上,打好以工哺農、以農哺旅的“組合拳”,以多樣化的手段、多層面的推進、多途徑的努力,走出了一條“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游旺家、生態美家、精神傳家”的共同富裕之路,實現了“家家有宜居、致富有崗位、上學有獎助、老者有頤養、看病有優惠、股份有分紅”的幸福生活。
2.以“五位一體”文明協調發展推進共同富裕,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共同富裕內涵
蔣巷村將共同富裕作為一個有機系統,將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視為是一個辯證的歷史過程,不僅僅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更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蔣巷村黨委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寬心懷、有遠見、抓落實”的務實作風,引導村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探索農村“五位一體”文明協調發展的共同富裕道路,形成了“人人敢想敢做敢創新”的良好氛圍,共同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共同富裕的動力,實現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麗畫卷。村里建有科技產業園和民營工業創業園,有力帶動了村民創業就業。以“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時尚”為主題,投資上億元改造蔣巷書院民宿、打造嘎嘎部落親子游項目、合作經營戶外拓展項目等,開啟生態宜居的農業旅游新天地,每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千萬元。初步實現了在農村現代化道路上“彎道超車”,在建設更高品質“江南福地”道路上“變道超車”。
3.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實現了富口袋與富腦袋的統一
蔣巷村堅持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促進共同富裕,促進村民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都富裕。常德盛老書記常說:“我們村的共同富裕,既不要暴發戶也不能有貧困戶,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蔣巷村為村民建成200幢別墅,近30萬元的造價,只收取12.8萬元。從1979年開始,蔣巷村每年從有限的資金中給村里老人發放養老金,現在男滿58虛歲、女滿55虛歲的老人每月可領取600—2300元不等的養老金,村里還配套建設158套老年公寓,達三星級賓館標準,無償給老人使用。建設醫養結合高標準護理院,出臺獎勵政策鼓勵本村老人入住。村里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提出了建設更高品質的“綠色蔣巷、優美蔣巷、整潔蔣巷、和諧蔣巷、幸福蔣巷”的奮斗目標,規劃形成了工業園、新家園、蔬菜園、生態園和無公害糧油生產基地“四園一基地”的基本布局,在村中心建起750畝生態種養園,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凸顯。蔣巷村還特別重視新時代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態文明建設,從1997年就成立了“農民讀書協會”,自辦圖書館和廣播電視信息窗,每年免費給村民訂閱《新華日報》《蘇州日報》等“四報一刊”,并對村民讀書筆記進行評獎。每年開展“愛黨愛國愛蔣巷”教育,做到人人都是學習之人,家家都是學習之所。近幾年共投入130多萬元在主干道兩側建成生態林帶26公里,加強綠化美化,全村綠化覆蓋率達50%以上。
4.堅持發揮群眾首創精神和共產黨員模范作用相統一,共同富裕散發出人民情懷的溫度
常德盛老書記在帶領黨員干部推進共同富裕中創造了“鄉情工作法”,著眼農村工作實際,順應農民致富需求,兼顧農村鄉土風俗,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堅持把強村富民作為第一要務,把共同富裕作為目標追求,把率先爭先作為精神動力。其核心要義是,緊貼村情善謀發展,飽含親情善待百姓,順應民情善聚民心。在蔣巷村,常德盛老書記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的終生追求”,他有一個“走村”的習慣已經堅持了40多年,他說在田間地頭才能真正了解村民在想什么、要什么、干什么、盼什么。從20世紀90年代起,他就確立了自己的“三不原則”:不拿最高工資、不拿最高獎金、不住最好房子。在他的影響下,蔣巷村黨委既充分考慮到村民的“急難愁盼”現實需要,又尊重廣大村民的全面發展精神意愿,“凡是要求村民做到的村干部要先做到,村里共產黨員要先做到”。在如今的蔣巷村,村民不僅把老常書記當成無話不說的“家里人”,更是把他當成全村發展的“領頭人”,曾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八大代表的他說“大家認可我老常,這讓我很欣慰”。如今村民都已經過上了好日子,但是多年來為了村民共同富裕,常德盛放棄了上億元應得的獎勵、提成、股份,他把這些都留給了村里,大家都住上了別墅,他自己卻仍然住在平房里。2015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趙樂際曾經評價說,“村一級黨建關鍵要有個好支部、好的班子、好的帶頭人,蔣巷村有今天,有個好的黨組織、好的帶頭人,也就是有個常德盛同志,他真是一位可敬的優秀共產黨員,因為他五十年來保持了共產黨員的本色”。
5.將勤勞創新作為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則,堅持“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相統一
從帶領全體村民靠雙腳雙肩挑土把4000多畝低洼地填高一米變良田,到農民學習招商引資“被騙”還繼續搞產業發家致富,從高效種好萬畝良田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蔣巷村的每一次華麗轉身背后都是勤勞創新的結果,是蛋糕變大的“增速增量”和切分蛋糕的“方式方法”相結合的勤勞創新,體現的是不急于“切好蛋糕”而是先注重“做大做好蛋糕”的超前思維。“村干部說話響不響,腰桿硬不硬,村民不看你喊了多少口號,而是看你到底干了多少實事,能不能帶領大家共同富裕”。常德盛曾經在村民大會上強調“共同富裕是每個人的事,但是都要靠勤勞致富,絕對不能靠撈偏門致富”“村干部要記住兩件事:千方百計提高社會主義優越性,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積極性”。在他的帶領下,全體村干部始終心里想著群眾、干事依靠群眾、為群眾辦實事,帶頭承擔最繁重、最困難的任務,在最緊要關頭挺身而出,贏得了村民的擁護和贊譽,形成了“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圍。在全體村干部的帶領下,經過全體村民的勤勞努力,如今發展起來的蔣巷村被游客譽為“農民是大地的主人,蔣巷是農民的天堂”。現在全村1200畝水稻全部實行有機化生產、立體化種養,全程不用化肥農藥,確保大米高品質,經濟效益倍增。每家每戶都有村里配發的優質口糧,村里還出資給每個家庭劃定了“一畝三分地”的生態蔬菜園,鼓勵村民自己種點菜、養點雞鴨,這樣既充分保留了農民的生活習慣,又有效防止了“福利主義”養懶漢現象產生。
二、蔣巷村推進共同富裕的經驗啟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蔣巷村的歷史實踐也證明,農村的共同富裕是一個必須實現也可以實現的奮斗目標,要積極主動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追求,著力在加快推動鄉村振興中實現共同富裕,走出“搞農業不能發家致富”等思想誤區,鼓勵勤勞創新致富、逐步富裕,加快提升農村地區的共同富裕水平以補齊共同富裕的歷史短板,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1.從共同富裕的政治追求看,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常德盛老書記帶領下的蔣巷村黨委堅持把共同富裕作為幾十年來的執著追求,把共同富裕視為重大政治追求、發展要求和民生訴求,不斷完善把改革開放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村民。新時代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充分認識到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更是一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的社會問題,必須強化共同富裕的頂層設計、宏觀調控、微觀的利益讓渡或利益傾斜等制度安排,并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保障共同富裕的社會政策得以切實實施,堅持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才能不斷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2.從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看,是中國古代大同社會理想與共產主義價值原則緊密結合的充分體現
從管仲的“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的“賢者與民并耕而食”,到《禮記·禮運》描繪的大同社會,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常德盛老書記經常說“我們農村要的共同富裕,是要在生產勞動中實現經濟富裕、身體富裕和靈魂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確立的中國當前及未來的努力方向和發展目標。蔣巷村的共同富裕不是簡單的物質生活富裕,而是兼顧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進而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3.從共同富裕的覆蓋范圍看,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正如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主席說的:“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蔣巷村從1992年 “蔣巷村共同致富研討會”到今天新時代繼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證明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依然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現實任務。農村地區的共同富裕決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也不能讓任何一戶人貧窮,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新時代,既要看到共同富裕是一個動態向前發展的過程,不同人群不僅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時間上也會有先有后,不同地區富裕程度還會存在一定差異,不可能齊頭并進。要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系統性改革,推動農村地區的共同富裕。要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的力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全面支持農村的共同富裕,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4.從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看,不是犧牲效率的平均主義,不能搞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而是要鼓勵勤勞創新致富
蔣巷村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教育,讓人民群眾認識到“共同富裕”不等于“一大二公三純”和“均貧富”,要讓他們在高質量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中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定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和勤勞致富實現共同富裕的信心。農村地區的共同富裕,必須加強輿論引導澄清各種模糊認識,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難情緒,走出“搞農業不能發家致富”思想誤區,絕對不搞“同步富裕”“殺富濟貧”“勸富均平”“制度化養懶漢”,要讓每個人能夠公平享有就業、發展和致富的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避免“內斗”“內卷”“躺平”。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5.從共同富裕的歷史過程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共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蔣巷村黨委認識到,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高質量發展是蔣巷村由農轉工、由富變強、由量轉質的首要任務。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逐步解決了溫飽問題,進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對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要有充分的耐心,實打實地一件事一件事辦好,提高農村共同富裕的實效性和均衡性。農村地區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要腳踏實地因地制宜推進共同富裕,堅持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在村民和集體共同發展道路上實現共同富裕,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讓農村農民和城鎮居民的發家致富機會、可支配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村級黨組織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為村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科學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和環節,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同時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鄉賢在自愿基礎上積極參與農村公益慈善事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4]方世南.共同富裕蘇州行動[M].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2022.
本文系蘇州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Y2022JX7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常熟市委黨校高級講師)
【責任編輯:江東】